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黄土躬耕录
10750400000020

第20章 思辨篇(4)

4.认真调处矛盾纠纷,努力保持宗教界的稳定。宗教问题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的难度较大,处理中稍有偏差,就有可能使矛盾扩大。因此,正确处理好宗教方面出现的矛盾纠纷,是宗教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解决好宗教矛盾,要坚持以下四点:一是正确认定矛盾的性质。宗教矛盾无论是因教产、教权发生的,还是因宗教主张发生的,不管是宗教界人士之间的,还是信教群众之间的,都是人民内部矛盾,不是敌我矛盾,没有根本上的对立,是完全可以调和的。有时尽管因民族、宗教矛盾而引发一些治安、刑事案件,但剥离后总体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去解决。在这一点上各级干部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如果偏听偏信,以偏概全,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出现定性错误,势必导致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二是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宗教矛盾处理得越早越好,出面处理的层次越低越好。即使一些大的矛盾纠纷,仍然要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指导下,由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处理,以免使矛盾升级,筹码增大,增加解决的难度。三是坚持公平、公正、依法处理的原则。宗教矛盾的双方,都是我们的基本群众,政府的责任是化解矛盾,维护宗教的稳定,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在处理中,一定要站在法律和政策的立场上,一碗水端平,公正处理,不厚此薄彼,不偏三向四。在具体工作中,政府主要处理与法律和政策有关的问题,维护法律的尊严、政策的权威;对一些宗教内部不涉及法律和政策的具体问题,积极引导宗教界人士抱着“求同存异、和睦相处”的原则协商解决,不能把宗教内部信教群众之间的矛盾变成政府与信教群众的矛盾,使矛盾得到客观、公正、公平的解决,消除信教群众之间的隔阂,保持宗教的和顺。四是正确区分和处理宗教问题与其他矛盾的关系。宗教矛盾发生后,往往掺杂有经济的、治安的一些问题,甚至还发生一些刑事案件,乍看似乎头绪繁多、无处下手。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要把宗教矛盾剥离开来,是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不能把问题简单化,不能以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不能把因宗教问题引发的其他问题或在宗教活动、宗教场所中发生的其他问题都往宗教上扯,都归为宗教矛盾,使问题得不到正确处理。不能因为发生了治安、刑事等案件,就把宗教矛盾也归结其中,简单地处理,忽视对宗教问题的耐心调处,使问题复杂化。同时,要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及时疏导处理,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三、切实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狠抓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

为丫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十项基本制度,落实六项基本措施,促进民族宗教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要坚持的十项基本制度:一是建立民族宗教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年终考核兑现,实行奖罚,保证责任落实到人。二是建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民族宗教工作制度。在我们民族地区,要把民族宗教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州、县、乡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负总责、亲自抓,经常听取工作汇报,经常分析研究形势,提出工作要求,加强督促检查,保证领导落实。三是坚持统战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州、县(市)两级统战、民族宗教等部门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分析研究民族宗教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共识,狠抓落实。四是建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制度。坚持经常性的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人心。五是建立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协调通报制度。州县(市)党委、政府至少每半年向民主党派、党外人士、民族宗教上层人士、各界代表人士通报经济政治形势、重大工作进展和主要人事任免等重大问题,广泛征求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六是建立安排民族宗教上层人士、非公有制代表人士和民主人士广泛参政议政制度。七是建立各级领导与民族宗教界人士广交朋友制度。八是依法规范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制度。九是建立动员统战民族宗教人士参与党的中心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的制度。十是对宗教职业者进行经常培训和定期考核制度。提高宗教职业者的政策水平和法律意识,成为懂宗教、懂法律、遵纪守法的新型社会主义宗教职业者。

要落实的“六抓”措施:一是抓领导,领导抓。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明确职责,分工配合,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四大机关领导共同抓、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二是抓属地、属地抓。严格依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切实做到就地解决,不扩大问题,不上交矛盾。三是抓基层,基层抓。做民族宗教工作就是做老百姓的工作,离开了基层,工作就难以做好。要相信和依靠基层的同志,充分发挥基层同志的智慧和主观能动性,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到位。四是抓上层、上层抓。民族宗教工作中最核心的工作对象是民族宗教上层人士。要把做好上层人士的工作作为抓民族宗教工作的一条重要途径和主要措施,依靠他们做广大信教群众的工作,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抓法制、依法抓。大力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切实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在处理宗教矛盾上做到公平、公正、有理、有据、有序,减少工作中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六是抓苗头,及早抓。民族宗教矛盾和问题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消失的过程,早发现早掌握就越容易解决。因而在工作中要吃透下情,掌握动向,发现苗头,及时调处,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掌握主动权。

(刊于《甘肃民族宗教》2001年第4期,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工作通讯》2001年6期)

民族贫困地区要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思想保守,人才缺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更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借助外力,“强身健体”,加快发展。

