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环境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10753500000016

第16章

生态意识是环境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对生态知识及生态系统正常运转意义等的认知和维护心理。从内容上讲,生态意识包括认识生态规律、维护生态平衡、抵制生态破坏行为并约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能维持生态系统的总体平衡。培养生态意识应当认识到人类面临的环境是一个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整体,破坏其中的某一方面必然带来生态系统整体运作过程的不协调,进而带给人类以生产、生活的灾难。要求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行为都要以维护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标准,进而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维护修补行为和不破坏的行为。生态意识是每个人应该培养的最基本也是最容易养成的环境意识。这种意识要从小、从娃娃抓起,使生态意识在人们的思维中扎根。

生态平衡的建立

生态系统也像人一样,有一个从幼年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过程。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时,它的结构、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生物数量比例以及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就叫做生态平衡。比如,水塘里的鱼靠浮游动植物生活,鱼死后,水里的微生物把鱼的尸体分解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又成为浮游动植物的食物,浮游动物靠浮游植物为生,鱼又吃浮游动物。这样,在水塘里,微生物-浮游动植物-鱼之间建立了一定的生态平衡。

在一般情况下,成熟的生态系统内部物种越丰富,食物网就越复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可以多渠道进行。如果某一环节受阻,其他环节可以起补偿作用。比如隼以兔、田鼠、麻雀、蛇为食物,当兔、蛇被捕杀,隼就转到吃麻雀、田鼠为主。当然,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度平衡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导致生态危机。欧洲移民刚到澳大利亚时,发现那里青草茵茵,于是大力发展养牛。后来牛粪成灾,造成牧草退化,蝇类滋生,只得引进以粪便为食物的蜣螂,才使牧场恢复原貌。

影响生态平衡有自然和人为两种因素。火山爆发、雷击火灾、地震、泥石流等,属于自然因素;过度垦荒、放牧,乱捕滥猎等等,属于人为因素。生态平衡的破坏,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如埃及阿斯旺大坝挡住了肥沃的淤泥,使尼罗河下游的土地贫瘠化;河里的营养物质减少,使尼罗河三角洲和地中海的渔业生产受影响,埃及沙丁鱼的捕捞量减少。又如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2000多人被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在这种平衡系统内部时时刻刻发生着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虽然这种平衡系统对外界的干扰相当敏感,但这并不是说人类不能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为了更加有利于自己的生存,人类完全可以建立新的平衡。中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池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是农业生态平衡的成功例子。

生物圈保护区

生物圈保护区是一块因其生态价值而被公认和受到保护的土地。理想的生物圈保护区包括地球上代表重要生态系统和群落的未经干扰的自然环境。生物圈保护区是为了保护生态带的遗传多样性,支持研究和教育、协助地方上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对生物圈保护区的官方声明和国际认可是为了保护有生态价值的地区免受开发和破坏。从1976年起,在联合国批准下开始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的国际网络。在联合国方针指导下,每个生物圈保护区都要由本国生物圈保护区委员会提议、审核和建立。国际生物圈网络成员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保护区管理者分享数据,并进行管理策略和问题的比较。

生物入侵

这是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的它们,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着生物”则因被其挤压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人们也许陌生,然而,一提起口蹄疫、疯牛病,甚至艾滋病,人们却并不陌生,其实这些都是生物入侵的一种。以往人们常常提到的一些动植物,某些地方来说,也都是入侵生物,如牵牛花、水葫芦、地中海潜蝇、飞机草、马缨丹、银鱼,等等。

生物入侵分有意和无意两种。随着物种的引进,这些外来移民一方面可能造福人类,一方面也可能给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除了疯牛病、口蹄疫,古今中外由于有害生物危害人类健康和农业生物的安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沉痛的。近年来,外来入侵物种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同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防治外来物种入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公布了《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共16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

生物净化

生物通过代谢作用,使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减少,浓度降低,毒性减轻甚至消失的作用,就叫做生物净化。主要分3大类:

(1)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主要是由植物吸收、转化、降解各种污染物,其中包括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净化和土壤——植物系统对土壤污染的净化。

(2)淡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净化,起主导作用的是细菌,但许多水生和沼生植物也有较强的净化作用。

(3)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也是细菌起主要作用。此外还有霉菌、酵母、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它们对主要的海洋污染物石油烃类,以及多环芳烃类,都有较好的净化作用。

生物资源令人担忧

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珍贵野生药用植物数量锐减,生物资源总量下降。过去曾在我国广泛分布的朱鹮,1981年仅发现残存种7只,经多年的保护繁殖,现在种群也只有130多只;大熊猫栖息地被人为经济社会活动分割,千余只国宝仅岛状分布在四川、陕西等地,几近濒危;海南由于森林植被遭到破坏,过去常见的坡鹿、长臂猿成了“濒危”物种。

目前,我国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达4000~5000种,占我国高等植物总数的15%~20%。经国家确认的我国珍稀濒危重点保护动、植物已分别达258种和354种。这种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令人担忧。

生物能量金字塔

人们在研究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时,把每个营养级有机体的生物量、能量及个体数量按营养级的顺序排列起来,描绘成图,竟和古建筑——埃及的金字塔的形状相似。人们把这种图形叫做“生态金字塔”。

