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同时出现被称为眩晕。眩晕的患者头昏眼花,不能坐立。轻者稳定片刻就能好些,重者则恶心呕吐、汗出,站立不稳甚至是昏倒。中医认为眩晕多因肾亏虚阳上浮或肝风内动所致。一般眩晕分虚、实两种类型。
一.虚证眩晕
1.穴位说明:
(1)百会穴又称巅上、天山等。再前发际正中直上与两耳尖直上,在头顶的相交处。此穴能升阳健脑、熄风平肝,是常用的保健穴之一。
(2)风池穴在项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刺激此穴能清脑豁痰。
(3)膈俞穴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此穴能补气理血、宽中和胃,治虚损昏晕和失血症。
(4)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处。刺激此穴能使肾功能明显的增强。
2.按摩手法:握空拳,拇指伸直先用指端点按患者的百会穴,再用双拇指顺耳后绕至左右风池穴揉按,然后让患者俯卧,医者用手拇指肚均匀地按压其膈俞穴、肾俞穴和附近的压痛点,再从膈俞穴至肾俞穴之见进行竖推,有温热舒适感为宜。
二.实证眩晕
1.症状说明:患者有阵发性眩晕、视物旋转翻覆、头胀痛或多烦易怒、胸胁胀闷、恶心、呕吐痰涎等。
2.治疗原则:清心宽中、平肝化痰。
3.取穴重点:神庭、头维、支正、飞扬、行间。
4.穴位说明:
(1)神庭穴又称发际。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此穴在天庭之上,为神之居处,有清爽头目、镇静安神的功能,治疗癫痛、惊悸、失眠、头痛、眩晕等。
(2)头维穴在额角发际直上0.5寸处,神庭穴向外旁开4.5寸处。此穴能祛风泄火、清头明目,治头痛目眩等。
(3)支正穴在前臂背侧面腕上5寸,腕伸肌的尺侧缘处。此穴能清热解表、通经活络,治头痛目眩、热病、脏躁、惊恐等。
(4)飞扬穴,别称厥阳。在下肢足外踝上7寸,腓骨后缘处。此穴能舒筋脉、清头目,治头痛目眩、发热癫狂。
(5)行间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间的缝纹端处。此穴能疏肝利胆、熄风潜阳,治头痛。
5.按摩手法:用手的拇指肚分别揉按患者前发际的神庭穴和头维穴,再按揉患者的左右前臂的支正穴和飞扬穴,反复几次交替进行。
经络感悟:
对于眩晕症有辅助疗效的穴位进行按压时,没有什么顺序要求,时间长短也不限,只要手法轻柔一些就行。经过按揉之后,如果眩晕症状有所改善,就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