首先,必须以扩大开放促发展。临夏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穆斯林群众素有经商的传统;临夏台属、侨眷比较多,与海外尤其是与中东阿拉伯国家联系广泛;临夏在省内外设有11个办事处和工贸公司,有便利的对外联络基地和条件。这些有利条件使临夏州的对外开放有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要把对外开放的重点放在以水利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生态资源、劳动力资源、旅游资源为主的资源开放;以商品市场、劳务市场、融资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房地产市场、文物旧货监管市场为主的市场开放;以临夏市和广临长廊沿线为主的区域开放;以名优特产品、出口产品、民族特需用品、清真食品加工为主的企业开放。尤其要把民族特需用品和清真食品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开发。争取把临夏建成全国的清真食品生产基地,打人中东阿拉伯市场,并占领全国清真食品市场。

其次,必须发挥优势走出去。要充分发挥州内穆斯林群众善商贾、跑流通和与中东、中亚国家民间往来较多的优势,参与大流通,开拓大市场,形成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四面出击的格局,巩固西部市场,扩大东部市场,拓展国外市场。要扩大发展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商贸集团,增强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国际国内大市场;大力扶持、培育开发名优新特产品,与着名品牌企业攀亲结缘,嫁接改造,创出一批陇货精品和驰名商标,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际国内展销洽谈活动,推销产品,洽谈项目,招商引资;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提高临夏的知名度,树立临夏良好的形象,重振西部旱码头的雄风。

再次,必须用特殊政策把资金、技术、人才、项目引进来。加快开发,主要靠自己的力量求发展,但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把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吸引进来,参与临夏的开发与建设,就必须有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对近年来已经制定的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整理、细化、配套、完善,使之更加明确具体,增强吸引力。同时,还要制定一些比东部地区更加优惠的特殊政策,按照建设少数民族改革开放试验区暨商贸特区的目标和“以优待外”的原则,确立“你投资、我服务,你发财、我发展”的理念,在招商引资上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引进技术上不求所属、只求所用;在吸引人才上不求所在、只求有为;对所有客商以诚相待、恪守信誉,以更加优惠的政策、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吸引八方客商,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刊于甘肃省委统战部主办的《凝聚》2000年第4期)

项目建设是民族地区大开发的载体

西部大开发要靠项目来支撑。但由于民族地区地处偏僻,信息闭塞,思想保守,有些地方对项目工作重视不够,准备不足,仓促上阵,致使西部大开发缺乏载体,使许多发展机遇擦肩而过,令人兴叹。当前,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一定要抢抓机遇,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新上一批富县富民的骨干项目,带动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要把握好项目与发展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项目发展观。项目是发展的载体,没有项目就没有投资,没有项目就没有发展。西部大开发中,不论是国家的投资,还是招商引资,资金的投入都要靠项目来实现。通过项目建设求发展,是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也是加快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经验证明,谁的项目准备工作做得好,论证成熟,可行性强,谁就能抓住机遇,新上更好项目,争得更大的投资。临夏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拿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不能吸引到更多的资金。就目前情况看,项目库建设仍然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主要有四种情况:一是准备项目思路不对头,争取资金的渠道不对路,不能“投其所好”,往往得不到上面的支持;二是有些项目虽然思路对头,但论证不充分,准备不成熟,关键时候打不出去,得不到认可;三是有些项目没有进行充分论证,长期属于“目录项目”,需要时拿不出手。项目工作中的这些薄弱环节,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好的机遇。因此,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强化项目意识,克服畏难情绪,弥补薄弱环节,加强项目研究、筛选、论证和项目库建设工作,真正形成新上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的项目工作格局。

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要把中央、省上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任务,同民族地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为重点,以富州(县)富民为目标,全力筛选、论证、新上一批重点建设项目。(1)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开发的基础,着力改变硬件环境落后的局面。近期拟重点抓好兰刘、康临等高等级公路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南阳渠生态工程、临夏土门关电站等一批小水电开发项目、城市给排水工程、主要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8个方面的项目。(2)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的根本。在重点抓好生态县建设和南部林缘5个县的退耕还林(草)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退耕还林(草)和刘家峡库区绿化等水土保持工程,争取用10年时间完成退耕还林(草)284万亩、新增林(草)地125万亩、治理水土1500平方公里的任务,使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6.2%提高到24.67%,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3)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开发的关键。目前临夏州三个产业的比例基本上是46:21:33,农本型经济的特征十分明显,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过小,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要优化第一产业,突出一个“高”字,重点发展高效立体农业、优质林果业、现代畜牧业,使第一产业由粗放型经营转到集约化经营的轨道上来。要强化第二产业,突出一个“精”字,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争创陇货精品;不论是国有企业、乡镇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要立足高起点,放眼大市场,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创造优势,创出名牌,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要大搞第三产业,突出一个“特”字,围绕建设商贸特区,全力发展富有临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业、餐饮业、商业服务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优势,使第三产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不论发展哪个产业,都要突出非公有制经济这个重点,努力再造全州非公有制经济的特色优势。(4)要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大开发的重要条件。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好实用科学技术的宣传、普及、推广和应用工作,努力提高科技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含量。努力实现“普初”,加快“普九”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下工夫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培养一大批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5)要把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区域经济作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大开发的重要手段,切实抓紧抓好。以建设少数民族改革开放试验区和商贸特区为契机,以“两点一线”开发为重点,在全州建立10个左右的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开发小区,以此推动重点集镇的城市化进程,带动全州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