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黄土躬耕录
10750400000005

第5章 理论篇(4)

“实事求是”本来是中国的一个成语,泛指求真务实的治学、治国、处世的态度。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给予唯物辩证的科学说明:“‘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得到全党的确认、拥护和普遍贯彻。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的领导人不断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涵和外延。邓小平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江泽民强调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胡锦涛提出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十六大党章对党的思想路线通俗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实事”、“实践”和“务实”讲的都是一个“实”字,表明我们共产党人“务”的是实事、实际、实践;“求是”、“求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则讲的是一个“真”字,表明我们共产党人“求”的是真理,是时代的真知灼见,是真实的客观规律,是社会的真实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真实福利。真从实来,实从真出,生动地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党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现阶段的思想路线,涵盖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丰富内容,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点,突出了实事求是这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全党同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动摇。

二、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在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紧扣现实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从端正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人手,把工作作风和思想路线融为一体,号召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这既抓住了当前坚持和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又将对党和国家的工作估量和思想指导置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科学基础之上,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贯穿于一切工作的科学精神,是体现在实际行动中的特有作风,是始终不渝的优良传统和政治品格,更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以实事求是为集中概括、以求真务实为核心内容的党的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说实事求是作为对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所着重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的科学精神和认识任务的话,那么,将求真务实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所着重突出的则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科学精神和实践任务。在党的思想路线的阐述中对“求真务实”的强调,进一步突出了党的历史使命感、发展责任感和实践态度、创新精神、务实作风,必将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三、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优良作风的必然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我们党的发展历史证明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优良作风的必然性。我们党80多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党的活力之所在,也是党和人民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之所在。什么时候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坚持得好,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就充满朝气和活力,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则遭受挫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全面坚持和落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才能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其次,我国新阶段的新任务决定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优良作风的重要性。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努力求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坚持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通过探索和实践,使实事与求是、求真和务实统一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工作水平。

再次,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表明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大兴求真务实优良作风的紧迫性。长期以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作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也必须看到,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确实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比如,有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工作不实;有的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追逐名利;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明哲保身、患得患失;有的贪图享乐、奢侈浪费,以权谋私、与民争利;有的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们一定要从加强思想教育、促进工作落实、推进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懈努力,认真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坚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把感情倾注到人民群众身上,把心思凝聚到创新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本领用到促发展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

(刊于中纪委《党风与党纪》2004年第12期)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我们党第三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新概括、新论断。与时俱进的“时”,就是时代,就是实践,就是实际;“进”,就是奋进,就是发展,就是创新。与时俱进,就是思想、理论要随着时代、实践、实际的发展而发展,就是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在新的形势下,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髓和灵魂,对于统一思想,凝集力量,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不断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与时俱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时俱进的历史,集中表现为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促进生产力向更先进的方向、更高的阶段不断加速前进。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就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尽管奴隶并没有多少自由,但这种制度仍然极大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大发展;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适应了小农经济对土地私有的要求,同样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更使生产力空前的发展,创造出了极高的物质文明,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正确把握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持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极大改善,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显示了改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极大推动作用。当然,历史的发展也并非直线前进的,有时也会出现曲折和停滞,甚至出现倒退,其原因均是违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与时俱进所致。

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首先,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看,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主体在实践中以观念的形式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活动。实践是变化的,人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随一定时间、地点、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认识的进程就是不断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永不停息的运动过程。因此,与时俱进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对主体的客观要求,也是作为主体的人的科学认识活动的必然结果。其次,从唯物辩证法看,其批判的革命的本性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根据之一。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批判既是对实践的批判、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也是对理论的自我批判,必然要求作为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发展。再次,从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看,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也应该不断与时俱进。

三、与时俱进是革命导师的一贯思想。“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与时俱进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的一贯思想,他们一向以发展的观点对待自己的理论,总是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研究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不断成为总结实践经验,吸取科学文化新成果,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与时俱进的科学。马克思从强调暴力革命到提出夺取政权的两种方式,从对未来新社会的原则性构想到初步形成未来新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从论述资本主义私人资本到论述资本主义的社会资本,从强调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到全面论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的交互作用,等等,都是不断与时俱进的。

从“共同胜利论”到提出“一国、数国首先胜利论”,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从主张消灭商品生产到利用商品货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等等,使马克思主义达到新的境界,形成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如从坚持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到《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从土地革命战争政策到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到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等等,从而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相结合,冲破了社会主义没有市场经济的思想禁锢,创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指导中国建设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

世纪之交,面对世界的大变动和中国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了新世纪、新阶段一系列重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又一最新成果。

四、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表现在:一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上,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表现为创新的竞争;从文化上看,多元文化、不同文明相互碰撞和交融,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仍然在冲击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科技上,新的信息革命促进人类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现了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从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向全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的转变;实现了从长期具有人治传统的政治体制向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转变;实现了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向注重结构、质量与效益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了从实行民族性国家的对外规则向实行全球性国家的对外规则的转换。三是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最主要的是:从平均主义社会状态转变为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状态;告别产品短缺时代,进入了一个新的资源短缺时代;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四是党的建设的重点发生重大变化。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能否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独立自主地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考验;面对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加快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是一个重大考验。面对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的艰巨任务,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也是重大考验。在这种新形势下,要积极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还是要与时俱进,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特别要不断弘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自觉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到“三个解放出来”;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思想理论保证。

(刊于2004年7月30日《甘肃经济日报》第一、二版)

论领导干部身体力行共产党员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