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四十
10752800000042

第42章 超出需要,钱就是废纸

也许一个男人年少时会把钱看得很淡,但人到四十,上有老,下有小,肩上的责任日复一日地加重,这时钱的重要性就会越来越明显。努力赚钱是无可厚非的,但要把握一个度,超出了个人的需要,那么钱就是一串数字,一堆废纸而已。

人的欲望是一种本能,不是罪恶。每个人都会有欲望,只不过每个人的欲望都不一样。有些人希望“五子登科”,有些人希望美眷巨宅,有些人希望名与权皆备。过多的欲望,会使有血有肉的人变成机器,少欲的人,才能得闲,无事当看韵书,有酒当邀韵友。

老实说,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位”,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丽”;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愉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谄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躯壳”,但买不到“灵魂”;钱可以买到“帮凶”,但买不到“知己”;钱可以买到“劳力”,但买不到“奉献”;钱可以买到“财富”,但买不到“幸福”……

钱是生活之必需,又是万恶之根源,就看你如何驾驭!

一般情况下,人们只跟自己的同事团体来往,这个团体才是他们衡量自身成败的参考指标。例如,在一些国家,年收入在2万美元到3万美元间的阶层,有他们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一年赚2.96万美元的就堪称高收入,2万美元的则是低收入。一年赚2.96万美元的人如果要与一年赚10万美元的人比,结果一定是有失落感。如果人人都和洛克菲勒或唐纳·川普比较,我们的社会一定比现在更动荡不安,许多人也会终生不满,生活在痛苦的深渊。

问题是人的一生多少钱才够用?也许你没有算过,但可以告诉你,只要不是太奢侈,大多数人所赚的,往往多过于自己的需求。

奢侈,可以说是有钱的现代人的最大迷障。

哲学家说,钱有四种意义:钱是钱,钱是纸,钱是数字,钱是冥纸。但一般人都多赋予了另一个意义:钱是万能。

钱能取来花用,算钱。

赚了钱,但换成数量庞大的房子、车子、土地,守着不能用,叫纸。

把钱全存进银行,以数字的变化为荣,钱是数字。

赚太多了,身体撑不住了,钱会是冥纸,烧给自己用。

很多年前有一个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奢侈,用大把百元的大票粘贴成巨大的喜字;后来便有了一群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之心,开起了什么人体的盛宴;再后来,有了以金箔作为一道菜的黄金宴;有了20万元天价的年夜饭,这些都是人的奢侈之心在作祟。

这能说明什么呢?我们很难想象它带给人们的是怎样复杂的联想。

要知道,在一个文明社会里,社会越进步,人们就越提倡简朴,即使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人们仍然以穿着的随意作为日常生活的时尚,拥有数百亿美元之巨的比尔·盖茨,也会为节省几美元的停车费而宁愿将车多开出一站地。

钱非万能,但没钱万万不能,所以该学会,当用则用,当省要省。

如果你检查一下屋里的后阳台,便明白自己的奢侈指数,满满一箩筐未曾用过的东西,用了一次便准备扔掉的器皿,过时而全新的衣服,还有亲友送来的礼品,这些全是物欲横流的证据。

一顿饭花了数百元,一件衣裳花了上千元,一双鞋八九百元……这样的数字令人惊心。

我们忘了人生是一种矛盾,想奢侈就必须多赚钱,努力工作一定没时间,太过操劳,身体一定不好。

生活果真两难呀,如何两全其美,可是学问。

那么,怎样收起你对金钱的贪念,养成简朴生活的习惯呢?

一是要减少越多越好的欲望。

如果不乱花钱,便可以不拼命捞钱,便可以多出许多自在如意的时间,供自己随意取用。应该奉行“少即是多”的哲学,贪心少少,时间多多;东西少少,空间多多;工作少少,健康多多。

二是不要盲从于某些流行的产品。

避免追流行,因为它只是一种把你的钱从荷包里勾引出来的前戏,一件衣服只穿一个夏天,但得花掉你半个月的薪水,怎么也不划算呀,应该只买自己喜欢的,而并非流行的。

女人节制浓妆艳抹,也会省去不少钱,许多化妆品里都含有某些伤害皮肤的物质,浓郁的香气,甚至会破坏呼吸系统的功能,消费也相当惊人。

三是别买那些眼下看来毫无用处的东西。

你的家绝不是垃圾堆置场,千万别把那些买来只用一次,或者根本不用的东西摆在家里,占据一个原本已小的空间,它往往只会让你心情不好,别无他益。

四是多从关心自我的角度去设计生活和工作。

人生本来就是矛盾的,太会赚钱的人,没时间陪家人;努力工作的人,体力变差;很有钱的人,很会花钱;试图拥有全世界的人,小心赔上一条命。

对财富的追求要有一定限度,一个人即使有1000处房产,也只能睡在1张床上。所以,40岁的男人们,不要让钱迷住你的心,金钱够用就好,把精力全部投注于追求财富上只会伤身而已,别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