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激发青少年物理兴趣的故事(启发青少年的科学故事集)
10752300000078

第78章 历史的转折

1681年7月,法国物理学家阿拉哥记载了由于雷击引起铁质物体磁化的事实。此事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深思。到了18世纪,人们发现闪电实际上就是通过空气的强大电流,于是就自然地联想到电与磁之间是否存在着某些联系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丹麦科学家奥斯特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立下了头功。

1820年,奥斯特精心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当他把一个指南针移近一根通有电流的导线的时候,奇迹发生了!他意外地发现指南针偏转了,而且偏转得还很厉害。于是奥斯特断言:不但磁铁具有磁性,电流也具有磁性,也可以产生磁力作用。奥斯特本想通过实验来说明电与磁缺乏联系这一观点,然而在无意中却得到了相反的结果。这个偶然的发现,揭开了电流可以产生磁场的秘密,这就是着名的奥斯特实验。

从阿拉哥看到雷击能使铁质物体磁化,到奥斯特实验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整整经历了14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终于初步揭开了磁和电的联系,这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也是电磁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读到这里,也许你会提出疑问:磁性起源于电流,可是永久磁体的磁性又是怎么回事呢?它们没有通过电流啊!

差不多与奥斯特同时,安培也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1822年,安培进一步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他认为在原子、分子或分子团等物质微粒的内部,存在着一种叫做分子电流的环形电流,正是它的存在,使每个物质微粒都形成了一个小磁体。物体在没有磁化时,所有分子电流的方向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形成的小磁体也乱七八糟地排列着,使分子电流的磁性都相互抵消了,物体对外不显磁性。当物体被磁化的时候,在外磁场的作用下,所有分子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变得大致相同,因此就合成了一个比较强的磁场,这就是磁化了,对外就显示出较强的磁力作用了。

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既解释了物体磁性的起源,也说明了磁性的电本质。在后来的进一步研究中,科学家们认识到分子电流就是由原子内部的所有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和电子自旋运动所形成的一个等效的电流,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安培假说的合理性。

从上面的事实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而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的,因此只要有电荷的运动,就一定伴随有磁场的产生。假如电荷不运动,那么它只有电场,决不会产生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