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海洋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10753400000017

第17章

生命的产生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化学演化阶段,主要由简单的有机单分子和有机大分子组成。此时,氨基酸、核苷酸等化合物,在原始的海洋中聚合,逐渐形成较为复杂的有机物。第二阶段为从化学演化到生物演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完成由多个有机大分子聚集成的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的体系,使生命进化达到一个新阶段——完成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演化。所以说真正意义的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实现的。

生物海洋学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但是,由于海洋生物研究人员的兴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实际研究中涉及的范围远远超出上述两个方面。

生理盐水

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重要物质,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人的血清中含盐0.9%,所以浓度为0.9%的食盐溶液叫生理盐水。人每天都要吃盐,成年人每天需要10~12克,未成年人需要量则更多一些。

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亚、非两大洲的分界线上,是沟通红海与地中海的着名国际通航水道。呈南北走向,总长193.5千米,宽190~365米。一般水深12~19.5米,每年通往船只近2万只,可通航15万吨级满载货轮或55.4万吨级空载巨型油轮,货运量超过20亿吨,是世界上货运量最大的通海运河。苏伊士运河于1859~1869年开凿,1869年11月通航,该运河的开通使西欧到印度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500~8000千米。

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位于北美洲,是利用自然河道和人工整治河道衔接重叠而成,全长960多千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通海航道。

珊瑚

珊瑚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浅海里,各种各样的珊瑚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漂亮的海底花园。珊瑚不是植物,它和水母、海葵一样也是动物,它们是腔肠动物。腔肠,就是说它们有了肠腔,可以把食物吞进肠腔里消化。珊瑚没有循环系统,也缺乏呼吸系统,还得由口排出废物,与高等动物相比那可是很低等了。

海底花园里像柳枝一样随水摆动的柳珊瑚就是软珊瑚,它虽然有中轴骨骼,但是并不坚硬,还有弹性呢!柳珊瑚类的海肩和海鞭有红、橙、黄、白多种不同的颜色,是海底花园里迷人的“彩色树”。人们常拿来作宝石的红珊瑚就是一种生长在较深海里的软珊瑚。只因它生长缓慢,质地就比较细密,加上有漂亮的红颜色,就成了人们珍贵的装饰品了。珊瑚虫不断分泌碳酸钙骨骼或骨针,在体外形成一个个家,珊瑚虫躲在家里躲避风浪和敌害。这些珊瑚虫除了分泌的骨骼相连外,身体还有一部分叫共肉组织的东西互相连接着,这样成千上万的珊瑚虫互相身体相连,组成了一个亲密的大家庭。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剔透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和群体海葵也误称为“珊瑚”。

珊瑚的基本结构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礁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是非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虫组成。每一珊瑚虫都有一个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体,它的肠腔与四周的珊瑚虫连接,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口部,四周长满触手,我们通常把珊瑚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除了生物学分类外,我们亦可按生态功能,把珊瑚分为两大组。那些有共生藻(即虫黄藻)的珊瑚称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没有共生藻的则称为不可造礁珊瑚。

珊瑚礁群落

珊瑚礁群落指以生长在珊瑚礁潮下带的造礁珊瑚类为主的群落。是以造礁珊瑚开始的许多造礁生物,成为其他生物生息的基础和依存物,以其形状复杂的骨骼形成多样的生活场所。其中可以看到许多种类的底面底栖生物、底下底栖生物和周生生物,其种类是丰富多彩的。作为主体的造礁珊瑚类呈典型的带状分布,但其状态和种类组成每因海域和地形以及波浪露出程度等关系而有变化。珊瑚礁群落比其周围的外洋,初级生产显着旺盛。还因为造礁珊瑚类的捕食者很少,看起来非常稳定。近年大面积发生的长棘海星对珊瑚的危害尽管是局部的,但也给群落带来了显着的变化。除这种珊瑚礁群落以外,还有的把砂滨植物群落、红树群落、潮间带群落、海藻带群落等这些珊瑚礁岛所有的生物群落都包括在内,统称为珊瑚礁群落。

