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航空航天科学知识(青少年科普知识阅读手册)
10753300000014

第14章

“礼炮”6号是第二代航天站,它又有了许多新型设备,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供宇航员锻练身体的“航天体育场”。这个航天站有前后两个对接口。在一个与“联盟”号载人飞船对接时,另一个可对接停靠“进步”号飞船。“进步”号是专为“礼炮”号轨道站运送物资的不回收飞船,可运送2~3吨包括燃料、食物、水和氧气等物资,卸完货后自动脱离轨道站,让它载入大气层时烧毁。“礼炮”6号轨道站在4年10个月的运行中,先后停靠过16艘“联盟”号载人飞船和12艘“进步”号无人货船,共接待了16批33名宇航员,有的宇航员累计居住时间达676天。“礼炮”6号共完成了120多项科学实验计划,拍摄了10000多张照片。宇航员还在站上进行了相当复杂的安装修理工作。例如,1979年,2名宇航员在太空拆除了一座射电天文望远镜K0410的天线;1980年,3名宇航员更换了温度调节系统的水泵唧板;1980年,2名宇航员创造了连续飞行185天的当时最高记录。这座航天站最后在无人状态下自主工作了8个月,于1982年7月29日坠入大气层烧毁。

“礼炮”7号航天站

1982年4月19日,前苏联发射了“礼炮”7号航天站,先后共接待11批28名宇航员,驻站机组人员中有第一个包括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的混合乘员组,还创造了3名宇航员1984年在太空连续飞行237天的最高记录。“礼炮”7号在载人运行的1250天中曾先后与无人货运飞船“宇宙1686”、“宇宙1443”、载人飞船“联盟”49号、“联盟”415号等10艘载人飞船实现了航天器太空“三位一体”的对接航行,创造了航天史上又一个“第一”。

新型航天站的构造与“礼炮”6号基本相同,它还为宇航员准备了新型航天服和专用修理工具,使宇航员可在站上任何部位进行维修,更换部件。1983年3月,新型无人货运飞船“宇宙1443”号发射上天。不久,这个大型航天器自动对接成功。同年6月27日,载人宇宙飞船“联盟”49号发射入轨,它准备与“礼炮”7号、“联盟”49号完成一次“三位一体”太空对接。经过绕地飞行一天,对接准备工作完成。

对接最重要的动作是首先保证使之运行轨道完全一致,然后就是要求极高的准确性。“联盟”49号宇航员追赶到与航天站还有110米的距离时,就完全靠自动驾驶仪以每秒90厘米的速度自动接近。到接近完全靠在一起时,地面指挥中心发出指令:“对接”两个航天器开始缓缓地“软接触”。定向杆轻轻插入对接框的槽内,减震器开始工作,仅用了15分钟就完成了全部对接程序。“礼炮”7号的此次“三位一体”对接,为以后的多元复合体的组成提供了重要经验。“礼炮”7号航天站创造了最终工作寿命达8年之久的最高纪录。

“流星”号卫星

“流星”号卫星是前苏联的业务气象卫星系列。1969年3月26日开始发射Ⅰ型,到1981年7月共发射了31颗;1975年7月11日开始发射Ⅱ型,到1982年底已发射9颗。这一系列卫星的任务是系统收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象资料,为气象预报和气象学研究服务。卫星重1~2.2吨,高约3.5~5米,直径1.5米,有两个太阳电池翼,主体由两个密封舱组成。其中上舱有传动装置和无线电系统,包括确定轨道参数和发送遥感数据的设备、电源系统以及由惯性轮、气体推力器和离子发动机组成的三轴姿态控制系统;下舱有科学仪器。流星系列的每一颗卫星绕地球一圈可以获得8%~20%地球表面云层覆盖和辐射的数据,2颗卫星在24小时之内就能对整个半球观测一次。

“流星”1型气象卫星

1969年,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流星”1型气象卫星,采用太阳同步轨道,通常保持2~3颗卫星运行在相互垂直的轨道平面上。这样就可以提供全球气象资料。后来这类卫星由“流星”2型卫星系列所取代。“流星”2型卫星系列是获得全球覆盖的卫星系列,迄今已发射8颗。

“流星”2型气象卫星

“流星”2型卫星的运行轨道为近似圆形的近极轨道,高890千米,轨道倾角81.2度,周期102.5分钟,并总有两颗卫星同时在轨道上工作,卫星星体呈圆形,高5米,直径1.5米,重约2.75吨,有两个太阳能电池翼板。“流星”2型气象卫星每天两次探测全球有关云层分布、雪和冰层覆盖、星下点地面的辐射温度、云顶高度等数据;进行大气层温度垂直分布的测量,观测贯穿地球大气层的太阳辐射通量;将数据分配给前苏联及其他国家的60个自动图像传输终端。可见“流星”H型气象卫星担负的任务也很繁重。