生态金字塔有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三种类型。能量金字塔表示各个营养级之间能量的配置关系。食物链和食物网的金字塔,是由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沿着营养级逐级上升,能量越来越少,这就造成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只够满足后一个营养级少数生物的需要。一般来说,每一级生物的能量仅有10%左右转移到下一级生物。由于能量递减,生物的个体数目也急剧减少。如在一个池塘里,要有500千克浮游植物才能维持50千克浮游动物的生活,这50千克浮游动物才够5千克鱼的食料,而这5千克鱼只能使18岁的青年人增加0.5千克体重。又如,老虎以羊和鹿为食物,羊、鹿以草为食物,能量则沿着“草→羊和鹿→老虎”这一食物链很快减少,可供老虎的食物能量不多,老虎的数量也就不多。所以,我国一向有“一山不容二虎”的说法,表明在有限的生存环境条件中不可能供养许多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老虎。无论是从生物量看,还是从能量来看,或者从生物的个体数目来看,它们都呈金字塔形递减。这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特点。

生物动态耕作新法

澳大利亚农场主亚历克斯·波多林斯基摸索出一套按照生物动态原理整治土地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叫做生物动态法。生物动态农业的主要理论是根据作物的天然需要供给营养。这样可使作物更健壮。整个生物动态农业活动的基本点是调整土壤结构。为了改进土壤质量,波多林斯基用牛粪制造“500溶液”土壤营养剂,以促进土壤中腐殖质的形成。“500溶液”的刺激作用,蠕虫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根的生长,这一切都是一个统一过程的组成部分。

生物动态农场的土壤比较黑,比较松,人走上去双脚会徐缓地陷入土壤里。作物的根较长,扎得很深,以便充分吸收土壤里的养分和水。如果土壤里有胶体,土壤就能保持水分。在自然界,土壤水不含可溶性元素,这些元素存在于腐殖质胶体内。存在于胶体中的植物所需元素可随时供植物吸收。而不会被蒸发掉,也不会被浸析出来。这就像果冻里的糖和水,可以拿在手里,随时能吃,而不会从手指缝漏掉。波多林斯基说:“借助我们的溶液,我们可以把普通堆肥变成腐殖质胶体,它在自然条件下向植物提供营养。”

生物动态农业的主要目的,是生产在没有化肥或毒物情况下生长出来的食粮。向生物动态方法转变是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澳大利亚1990年有4100多平方米土地按照生物动态原理栽培作物。生物动态农场的生产价值和普通农场大致一样,但纯利润多得多,因为它不需买化肥。

生物带和生物群落

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种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总是存在于某种生物群落或生物带之中。生活在一定范围内的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以及这些生物与环境之间,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通常它们是通过食物链彼此发生联系,形成一个有一定的种类,并有一定结构和数量以及有一定规律的生物集合体,这就是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包括动物群落、植物群落和微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有大有小,小至一片草地,大至广阔的森林,以及人们耕作的稻田,等等。这些草地、森林、稻田内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共同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由于地球上各地接受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其温度和湿度状况不同,加上海陆位置的关系,因而形成了生物群落的有规律呈带状分布现象,即生物带。如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20°之间,分布着热带雨林。这一地带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气温高,雨量充沛。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则分布在南、北纬25°~40°之间。这一带以阔叶常绿树种为主,气温比热带雨林稍低,降水量和生物种类也没有热带雨林多。再向地球的南北两侧,分别为温带阔叶落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和冻原等生物带。地球上的每个生物地带都具有一种特殊形式的植被和相关联的动物,以及该生物带所适应的特殊气候、土壤和水分状况。

食物链

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叫做食物链。

按照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食物链主要有食物链以下三种类型:一类是捕食性食物链,以植物为基础,由植物到小动物,再到大动物,后者可以捕食前者。青草→蝗虫→蛙→蛇→鹰,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寄生性食物链,以大动物为基础,由小动物寄生在大动物身上。鸟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就属于这种类型。三是腐生性食物链,也称分解链,在死的动植物残体上,从繁殖细菌、真菌及某些土壤动物开始。植物残体→蚯蚓→线虫类→节肢动物,就属于这种类型。

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复杂的,大体上,食物链可分为4类。

捕食性食物链:反映捕食性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这种食物链在水域和陆地都存在,它的链索是由小生物开始逐渐到较大的生物。构成方式是:植物——植食性生物——肉食性动物。

寄生性食物链:反映寄生物与宿主之间的食物联系,它的链索是由较大的生物逐渐到较小的生物,后者是前者躯体上的寄生物。

腐生物食物链:反映腐烂的动物尸体和植物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的关系。

碎食性食物链:这种食物链的最初食物源是碎食物。高等植物叶子的碎片,经细菌与真菌的作用后,再加入微小的藻类,就构成碎屑性食物。其构成形式是:碎食物——碎食物消费者——小肉食性动物——大肉食性动物。

食物网

简单的生物链网食物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叫营养级。任何一种生物都属于一定的营养级。任何食物链上,后一种动物只能吃食、同化前一种动物所能提供能量的一部分,并通过新陈代谢等又消耗一部分能量。后一种生物最终只能贮藏从前一种生物中摄取能量的5%~20%。这就是说,能量沿着食物链的营养级逐级流动,不断减少。因此,一般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不会多于5个。

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之间的取食关系是很复杂的。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不只吃一种食物。各生物成分之间在取食关系上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各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结构,称为食物网。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转化,就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食物链上的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环扣一环。如果某一环节发生故障,链条就失去整体性,生态系统就会发生紊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非探险队登上南极的马里思岛后,船上的几只老鼠也被带上了小岛。因为老鼠没有天敌,两年后,这个小岛成了鼠岛。为了消灭老鼠,探险队运来4只家猫,结果老鼠逐渐少了,而猫迅速繁殖,最终成了灾难,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多万只鸟。为挽救鸟类,南非当局用直升飞机向猫扫射,并派上百名士兵去捕杀猫。由此可见,食物链对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各种活动会把废弃物排入环境。人们也毫无觉察地通过食物链而把有害物质摄入物质循环体内,癌症就选择这条途径暗自潜伏起来。为了子孙后代的健康,我们必须保护好环境。

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