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0746900000009

第9章 第8招 及早发现孩子的天赋

1979年6月,中国曾派一个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回国后,访问团写了一份3万字的报告,在见闻录部分有四段文字:

学生无论品德优劣、能力高低,无不趾高气扬、踌躇满志。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个,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法还要掰手指头,却整天奢谈发明创造,在他们手里,让地球调个头,好像易如反掌似的。

重音、体、美,而轻数、理、化。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音、体、美活动无不如火如荼,而数、理、化则乏人问津。

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学生或挤眉弄眼,或谈天说地,或跷着二郎腿,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在教室里摇来晃去。

最后,在结论部分是这么写的:

美国的初级教育已经病人膏肓,可以这么预言,再有20年的时间,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和超过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

无独有偶,在同一年,作为互访,美国也派了一个考察团来中国。他们在看了北京、上海、西安的几所学校后,写了一份报告,在见闻录部分也有四段文字:

中国的小学生上课时喜欢把手放在胸前,除非老师发问时,举起右边的一只手,否则不轻易改变;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手背在后面,室外活动时除外。

中国的学生喜欢早起,七点钟之前,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的最多的是学生,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路边吃早点。

中国学生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据一位中国老师解释,是学生作业在家庭的延续。

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一般会得到一张证书,其他人则没有。

在报告的结论部分他们是这么写的:

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在世界上也是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可以预测,再用20年的时间,中国在科技和文化方面必将把美国远远地甩在后面。

25年过去了,美国“病人膏肓”的教育制度共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一百多位知识型的亿万富豪,而中国却还没有那一所学校培养出一名这样的人才,两国专家的预言都错了。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特的天赋,中国的学校只承认一种,那就是把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知识写在试卷上的天赋。美国的学校则承认孩子各有各的天赋,并且在教育工作中让他们竭尽全力张扬他们的天赋。要想使预言不再出错,要想使中国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现在中国父母惟一要做的也许不是帮助学校把他们的考分再提高一些,而是保护自己孩子的天赋不再受到侵害。

现在不重视孩子早期教育的父母不多了,但深谙教育之道的父母实在是太少。相当多的家长不知从何着手。他们或者盲目仿效别人(人家为孩子购置了一架钢琴,他也买一架),或者买一本育儿的书照章办事。结果人家成功了,自己却破财费力而“好心没好报”,道理简单,你的孩子天赋并不在此。由此可见,及早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养措施,才是科学的教子之道。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先芒

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都能获得成功,只是有的时候这些优点需要教师和家长不断挖掘、赞扬。有的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只把眼光盯在学习成绩上,往往会造成孩子很强的逆反心理,对他们成长不利。

正在读高二的欣欣在班级里学习成绩不算突出,考试成绩经常在后几名徘徊,偏偏她的父母对她的期望值非常高,做生意的父亲脾气又有些急,经常会骂她几句甚至打几下,欣欣一度对学习绝望了。

今年暑假,欣欣和父母又起了冲突,一气之下她竟然选择了离家出走!欣欣音乐天赋不错,歌声动听,于是去了太原寻找一名据说可以帮助她在音乐方面发展的网友。欣欣这一走,让家人、同学和老师找了个天翻地覆,后来还是那名网友的父母将欣欣送回了沈阳,结束了她为期15天的出走经历。

开学后正是高三,老师非常担心欣欣厌学,于是反复做欣欣的工作:“你这么聪明,看什么都背得快,特别适合学文科,怎么能放弃呢?这样吧,我们约定2个月的时间,你抛开那些学不明白的理科,就尝试背政治、英语这样的科目,我保证你期中考试进班级前10名!”

欣欣半信半疑地答应了这个约定。期中考试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欣欣竟然真的存50多人的班级里考了第7名!同学们都说,她是一匹“黑马”。欣欣高兴得不得了,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也更高了,在校秋季运动会上,还取得了跳远第一名的好成绩。

老师把欣欣的父母专门找来谈话,告诉他们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要宽容,要鼓励。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好学生,要让他们有自信,他们才能发挥出潜力。

每一个孩子都有特长,哪怕这个特长仅仅是玩游戏。父母要做的,是提供一个舞台,将孩子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高考结束后,陈荣眼睁睁看着同学们考上大学远走高飞,在心里发誓:一定要赚很多钱,证明给所有人看,陈荣不是没出息。

因为在游戏领域已小有名气,陈荣被巨人、盛大、网易、九城、久游等游戏企业争相聘用。他甚至被行业人士冠之“少年盖茨”、“天才游侠”,他成了这个领域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哪一家公司得到他,就能战胜对手。

从小到大,陈荣的父母总拿他和隔壁的小孩对比:“看看人家,每天放学回来就不m去,学习成绩从来不让父母操心,每次考试都是前三名。你说你,只知道玩游戏,放学就往网吧跑。以后你找不到事做,等别人留学回来,你就帮他提鞋,别人还嫌你手脚慢了!一点都不争气!”