“联盟”号宇宙飞船

“联盟”号飞船是前苏联在积累了多年经验之后,所开发出来的一种最成熟的载人航天器。由“联盟”号飞船衍生出的其他航天器包括:联盟T,这是“联盟”号的直接升级物和替代品;联盟TM,相对联盟T进行了更多的改进,是俄罗斯航天部门现在拥有的唯一一种可载人航天器,也是可向国际空间站输送宇航员的仅有的两种工具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航天飞机)。其他衍生物包括“进步”号货运飞船,这是一种设计得十分成功的无人货物运输飞船,在维持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的正常运转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联盟”号飞船首次发射是在1967年,这个阶段约占4年的时间。自1965年3月“上升”2号飞船飞行之后,足有2年多,前苏联没有进行任何载人宇宙航行。随后,前苏联研制了一个推力更大的运载工具,把“联盟”号送上天。“联盟”号宇宙飞船是一种多座位飞船,内有一个指挥舱和一个供科学实验和宇航员休息的舱房。“联盟”号第一次发射是在1967年4月23日,飞行目的是演练这种新的宇宙飞船各个系统的工作情况。不幸的是它酿成了一场悲剧。

“联盟”号宇宙飞船的悲剧

“联盟”号飞船总长7.5米,最大直径约2.7米,重约6.8吨,由球形轨道舱、钟形返回舱和圆柱形服务舱组成。轨道舱分成生活区和工作区,前端有个与“礼炮”号轨道站对接的舱口,宇航员将通过它进入“礼炮”号内部。返回舱是宇航员的座舱,与轨道舱相贯通,舱内有操纵设备、显示仪器、减震座椅、生命保障系统、制动火箭和降落伞。返回舱的钟式造型及外表的防热层,有利于载入大气层时减速隔热。服务舱的密封部分有定向和稳态系统,非密封部分装有发动机、推进剂及辅助电源,舱外有天线和两个太阳电池板。飞船在返回时,抛弃轨道舱和服务舱,返回舱单独载入大气层。

1971年6月7日,“联盟”11号载3名宇航员,再度入轨与“礼炮”号进行对接。对接取得成功,3位宇航员进入了“礼炮”号大圆筒式的轨道舱,在轨道舱里生活了23个昼夜,进行了天文、生物、摄影等观测实验。但是,在返回途中,联盟1号飞船座舱阀门泄漏,造成密封舱缺氧,3名宇航员被窒息死亡。

“联盟”1-8号

“联盟”1号失事使前苏联的载人宇航推迟了18个月,直到1968年10月26日,前苏联才发射了一艘新的“联盟”号飞船。“联盟”3号宇宙飞船由宇航员别列戈沃伊驾驶,在轨道上飞行了4个昼夜,然后平安返回地球。在这次飞行中,别列戈沃伊取得的最大成绩是在空间轨道试图和一架无人驾驶的“联盟”2号飞船对接。别列戈沃伊让他的飞船和“联盟”2号自动接近到相距200米处,然后改用手动操纵系统,使两个飞船靠近到仅数米的距离。苏联的第一次飞船对接是在1969年1月完成的。弗拉基米尔·沙塔洛夫驾驶的“联盟”4号飞船同“联盟”5号飞船实行了接近和对接。“联盟”5号上的宇航员阿列克谢·叶利谢耶夫和叶夫根尼·赫鲁诺夫穿上宇宙服进入了“联盟”4号。苏联人把对接后的组合飞船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

“联盟”10号

“联盟”10号宇宙飞船于1971年4月23日下午莫斯科时间2点54分发射。它有4条飞行目的:

(1)与4月19日进入轨道的“礼炮”号轨道科学站进行联合实验。

(2)综合检验改进了的飞船系统。

(3)进一步演练手操纵和自动操纵系统以及飞船在各种飞行状态下的定向和稳定。

(4)进行医学、生物学考察来研究宇宙飞行因素对人机体的影响。

4月24日,莫斯科时间4点47分,“联盟”10号和“礼炮”1号实行了对接。连成一体的“礼炮-联盟”共同飞行了5小时半,在完成预定任务后,“联盟”10号于4月25日返回地面。这次对接试验的成功,是前苏联在建立太空站这条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联盟”11号

1971年6月6日,莫斯科时间7点55分,前苏联又发射了“联盟”11号宇宙飞船,并在轨道上与“礼炮”1号对接成功。第二天,“联盟”

11号飞船上的3名宇航员于莫斯科时间10点45分进入“礼炮”号太空站的舱室,使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有人居住的太空站。

“礼炮-联盟”总重25吨以上,太阳能电池和化学电池供给它充足的电能。在密封舱里的宇航员共在太空站里度过了23个昼夜,进行了天文观测、生物医学试验、远距离摄影等科学考察和实验活动。当“联盟”11号飞船结束考察奉命脱离“礼炮”号太空站,返回地面后,人们打开舱盖后简直大吃一惊:3名宇航员都安详地死在自己的座位上,死前却一点预兆都没有。