深海鱼类奇特的眼睛

奇特的眼睛结构,几乎是深海鱼的一个共同生理特征。我们常见的金鱼,不仅颜色非常鲜艳,两只眼睛特别大,而且好玩。深海鱼类的眼睛结构要比金鱼眼丰富多了。一般鱼的眼睛,多生长在头的两侧,而生活在深海中的后口鱼,眼睛却长在头部的背部。从正面看,后口鱼的两只大眼眶,简直就像是竖起来的两只电灯泡。而从上往下看,两只眼睛又像两个大圆圈,占据着头部的“要塞”部位。更有趣的是,这种鱼眼能上下左右活动,其眼球的组织结构和一架望远镜差不多,而且还能自如地调整焦距。还有一种深海盲鱼更为奇特。它与其他鱼不同的是,它的头部特别的大,整个身体就好像蝌蚪一样,而身体则是半透明的;透过薄薄的皮肤,几乎可以清楚地看到鱼的内脏。

深海奇鱼生存秘密

潜水员曾在8000米以下的水层,发现仅18厘米大小的新鱼种。这些十分柔弱的生命,首先要经受起数百个大气压力的考验。就拿人们在7000多米的水下看到的小鱼来说,实际上它要承受700多个大气压力。这就是说,这条小鱼在我们人手指甲那么大小的面积上,时时刻刻都在承受着700千克的压力。这些小鱼为什么能生存下来呢?

其实深海鱼类为适应环境,它的身体的生理机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在深海鱼的肌肉和骨骼上。由于深海环境的巨大水压作用,鱼的骨骼变得非常薄;而且容易弯曲;肌肉组织变得特别柔韧,纤维组织变得出奇的细密。更有趣的是,鱼皮组织变得仅仅是一层非常薄的层膜,它能使鱼体内的生理组织充满水分,保持体内外压力的平衡。这就是深海鱼类为什么在如此巨大的压力条件下,也不会被压扁的原因。

深海生命之谜

为了研究海洋生物,海洋学家按动物栖息的不同深度的区域,划分为浅海区,一般深度不超过200米;次深海区,水深在200~2000米左右;深海区,水深在2000~10000米左右。在2000米以下的深海,虽然海水盐度与表层海水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海水温度和压力与浅海相比,差别很大。在2000米以下,海水迅速变冷,温度在3.6℃~1℃。海水压力按深度每增加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实际上,在世界大洋中,水深在千米以上的海域,占整个大洋的4/5以上。不但浅海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动物,在深海,同样也生活着种类繁多的生命。包括那些常年生活在浅海的动物,如鱼、鲸、软体等多种动物,它们也经常在水中做上下洄游,寻找食物。

在一些万米深的海沟中,也有数量不少的海洋动物。据专家估计,约有370余种。这些动物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海洋环境中生活,其食物是一些死去的海洋动物尸体沉积后被分解的物质。近年来,人们在洋中脊的深谷中,或在海底火山附近的温泉海域,也发现许多海洋动物,例如,蠕虫、甲壳类、蛤、海参等。令人不解的是,在海沟深处发现的这些动物的数量,比深海中要多许多。

深海锰结核

锰结核是自生于深海底的、以锰和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矿物。又称锰矿球、锰矿瘤、锰团块或多金属结核。大都呈结核状。除锰和铁之外,还含铜、镍、钴等多种金属。储量巨大。19世纪70年代发现。除最常见的结核状外,有的呈壳状或板状。结核直径一般为1~20厘米,表面呈土黑、褐或棕褐色,比重约2~3。核心由结核碎块、岩屑或生物碎屑组成。壳层成分不受核心的影响,在核心周围呈环带状构造,每一壳层不都是连续不断的,厚度也常不均匀。核内还发育有放射状裂隙和横向裂隙。结核中的矿物,结晶程度较差,不同成分常以微晶状态共生。化学成分随地而异,但所含主要元素为Mn、Fe、Si、Al、Ca、Mg、Na、K和Ti等,次要成分有Ni、Cu、Co等。其余有U、Th、Nb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稀有元素。接触海水的光滑面含Fe、Co和Pb较高,埋入沉积物的粗糙面富含Mn、Cu、Ni、Mo等,内部壳层成分较均一。

深海锰结核在大洋底的分布

深海锰结核在各大洋底均有分布。以南大西洋和印度洋的产量较大,太平洋的富集度较高。同一大洋的不同海域,其富集度很不均一。都存在于松散沉积物内且主要富集于泥-水界面。可与各类沉积物共生,但在红黏土和硅质软泥沉积层中最多见。成因仍未定论。有人认为其金属成分的来源有:

