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0756000000050

第50章 远近闻名的湘菜

宋祖英的一首《辣妹子》红遍大江南北,也让人们感受到了湖南辣椒的魅力。湖南省位于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农、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故而物产特别丰富。如今的湖南菜,由于地区物产、风俗习惯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以湘中南地区、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

提到湖南的美食,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湘菜。湖南地处我国中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山珍野味;湘东南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业都很发达;湘北是著名的洞庭湖平原,素称“鱼米之乡”。

湘菜由湘中南地区、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组成。湘中南地区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特点是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制方法以煨、炖、腊、蒸、炒等技法著称。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家禽、家畜见长,多用炖、烧、腊的方法,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湘西菜擅长烹制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偏重于咸、香、酸、辣。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多变,春季多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因此湘菜特别讲究调味,尤其注重酸辣、咸香、清香、浓鲜。夏天炎热,其口味清淡、香鲜;冬天湿冷,口味则热辣、浓鲜。湘菜的名菜有“东安子鸡”“组庵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麻辣子鸡”“龟羊汤”“吉首酸肉”“五元神仙鸡”“冰糖湘莲”等数百种。

湘菜之所以脍炙人口,有人说是因为它刀工精细,形味兼美;湘菜之所以独树一帜,有人说是因为它长于调味,口味注重酸辣;湘菜之所以令人回味无穷,有人说是因为它选料广泛,口味常新……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湘菜的特色,就是“和而不同”。

先讲“和”。在中国地图上,湖南承北启南,引西接东,地处“U”字形排开的四川、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的半包围圈之腹地。这就是说,全国八大菜系在地理位置上以湘菜为中心,另外七大菜系所处的地理位置为湘菜的“和”创造了客观条件。而湖南人经世致用的实用风格,又为湘菜的“和”提供了主观努力。这样,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相得益彰,便成就了湘菜“和而不同”的特色:湘菜除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之外,有的兼有川味、粤味,有的基于湘菜而吸闽菜之长,有的有湘菜之辣而不失鲁菜之形,有的源于湘菜而不缺淮扬菜之“文气”。

清朝翰林曾广钧为湘菜名店“玉楼东”写下了“麻辣子鸡汤泡肚,令人常忆玉楼东”的名句,其中说到的两个菜就与川菜、粤菜“和而不同”:“麻辣子鸡”。麻辣是川味,玉楼东的祖传师傅们却辣而少用花椒,重在辣嫩;“汤泡肚”的汤色之清有粤味的风格,汤味的鲜醇与清淡却有别于粤菜,和而成之,为地道的湘味。这就是湘菜“集多格于一品”最好的证明。

再讲“不同”。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是湘菜与众不同的保证,其特点为酸而不酷、辛而不烈、肥而不腻、甘而不浓。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既是“鱼米之乡”,又是“卑湿之地”,特殊的资源和气候环境,使湖南人普遍形成了有助于发汗、祛湿的嗜辣、重酸的饮食习惯,这就是湘菜与众不同的主体风格形成的根本原因。湘菜以酸辣、鲜香、脆嫩、油重、色正,主味突出,浓淡分明,口味适中的独特风味而久负盛名。已故的烹饪大师聂凤乔教授说:“湖南的烹调师善于掌握辣椒‘盖味而不抢味’的特性,在辣味的掩盖下调和百味,使人们从辣中品尝百味,这种历史,唯在三湘表现尽致。”

湘菜主体风格的形成,主要是三大流派的烘托。湘中南地区流派,以长沙、湘潭、衡阳为中心,尤其以长沙为代表,主要特点是:用料广泛,品种繁多,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菜肴浓淡分明,官府菜与民间菜巧妙结合;口味讲究酸辣、软嫩、香鲜、清淡、浓香;在做法上,煨则软糯汁浓,炖则浓鲜醇香、汤清如镜,炒则干爽利索、油亮鲜香,并以“组庵菜”为代表,使传统湘菜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说起组庵菜,得先说组庵。“组庵”是明清进士谭延闿的字,他原籍湖南茶陵,曾任湖南督军兼省长,后官至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长期身居高官要职,又精于食道,并聘请烹技超群的湘厨曹敬臣为家厨,因此谭府家菜自成一体。据湘菜大师介绍,组庵菜有三个特点:一是制作精细,讲究入味,煨炖菜肴,一定要先用大火烧开,小火煨透;二是火劲深透;三是爱用鸡汤调制。烹饪鱼羹时,曹敬臣先取一只母鸡于瓦罐中煨汤,再取活鲫鱼悬于瓦罐之上,用鸡汤的蒸汽蒸熟鲜鱼肉,使其掉入鸡汤中慢煨,最后,鱼肉进入鸡汤变成鱼羹,鱼脑、鱼则刺悬空中。做出来的鱼羹无刺、鲜美,稠而不腻。小小鱼羹都这样讲究,可见其他组庵菜的工艺之精巧了。这样烹出的湘菜,能不诱人?组庵菜有200多种,其中最出名的是“组庵鱼翅”和“组庵豆腐”。

洞庭湖区流派以常德、益阳、岳阳为中心,以烹制家禽、野味、河鲜见长,以“钵子菜”为代表。“不愿朝中为驸马,只要甑钵炉子咕咕嘎”,这句常德民谣道出了吃洞庭湖区流派湘菜大快朵颐的痛快。何由至此?只因洞庭湖区的人长期以打渔为生,生活在船上,以一只炉子和一只钵子为炊具。他们的饮食起居非常简单,做饭时就是将鲜活的原材料及调料盛入钵子中煮,操作简单,方式原始,却有“一滚当三鲜”之妙,即汤鲜、味美、香辣。

湘西山区流派以张家界、怀化等地为中心,擅长烹制山珍野味、烟熏腊菜、腌肉酸肉,口味咸香酸辣,富有浓郁的山乡风味。湘西的腊肉最香,民间流传着“三年腊肉好待客”的说法。土家族的“酸鱼”“酸辣狗肉”“酸辣凤翅”等让人吃得汗津津,爱不止口。“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句话生动地描述了湘西山区人的饮食习惯,也形象地刻画出了湘西山区流派湘菜的特色,即重视辣味,但又以酸辅之,酸中带辣、辣中透酸,酸得过瘾,辣得带劲。

三大流派的4000多种湘菜品种融为一体,湘菜和而不同自然就水到渠成,“华朴相错”是其中的经典菜品。台湾教授、作家朱振藩在他的《食的故事》一书的自序中这样评价湘菜:“与川菜鼎足而三的,分别是有‘官菜’之称的浙江菜及被称为‘军菜’的湘菜。”起初,有人把川菜比作“民菜”,把粤菜比作“商菜”,把淮扬菜比作“官菜”。进而又有人说,川菜充满“民气”,淮扬菜“文气”十足,粤菜富有“商气”,鲁菜则一身“官气”……唯独没有人总结出湘菜是什么菜,有什么气。至此,朱教授把湘菜称作“军菜”并写入书中,总算是给了湘菜一个名分。这一点毫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