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简明中外教育制度史
10750600000004

第4章 夏、商、西周与(2)

“乐”和“礼”是紧密相联、互为表里的。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乐是通过美育、艺术教育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其主旨就在于增进贵族内部的团结,进而调和各阶级、各等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确实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巨大的作用。乐与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御”指驾车,战车在战争中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学好“御”这种武艺。“射”、“御”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都有一定的训练场所。辟雍是西周贵族射猎之所,因此也是贵族子弟习射之所。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文字。“数”指计算、算法。一般来说,这是属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六艺”之中“书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综上所述,可见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而射、御的学习,除了传授和培养有关的知识、技能外,还着重于礼、乐之教相配合。

西周的教育以“六艺”为主要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

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其对教育的要求。因为西周统治者所要培养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的政治道德修养(体现于礼、乐课程)来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巩固其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本领(体现于射、御课程)镇压人民,抵御战争,因此需要兼顾文、武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体制的变革

春秋战国之际,是社会制度的大变革时期。在经济上,奴隶制国有经济逐渐为地主阶级私有制所代替,封建生产关系正在形成;在政治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新势力取代了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旧势力,并逐步夺取了政权,确立了封建的社会制度。这种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反映在教育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学在官府”的教育正走向衰落,而适应新经济、新政治需要的新教育组织形式——私学开始兴起。

(一)官学的衰败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的衰败,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术官守”的局面被打破。春秋战国以前,学术和教育为王宫所把持,史称“学术官守”、“学在官府”,人民无权享受教育,学术同庶人无缘。这就限制了学术的传播与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周室衰微、封建经济的逐步建立,西周“金字塔”式的宗法制社会形态逐渐解体,学术也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造成官学衰败的直接原因大致有以下三个:

1.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贵族在世卿世禄制度下保持享有富贵的特权,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是否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关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学习动力。周大夫原伯鲁不悦学,还公然发了一通“可以无学,无学不害”的议论。阂子马对此评论说:这是贵族们普遍的思想,而后流传影响及大夫。在位的大夫都认为“无学不害”,即不学习也没有害处,故人人都心怀苟免必然造成“下陵上替”的混乱秩序。学习会使人德行才智日长日进,不学习就会使人德行才智日趋堕落,走向灭亡。春秋时代的贵族因存在着原伯鲁为典型的思想而趋于没落。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是必然的。

2.贵族统治力量衰落造成学校荒废

周平王东迁,预示着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始是周天子不能维持其共主地位,后来是诸侯国也不能维持“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而出现陪臣执国命的现象。王权衰落,礼制破坏,一切都不能按旧制度办理,天子的辟雍,诸候的泮宫,地方的乡校,久而不闻弦诵之声,名存实亡。黄绍箕说:“阁室东迁,王纲解纽,学校庠序废坠无闻。”确实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史实。

3.战争频繁造成贵族无暇顾及教育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展开争霸战争,诸侯国内部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连年不断。因此贵族所特别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并尽可能扩大统治范围,根本无暇顾及教育。《毛诗·郑风·子衿》就是讽刺当时官学废弛的情形的。诗中描写了官学学生无心读书,整日在外游荡的景象,反映出学校已不能正常进行教学活动。郑玄在注中指出:“国乱,人废学业。”贵族原来垄断和控制文化教育,现在其垄断和控制则大为削弱。不论国学或乡学都难以维持,日趋衰废,文化职官面对现实各找自己的出路,官守的学术再也守不住了。

(二)私学的兴起

就在西周官学走向衰落的过程中,私人办学悄然兴起。私学的兴起,发端于春秋中后期,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而学术下移与士阶层的崛起是其最为直接的因素。私学的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而孔子则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其弟子达3000人之众。

私学在战国中期达到鼎盛时期,儒、墨、道、法、兵、农、阴阳、纵横等各家学者,都积极创办私学。可以说,有多少家学派,就有多少家私学,但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则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私学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特点主要有:

其一,自由讲学,各具特色。

其二,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春秋战国时期较为着名的思想家,大都是聚徒讲学的教育大师,各大师均以己学为讲学的主要内容,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三,是参议时政的论坛。私学大师恪守自己的政治信条,描绘“治国安邦”的理想蓝图,清议时弊,品评君主,设计未来。

其四,以教士、养士为职能。

其五,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与交流。私学有一特殊的活动——游学,私学大师多率其众徒游学于列国,“上说下教”,以扩大其政治影响和学术影响。

总之,私学代替官学,是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次重大变革。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它依靠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来发展教育事业,不仅符合历史潮流,也开辟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

二、稷下学宫的管理制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的。

1.稷下学宫的性质

(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着述、育才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稷下学宫的特点

(1)学术自由

这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稷下学宫能容纳百家,在稷下学宫的各家各派其学术地位都是平等的,欢迎学生游学、来去自由。

(2)待遇优厚

稷下学宫发扬了礼贤下士的风格,给稷下学者以非常优厚的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物质待遇。

3.稷下学宫的意义

(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当时各国都展开了各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但都不如稷下学宫如此集中.史称稷下先生千有余人,可见稷下学宫在先秦思想史上的贡献。

(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基于各国争雄、政治多元而产生和存在的稷下学宫,标志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黄金时代。他们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敢于藐视王公大人,能在政治和学术领域内纵横思想,无所顾忌,最大限度发挥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出了辉煌的稷下时代和战国文化。

(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稷下学宫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它是名副其实的。它所独创的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办学形式,集讲学、着述、育才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询作用的职能模式,自由讲学、学术自由和鼓励争鸣的办学方针,尊重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都显示了它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4)稷下学宫留给后人以思考

稷下学宫尊重贤士、尊重学术,以致它罗致了当时天下学士的大部分,齐国之强盛确与此有关。齐国君主办稷下学宫是为了争霸,然而齐国最终未霸,称霸的恰恰是对学术思想持否定态度的秦国。为什么齐国稷下学宫的成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的成功却未带来政治上的成功?这留给后人以思考。

在学生管理上,稷下学宫制定了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管子·弟子职》。它记述了学宫弟子起居、受业、应客、坐立、进退、用餐、洒扫、执炬等礼节的内容,详细规定了在各种场合下学生尊师敬长的言行规范,开了中国学校教育专定学生“守则”和“规范”的先河。它成为后世官学、私学、书院制定学则、学规的范本。稷下学宫前后历时150年之久,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