(1)由径流带入海洋的陆地岩石风化而分解出的金属离子。

(2)海底玄武岩的海解作用提供了Mn和Fe的成分。

(3)海底热液提供的成分。这些成分在氧化环境中缓慢沉淀,金属成分经生物活动富集,处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时以离子状态运移,处于此界面下则发生沉淀。

神秘海底的争论

所谓发现的海底人,可能是海中的一些动物,幽灵潜艇可能是一些试验性的先进潜艇,而发现的水中城堡、金字塔纯属子虚乌有,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足以证明这类海底建筑的存在。

俄罗斯一些研究不明物体的专家则认为,在海中出没的海底人应该是来自外星球的智慧生物。因为如果“海底人”是地球史前人类进化的一分支,那么他们的文明发展程度与地球人类相差不远,而实际上从海中出现的不明潜水艇的技术和功能看来,地球人目前根本无法制造出这样先进的舰艇。因此,这些“幽灵潜艇”的主人的科技水平已远远超过地球人类的水平,他们只能是来自外星的高智慧人类。他们可能在大洋深处建立了基地,并常常出没于海洋中。海底人到底是否存在,它们来自何方,今天我们尚无法得出结论,但可以肯定,未来的某天,这一谜底最终将被揭开!

声学测量

声学测量是利用回声测深仪和旁侧声呐等手段测量海底地形。

水柱吞船

希腊货轮1400吨的坤斯坦蓝诺号于1965年4月29日在距阿都里海边约7000米的海面出事了。当时海上突然吹出巨大水柱,直径达一米多,它以强力的水压把这艘货轮吹上十几米,受惊的船员大喊救命,伊欧尼斯船长命令发出SOS的求救信号,整个船舱顿时紧张万分,甲板上的水有如瀑布般地泻下来,同时船身也随着浮出水面,不久水柱降低,船身却横卧在海上,船员们一个个被抛出船。可幸的是接到求救电报前来营救的直升飞机和救生艇赶到,船员们都得以生还,可是这艘货船却下沉海底。水柱的起因是由于这里的海底是石灰岩,在海底下洞穴所积存的水受到强大压力而喷出来,就算是2000吨的船只也会被冲上来。

水深数据

我们通常所指的水深,是指水面到水底的垂直距离而言。但是在海道测量中因为海面受潮汐、海流、风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之中,尤其是受潮汐的影响,海面随时在升降中,高潮和低潮之差,小的一二米,大的一二十米。因此,海道测量外业测得的水深只是当时当地的瞬时深度。同一地点、不同时间测得的水深是不一样的,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测得的水深无法进行对比。为了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不同地点的水深有一个可比性,必须确定一个统一的基准面,这就是海道测量学中的深度基准面。这个基准面,在无潮海(即潮汐很小的海,如波罗的海),通常以平均海面作为深度基准面。在有潮海,因为潮汐较大,如果用平均海面作深度基准面,高潮时此面被淹没,低潮时露出;如果以此为基准面,则低潮时的实际水深小于海图上的水深,如此时按海图上的水深航行,船就可能要触礁、搁浅,对航行很不安全。因此,在海道测量中,常以略低于低潮面的一个面作为基准面。这样对航海就安全多了。所以,海道测量测得的水深数据,必须归算为深度基准面至海底的垂直距离,而不是通常说的水面到水底的垂直距离。

水下迪斯尼乐园

水下迪斯尼乐园被称为“世界第六大洋”。座落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水下迪斯尼乐园是当今世界最壮观的海底观光点。

当观光游客乘坐蓝色的“海中客车”经过巨大的丙烯树脂玻璃窗口时,人们会看到奇妙无比的珊瑚礁和形态迥异的鱼虾。在海洋基地的中央大厅,人们还会看到一座透明的两层密闭舱:在40秒钟之内,这个密封舱就会注满水,潜水员还可以通过气密舱与游人交谈。中央大厅向外延伸出6个分厅,以多侧面观赏海底奇妙场景。

世界海陆分布

地球表面总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9%;海洋面积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和北半球。在以北纬50°和180°经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半球内,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该半球面积的45.3%和52.7%,被称为陆半球;在以南纬50°和180°经线的交点为圆心的半球内,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分别占该半球面积的9.5%和90.5%,称为水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