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黄土躬耕录
10750400000049

第49章 实践篇(8)

二是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组织实施“党员旗帜”工程,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围绕“高举一面旗帜、弘扬一种新风、树立一个形象、做出一份奉献”开展找位置、创业绩、做贡献活动。以“经济发展、信息传递、纠纷调解、村务监督”为主要内容,设立村务监督岗、科技培训岗、文明示范岗、政策法规宣传岗、社情民意报告岗等岗位,在农村无职党员中开展设岗定职活动,为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舞台。以树立新风尚、培育新农民为目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小康家园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农村“六小”工程,农民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和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十一五”末可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85%的农民住上小康住宅,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民住宅小康化。

三是着眼于管理民主和政治文明建设,组织开展筑造党组织“战斗堡垒”工程,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依法行政,依法治村,村民自治有序推进;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乡村管理民主化进程加快;建立和落实农村党员参与村务管理制度,党员和村民对乡村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有力地推进基层党组织科学决策、依法办事、民主执政。

四是着眼于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组织开展服务农民“九送、九解”活动,确保先进性教育成为群众“满意工程”。即:送政策,解决制订“十一五”规划和发展思路问题;送法律,解决依法治理和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问题;送科技,解决科普和适用技术推广问题;送文化,解决丰富科学文化生活和看电视、听广播问题;送卫生,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返贫问题;送信息,解决致富点子少、门路窄的问题;送项目,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瓶颈”制约问题;送人才,解决班子年龄大、文化低、能力弱的问题;送温暖、献爱心,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二、推进“六化”建设,夯实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基础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农村党组织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夯实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的组织基础。

一是打造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核心,推进乡村班子优良化。一个好班子,带富一方人。牢固树立围绕发展选人用人的观念,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重点从县乡科级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大中专毕业生、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用了一批“致富能力强、带富能力强”的党员干部,基层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活力进一步增强,工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目前,全市村干部中40岁以下的占到60%以上,高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到65%以上,致富带头人占到40%以上,分别比三年前提高了32个、35个和30个百分点。

二是打牢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推进农村发展小康化。加快农村发展、建设小康社会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第一要务。我们坚持围绕发展确定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任务,把发展成效作为检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根本标准,引导基层组织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特色产业开发等工程,走项目带动、产业化经营、合作组织服务增收的路子,使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目前,庆阳农民从畜、果、菜三大特色产业获得的纯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有力地加快了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是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服务中心,推进阵地建设标准化。村级活动阵地是村级组织履行工作职责、服务农民群众、塑造外在形象的重要平台。我们结合开展项目建设、机关单位帮建、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工作,采取财政投一点、党费挤一点、包扶部门帮一点、乡级筹一点、村级集体积累提一点“五个一点”的办法,大抓村级阵地建设,初步实现了硬件建设有村部、有配套组织活动室、有文化卫生等服务场所的“三有”目标;配套设施建设有办公桌椅、有工作制度、有学习资料、有电教设备、有村级档案资料、有室外公开栏的“六有”目标。积极探索发挥村级活动阵地作用的有效途径,使村级活动阵地真正成为多功能的服务中心。近三年来,庆阳市多渠道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为1165个村配备了党员电教播放设备,新修改建村级活动阵地1236个,实现了村村有阵地的目标,其中80%以上的村级阵地达到了标准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

四是创新建设新农村的领导方式,推进乡村管理民主化。推进民主化管理,是村级组织保持先进性的关键措施。以健全村“两委”班子协调配合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制度,教育引导乡村干部把工作职能和重点转移到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管理社会事务上来,自觉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综合手段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自觉接受党员和村民对村级财务、事务和干部选任的监督,实现党组织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和民主监督程序化。

五是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推进党员教育管理经常化。加强对党员的经常化教育管理,是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永葆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保证。结合实施“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分层次加强了对村组干部、农民党员、农村青年和致富带头人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致富技能、科学技术的培训,进一步增强了致富能力、带头能力和建设新农村的本领。开展先进性教育以来,全市共举办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班3142期,培训党员干部9.14万人(次),组织6850名村干部外出进行了考察培训。

六是建立建设新农村的长效机制,推进考核管理科学化。建立长效机制、实行科学管理是提高农村党建工作水平和建设新农村的有效措施。完善了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目标管理责任制,创新工作机制,靠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健全考核办法,严格考核奖惩。落实了领导干部和包村部门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按照“五个好”的目标要求,积极创建了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树典型,搞示范,做样板,促提高。探索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公推公选等办法选任特别优秀的村干部兼任乡镇领导职务,调动和发挥了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先进性教育期间,全市已选拔59名优秀村干部任乡镇干部,“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面达到76%。

