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舌尖上流动的城市味道
10756000000016

第16章 历史的韵味

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西安的大街上领略六朝古都的古老风味,品尝着历史留下的美食。随着历史的演变,西安菜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食,尤以西安的最负盛名。羊肉泡馍古称“羊羹”,宋代苏轼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诗句,其特点是料重味醇,汤鲜味浓,馍筋爽滑,香气四溢,诱人食欲,是一味难得的高级滋补佳品。

羊肉泡馍的烹饪技术要求很高,煮肉的工艺也特别讲究。与肉合烹的“托托馍”酥脆甘香,入汤不散。用餐之前,须把“托托馍”掰成碎块,掰馍讲究越小越好,这是为了便于五味入馍,然后再由烹饪师烹调。煮馍讲究以馍定汤,调料恰当,武火急煮,适时装碗,以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羊肉泡馍不仅讲究烹调,更讲究“会吃”。其食用方法有三种:其一,干泡,要求煮成的馍,汤汁完全渗入馍内,吃后碗内无汤无馍无肉。其二,口汤,要求煮成的馍,吃后碗内仅剩一口汤。其三,水围城,馍块在中间,汤汁在周围,汤、汁、馍全要吃光。这三种吃法,都得事先将馍掰成碎块。

“腊汁肉”是一种用锅熬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美。其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味道与众不同,人们称赞道:“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散。”其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干净,切成1~2厘米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酒、糖,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煮,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入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肉适量剁烂,夹入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腊汁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吉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温拌腰丝”是由唐代“羊皮花丝”演变而来的,因用猪腰子和其他辅料、调料,以及温拌的方法制成而得名。它是一款用低档料烹制成高档菜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刀工细致,烹调方法考究,制作出的菜肴腰丝脆嫩,姜香、蒜香以及花椒的香味相得益彰,味道浓醇,清爽利口。据《本草纲目》记载:“常食猪腰可以理肾气、通膀胱,暖腰膝,治耳聋”,并有“补肾壮气,消积滞,除冷痢,消咳”的功效。

“葫芦鸡”始于唐代,是陕西省的传统名菜。相传,葫芦鸡由唐玄宗礼部尚书韦氏的官厨发明。韦氏用菜极为讲究,穷奢极欲,命家厨烹制酥嫩的鸡肉,二位厨师制作失败,便遭重罚鞭打,第三位厨师吸取了前两位厨师的经验教训,把鸡捆扎起来,然后烹制。如此做出来的鸡肉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芦,后人便将其称为“葫芦鸡”。

葫芦鸡的制作分为“清煮”“笼蒸”“油炸”三道工序。传统的原料是西安城南三爻村特有的“倭倭鸡”,这种鸡饲养一年,净重约一公斤,肉质细嫩。制作时先放在清水中漂洗除净血污,煮的时候用麻丝将鸡捆好,以保持鸡的形状,待锅内凉水烧沸,投入鸡煮半小时取出盛入盆内,添肉汤、料酒、精盐、酱油、葱、姜、八角、桂皮,入笼蒸透。油炸时将上好的菜籽油烧至八成热,投入蒸好的整鸡,慢慢拨动,至鸡呈金黄色时捞出沥油,以椒盐佐食即可。

“锅子鱼”是西安市的传统名菜,由1000多年前唐代的宫廷菜肴“乳酿鱼”发展而来。此菜盛具为紫铜火锅,先用于宫廷御宴之上,后逐渐出现于官邸宴席上,然后传入民间,经久不衰。唐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后,向唐中宗李显皇帝进献的“烧尾宴”中的一款菜即“乳酿鱼”。此菜现为西安饭庄的看家菜,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品尝过并赞叹不已,故而名声远扬。此菜用黄河鲤鱼、火腿、玉兰片、香菇、奶汤等精心烹制而成,其具体做法是,将鲜活的黄河鲤鱼宰杀、去鳞、掏鳃、剖腹,清洗干净之后切成瓦块,与葱、姜、蒜一同放入炒勺内翻炒,加料酒、精盐后再翻炒,加入奶汤(用鸡、鸭、骨头、肘子等熬制的乳白汤汁)适量,再放入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炖上约2分钟(鱼块要保持白色),盛入紫铜火锅内,加盖上桌后立即由服务员点燃炉子下面的西风美酒烧沸奶汤。一时间,奶香四溢,奶汤翻腾,然后揭去锅盖,投入香菜和白胡椒即成。食用时,食者用筷子将鱼肉夹出,蘸姜醋汁,吃过一半后可继续添加奶汤,并放入菠菜、豆腐等,煮开后又别有一番风味。其鱼肉鲜嫩,汤浓味醇,色白如玉,下气温补,利水消肿。

“臊子面”的历史十分悠久,清代时已很驰名。岐山臊子面又名“嫂子面”或“哨子面”,相传因西周文王而得名。周文王年幼父母俱亡,一直由嫂嫂抚养成人。有一次周文王出征途中遇到瓢泼大雨,风寒入骨,服过百药仍不见起色,数日卧床不起。嫂子得知后亲自下厨,为他擀制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他吃得大汗淋漓、精神焕发,后为纪念嫂嫂遂为其取名为“嫂子面”。臊子面入口爽滑、酸辣适中,其面条必须手工擀制,以白、细、薄、筋、光而闻名,汤色讲究酸、辣、稀、汪、香,并加入了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用料以及多种调味品。其最大的特点是汤多面少,面条要热得烫嘴,油一定要多,是陕西特有的民间小吃。

“菊花锅”是西安市的传统名菜点。花卉入菜在我国历史悠久,用菊花做菜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了,屈原早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吟咏。唐元结的《菊谱记》中记载道:“在药品是良药,在蔬菜是佳蔬。”古人吃菊花的方法很多,隋唐时,宫廷御膳在火锅中防止鲜汤、鱼丸、鲜肉、鸡脯,把菊花撕成瓣,盖锅焖煮,片刻可食,汤鲜肉嫩,兼有花香,相得益彰,谓之“菊花锅”。其基本制作工艺是:先将猪腰、猪里脊肉、鱼肉、鸡脯肉分别切成极薄的肉片,每种各装两碟,放入料酒除腥保鲜。另将嫩豆腐块、嫩菠菜叶、油炸豆腐皮、麻叶、粉丝、白菜心、韭黄段和香菜末分别放入小碟。葱段、姜末、芝麻油、甜面酱、精盐、胡椒面、辣椒油分别装入小碟里,酱油、香醋分别盛入小碗。用旺火烧热鸡汤,倒入专用的锅里,点燃下面盛器中的西凤酒,待汤烧沸,将撕好的白菊花瓣倒入锅里,由食者夹取碟内的肉片,入锅涮熟,蘸以调好的味汁食用,待肉片吃完后,倒入豆腐皮、麻叶、粉丝和各种蔬菜,等到汤沸加入韭黄、胡椒调制成汤盛入小碗食用。

这些古老的味道为古老的西安平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