“联盟”11号飞船上3名宇航员是突然去世的。3名宇航员去世的前一天——6月29日,“礼炮-联盟”的一切工作依然严格按程序进行。他们在和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无线电通信中,报告了他们的考察情况,并说“全体宇航员自我感觉良好”。在接到返回地面的着陆指令后,“联盟”11号和太空站顺利脱开,单独飞行。此时飞船上的所有系统仍然一切正常。1971年6月30日凌晨1点35分,“联盟”11号飞船的制动发动机开始工作,然而当它工作结束后,地面控制中心与宇航员的联系突然中断了。

“联盟”TM2号

1987年2月28日,载着2名宇航员的“联盟”TM2号飞船与“和平”号对接成功。“联盟”TM2号载人飞船是专门为“和平”号轨道站往返运送宇航员的工具,被称为“太空客车”。飞船全长7.5米,最大直径为2.2米,重约7吨,由返回舱、轨道舱和服务舱组成,可搭载2~3人。返回舱供宇航员入轨、对接、返回时使用,装有控制系统、减震座椅、降落伞系统和软着陆反推发动机。轨道舱是供宇航员进行科技实验、体育锻练、进餐和休息的密封舱,也可作为气闸舱用,通过它可与“和平”号对接。服务舱是非密封舱,安装飞船的推进系统和姿控装置,供定向交会用。其上装有宇航员逃逸系统,可供飞船发射后2分钟30秒内使用。还装有两条新的“空-地”通信线路,可与航天站和地面指挥中心取得联系。

流体对流循环热控制

利用液体在对流运动中与固体接触而转移热量的热控制方法,简称对流式热控制。用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航天器各种仪器、设备和舱内环境温度。这种方法换热能力大,易于控制,可用来调整航天器内部的热量分配和排除废热。各类载人航天器、一些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服多采用这种方法。

流体对流循环热控制系统通常包括驱动风机或泵、流体通道、热交换表面、辐射散热器、热交换器和温度控制器等。流体在通道中流动,将热量从热交换面上带走,通过热交换器把热量分配到航天器的不同部分,最后经辐射散热器将余热排向空间。温度控制器根据预定的温度要求,通过开、停风机或调节阀门来控制循环流体的流量。这种系统在空间应用时,应能适应高真空、极低温、失重等空间环境并满足可靠性高、重量轻和功耗小的要求。各类载人航天器普遍采用“液体-气体”对流循环热控制系统,如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和前苏联的“联盟”号飞船。一些大型人造地球卫星采用气体对流循环热控制系统,“月球”号探测器的月球车使用的就是这种系统。

拦截卫星

拦截卫星是由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但与部分轨道轰炸卫星不同,它进入轨道后可以绕地球飞行一圈以上,伺机进行攻击。它可以发射导弹,发射粒子束,也可以发射核武器。拦截卫星的轨道一般比目标卫星高,居高临下,虎视眈眈。一旦需要拦截就立即切入目标卫星的轨道,进行迎头拦截或是尾追攻击。

“零”式战斗机

“零”式战斗机,最大飞行速度高空为每小时534千米,海平面为每小时454千米,航程达3000千米,装备2门20毫米航炮和2挺7.7毫米机枪。而当时其他国家同类飞机多数仅装备12.7毫米机枪,最高时速约500千米,航程多在1000千米以内。

零星搭机实验

为了充分发挥航天飞机的运载能力,同时为了满足社会上开展小型航天飞机科学实验的需要,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管理局制定了一个“小型自主有效载荷”计划,简称零星搭机实验计划。根据这个计划,航天飞机上配务了一些专用容器,每次执行任务时,可以在货舱里捎带一些小型科学仪器上天做实验。

“零”式小型侦察机

“零”式小型侦察机是由日本爱知公司研制的,翼展11米,机长8.54米;空重1.12吨,总重1.45吨,最大重量1.61吨;动力装置是一台九缸气冷活塞式发动机,起飞功率250千瓦;最大时速246千米,升限5420米,航程819千米;装一挺7.1毫米机枪,乘员2人。该机也可携带少量炸弹。

“旅行者”号探测器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国发射了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这两个探测器沿着2条不同的轨道飞行。在100天后,“旅行者”1号超过“旅行者”2号,并先期到达木星考察。1979年3月5日,“旅行者”1号在距木星27.5万千米处与木星会合,拍摄了木星及其卫星的几千张照片并传回地球。通过这些照片可以发现木星周围也有一个光环,还探测到木星的卫星上有火山爆发活动。“旅行者”2号于1979年7月9日到达木星附近,从木星及其卫星中间穿过,在距木星72万千米处拍摄了几千张照片。

1980年11月13日和1981年8月26日,这对探测器分别飞近土星考察。“旅行者”1号掠过土星时,发现成千上万的光环群,形成一组交错在一起的环形彩带。“旅行者”1号还着重探测了原来认为是太阳系最大的一颗卫星——土卫六,但从拍回的照片上发现土卫六的直径只有4828千米,而不是过去认为的5760千米,因此判定它小于木卫三,从而退居为太阳系的第二大卫星。此外,还发现了土星的几颗新卫星。“旅行者”2号则对新发现的土星环和几个卫星作了近距离探测,向地球发送回一万多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