三、增强“五种意识”,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先进性主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庆阳广大农村党员在保持先进性、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中,增强了“五种意识”,争做“五个模范”。

一是增强政治意识,争做执行政策的模范。通过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率先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上级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了政令畅通;率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惠农扶农政策,激发了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率先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力维护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二是增强发展意识,争做带头致富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带头迈步子,在率先致富的同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动者;带头谋方子,率先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科技兴农的倡导者;带头创路子,实干兴业,诚信立业,成为促进发展的先行者。三是增强大局意识,争做和谐稳定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自觉做维护党纪国法的表率,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维护法律尊严和党的形象;自觉做推进基层民主的表率,保证了广大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自觉做解决矛盾纠纷的表率,善于团结群众,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调处邻里纠纷和化解群众矛盾。四是增强宗旨意识,争做服务群众的模范。广大农村党员积极做联系群众的示范员,联系范围扩大,联系方式灵活,联系内容丰富,联系实效增强;积极做发展经济的联络员,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种田围绕市场转,怎么赚钱怎么干”的问题;积极做扶贫济困的服务员,力所能及地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带头维护群众利益,自觉关心弱势群体,把党的关怀与温暖送到群众心中。五是增强形象意识,争做文明新风的模范。通过教育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做到了“五个带头”:带头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带头树立讲求文明、尊重科学、移风易俗、勤俭节约、讲究卫生、保护环境、热心健康有益文体活动的文明新风;带头反对和克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各种落后保守习气;带头创建文明农户,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带头学习先进典型,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

(刊于中央党校2006年3月13日《学习时报》第8版,《中直党建》2006年第3期,《党建研究》2006年第3期,甘肃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研究》2006年第3期,2006年3月15日《人民网》、《先锋网》)

把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民俗文化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地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演变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地方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的重要标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对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开发,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文化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民间是民俗文化的富矿

民俗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民俗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又具有商品属性。只有立足地域特点,挖掘民俗文化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使之得到普遍认同,成为人们新的消费需求,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国第一块旧石器出土地和周先祖“教民稼穑”之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包括香包刺绣、皮影、剪纸等工艺美术系列,陇东秧歌、道情、民歌、荷花舞等表演艺术系列,以及地坑院、窑洞建筑等黄土风情系列。庆阳的民俗文化产品集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极具个性和特色,从姑娘的嫁妆、婚庆的衣饰、常用的枕顶鞋垫到民间的纸扎、剪贴的窗花、除夕的灯盏、元宵的面塑等,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产业化是民俗文化发展的途径

民俗文化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把市场机制引入民俗文化产业,使之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发掘民俗文化的价值,让人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广阔的大市场顺畅地对接起来,使民俗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化;应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企业。企业是对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开发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开发,庆阳市已经形成了以香包刺绣为主的民俗文化产业雏形,培育了一些民俗文化企业。民俗文化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使不同门类的民间艺术品系列化,在推进民俗文化产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抓市场。市场是对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开发的导向。庆阳市连续5年举办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全面展示香包民俗文化产品,每年吸引上万客商考察参观,大大提高了香包民俗文化的知名度。三是抓品牌。品牌是对民俗文化进行产业开发的命脉。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和重要战略资源,在文化产品的竞争中举足轻重。以香包、刺绣、民间剪纸、道情皮影、陇东民歌为代表的“庆阳五绝”,已成为民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并带动了草编、根雕、泥塑、石雕、面艺、戏剧服装道具、艺术壁挂等工艺美术门类的发展。

三、创新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

民俗文化是民族的重要标识,也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只有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适应时代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民俗文化才能保持勃勃生机。庆阳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坚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民俗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在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中,既不丧失民间艺术的原真品味,又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情趣;既突出艺术内涵,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巧,又根据其商品属性,选择特定产品,进行规范定型和企业化生产,用现代科技拓展其实用功能,用行业标准规范其传统工艺,使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企业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民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民俗传统产品的保护,积极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运用法律手段对民俗文化加以保护,保住传统民间艺术,防止文化血脉断流。目前,环县道情皮影已被列入全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庆阳剪纸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刊于2006年6月9日《人民日报》,2006年6月6日《中国文化报》,2006年7月4日《中国民族报》)

建设新农村必须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党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开辟了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难题的新途径,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个美好的时代福音。建设新农村,工作量大面广,任务繁重艰巨,但出发点、落脚点都是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走上富裕之路。根据我到上海、江苏等东部发达地区和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实地考察中的所见、所思,本文主要就构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问题进行一些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