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四十
10752800000086

第86章 不要把过高的希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40岁男人家中大多是一个孩子。他们对孩子爱如珍宝,在孩子身上寄托了太多的希望。然而由于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给孩子带来了巨大压力,望子成龙却往往会造成反效果。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病态。

据中华妇女联合会提供的资料表明:全国抽样调查的一万户家庭中,家庭教育比较科学的只占23%,方法欠妥的占51%,有严重偏差的占23%。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孩子们也持同样的看法。1996年8月《中国妇女报》组织了一次有关家教问题的社会调查,给青少年列出了一份25道题目组成的问卷。从回收的5000多份问卷来看,反映的许多问题的确发人深省。有31.5%的学生埋怨家长只知道关心他的学习成绩,有26.6%的孩子反映:“我想做的事家长总不让我做;经常不让我看电视;爸爸妈妈禁止我玩游戏机;无法获得课本以外的关于自然、社会等方面的知识。”30%的青少年感到学习压力太大。以往,考大学的起跑线是在高中,从高一起才开始向大学冲刺。而现在,起跑线逐步移到了初中甚至小学。不少家长督促孩子从小学起就开始奋斗,起跑线越来越提前。一个五年级的男孩在写信时几乎是大声喊叫:“我就要累死了!”

期望孩子成才,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然而孩子能否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材,还要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孩子自身的特点、兴趣以及对外界事物理解和接受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育制度、教育水平对孩子的促进。

一般来说,事业心强、工作努力的父母注重于孩子的社会教育。他们把孩子交给幼儿园、交给社会,让孩子自由发挥、自由发展。如果发现孩子在哪一方面有兴趣和爱好,就有目标地给予支持和鼓励。这种自然型的教育在现实中比较常见。

由于客观原因,有许多父母年轻时,自己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他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比如,“十年动乱”,使整整一代人的求学深造之路化为泡影。于是这些父母希望孩子能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既能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能替自己圆了梦。这种“希望”型的家庭占的比例最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高,不但要做到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必须有特长,琴棋书画、电脑航模,无一不花费大量的财力、精力、金钱去购买,再去请人执教,然后又亲自监督,使孩子像一架上紧了发条的钟摆。这样不具体分析孩子的条件,盲目教育的结果大多是欲速不达,不但学习成绩不理想,各种特长没学会,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正常身心发育与成长。

还有些父母,辛劳半世,终于小有成就。于是,除了自己享受外,对孩子也溺爱有加,吃喝穿戴都很讲究追求潮流时髦,却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使孩子的品质和素质不高,而成为纨绔子弟。这种名为溺爱型而实际上是危害型的家庭也有一定数量。

另外,也有一些父母的素质较低,没有什么文化,却又生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看不起,于是不顾自己孩子的特点和实际能力,一味地模仿别人。

一位下岗的40岁父亲靠帮人家拉货挣钱养家,在醉酒后哭着对10岁的儿子说:“你爸爸这辈子没啥造就了,就是累死,也得把你培养出个样儿来。你就好好学,将来成个人,让我累死了也能闭眼吧!”

据一些家长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功课差,这样的消息比股市暴跌还要让他们难过。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评判子女好坏的标准严重失衡,孩子教育成败多是以智力发展的好坏来衡量。“小孩成绩好,一‘好’遮百丑”。

于是,我们的父母与孩子相处时的焦点只有一个——考试成绩。只要考试成绩好了,什么都好说;如果考试成绩不好,怎么都不行。在这种心态驱使下,家长们对学习好的孩子,极尽娇宠。每年寒暑假的第一个星期天,许多大型商场都会挤满一家三口的购物者。原因是孩子考试前家长往往许诺,考得好就给买高档玩具、衣物、自行车,他们是来实现承诺的;而很多饭馆也因此赚得钵满盘满。当然一些成绩没有达到家长要求的孩子,是绝对享受不到这种待遇的,不仅如此,“你真蠢”、“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此类咒骂声劈头盖脸,整天不绝于耳,整个家庭被愁云悲雾笼罩着,失去了往日的欢笑。

期望孩子成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千方百计地“逼”孩子出人头地,不顾及孩子的心理和实际能力,那么你的教育就必定失败,而你的“关心爱护”也会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