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中国饮酒习俗
10750800000020

第20章 饯行、接风时饮酒

饯行也称祖席、祖筵等,是送别时而特意举办的酒宴。据汉代应劭《风俗通义·祀典》所说:水神共工有一个叫脩的儿子,他长大成人后,很喜欢远足旅游。凡是他乘船乘车或步行能到达的地方,都要看个遍。后来人们便把脩奉为祖神,祭祀他。由此可知,祖席、祖筵的本意是古代人祭祀祖神脩的仪式。由于这个颇喜欢旅游的祖神脩对旱路水路都很熟,所以凡是上路出远门的人便设酒宴祭祀他,请他保佑一路平安。传说祖神脩的性格很随和,所以人们在祭祀他以后,也喝上点酒,希望能无拘无束地同他一起上路。于是,饯行饮酒的习俗就逐渐产生了。

关于饯行之俗的记载,古文献上很多。《燕丹子》记载了这样一件广为流传的故事:荆轲要到秦国去行刺,燕太子丹在易水之上为他设酒宴饯行,祝他一路顺风。荆轲在饯行酒宴上饮酒豪歌,唱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千古传颂之句。

公元八一六年,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浔阳江头给朋友饯行送别时,遇到一个弹奏琵琶的歌女,对她精湛的音乐修养和不幸的遭遇,深为感动,写下了《琵琶行》这首著名的长诗。现引录开头部分,以说明饯行饮酒之俗。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

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从诗中描写的情景看,白居易为朋友饯行的酒宴是在船上举行的。由于没有管弦送酒,所以喝醉了还觉得不愉快,没有尽送别之情,只得伤感地分别了。后来当发现琵琶女后,才“添酒回灯重开宴”,以求尽欢而分手。尽欢而别含有祝福上路者一路平安之意,但是这一点在恋恋不舍的亲戚好友之间往往是做不到的。直到今天,人们在送别故人和亲属时,还常常举办酒宴以饯行呢!

接风又称洗尘、洗泥,是设酒宴以招待远客的习俗。在唐代文献中,还没有发现关于洗尘的文字记载,这一习俗很可能是在五代时期逐渐形成的。宋代以后,文献中关于接风洗尘的记载和描写就逐渐多了起来,《宣和遗事》有:“多年不相见,来几日,也不曾为洗尘;今日办了几杯淡酒,与洗泥则个。”洗尘和洗泥从同一人口中说出,可见当时这两种说法都很流行。再如《水浒》二十六回有这样的话:“小人们都不曾与都头洗泥接风,如今倒来反扰。”可见,当时摆酒接风洗尘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社交礼仪了。到了清代,翟颢干脆把洗尘编写在《通俗编·仪节》中。直到今天,接风洗尘和饯行饮酒之俗仍在各阶层人们中盛行。

值得一提的是,饯行酒的一种变态习俗——临刑前饮酒,自佛教传到我国后逐渐形成了。人们认为死也像出远门一样,经过轮回还会到人世上的,这正像《阿Q正传》里描写的临刑前的阿Q一样,他大声说道:二十年后又是一个。所以人们像出远门前饯行一样,给临刑前的犯人酒喝。至于丧葬礼中停尸时供酒饭和点灯,也是饯行酒的另一种变态形式,是活着的人为死去的人送行的一种方式。这类变态饯行酒的方式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也盛行,据道光《开化府志》卷九所记,当地彝族人在“父母兄弟临终,举家强灌酒以为别,名曰永诀酒。”这种给临死去的亲人强灌酒的做法,可以明确的说明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