十年,整整十年,陈荣就是在这种唠叨声中长大的。

只有在游戏世界里,他才有一点自尊。每一款游戏他都能玩到顶级,不论是谁,进了游戏,他一招就能灭了那个人。在这里他是一个英雄!如果高考考的是打游戏,他可能就是状元了!

因为沉迷于网游,父母甚至去请了心理医生。医生给出结论:现实生活中的挫折和自卑,让孩子产生逃避和逆反心理,恰好虚拟的游戏世界,能够满足他的成就感。这就是产生网瘾的原因。

正是因为对游戏的痴迷,让陈荣有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自己开发游戏。

“我要开发一个颠覆传统的游戏,这里每个人都是英雄,不论你有什么特长,只要能练到极致,你就是高手。”

这个梦想在高中就有了,但真正开发出这款游戏是他后来进入游戏公司后,才得以实现。

在这个虚拟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你可以选择学习任何技能,没人逼你学不喜欢的,这里没有高考,只靠能力见高低。

实际上如果没有进入游戏行业,陈荣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可是他在游戏的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可见,哪怕是游戏的特长,也是值得家长留心和注意的。

有一次,一位中国家长问美国某大学的校长:“你们学校里有多少好学生,有多少差学生?”校长诚恳地说:“我们这里没有差学生,只有个性特点不同的学生。”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质,在多元化成功的模式中,只要主动选择,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

成才没有公式可以套用。试图用一个成功个案来总结教育规律,或寻找某些成才“捷径”,这些做法都有失偏颇。

复旦附中高三女生陈余杰,在校成绩排在100名左右。在国内的许多老师看来,陈余杰并不是一个特别出色的学生。

但是,陈余杰却因为自身优异的综合素质,成为2004年惟一被剑桥提前录取的中国学生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顿时,陈余杰的成功在社会上激起强烈的反响,来自上海的“剑桥女孩”炙手可热。那段时间陈余杰每天都会接到不少电话,希望她出书介绍成功经验。但陈余杰告诉记者,她不愿出书,不愿把自己的经历简化成抽象的“成才公式”,因为“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

对大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某个科目非常优秀,适合做科研、开发等工作;有的学生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适合做组织或管理工作。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都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设计自己的人生道路。相反,如果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因人而异的引导和帮助,整个社会的人才类型就能得到极大丰富,人才质量也能大幅提高。

复旦大学附中的校长认为:优秀学生并非是靠某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而是在营养均衡的土壤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学校应该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选择,例如,多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等等,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

正因为成功是“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每个人都有条件在超越自我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成功。

给该子提供广泛的机会

父母要想发现孩子的天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孩子接触各式各样的知识,鼓励孩子参与广泛的活动,积极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因为很难说孩子的天赋在哪儿,所以如果不给他提供广泛的机会,他们就无法表现出来。现在有的父母把孩子一天到晚关在家里做作业,也就是把孩子表现天赋的大门给关上了,只留下了一条路——从书本和做题中获得能力的路,而这条路未必是孩子的最佳成才之路。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留心观察孩子在各种表现中显露出来的才能。孩子的天赋往往表现在他们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所以应该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并给孩子创造条件。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如果孩子对一项活动聚精会神,在某一类活动中玩的时间长,表现特别好。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给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就想动,这个孩子可能比较擅长肢体活动,这是父母需及时发现并注意培养的。细心敏感的父母常常能注意到孩子的不同寻常之处。

王涛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小王涛对乒乓球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于是千方百计为儿子创造各种条件,经常带他看乒乓球比赛,每天陪他练球,送他进业余体校,最终,王涛成为乒乓球奥运冠军。

汉密尔顿出生时体弱多病,医生断言他活不到一岁。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汉密尔顿8岁时,去看姐姐滑冰,他被晶莹的冰上世界打动了,回家后跟父亲说他也想滑冰。父亲满足了他的心愿,带他到滑冰场,教他滑冰。又有谁能想到,他后来成了一个冰上之星,被人们称为“冰场上的精灵”。假如汉密尔顿没有去看滑冰,假如他的父亲因担心孩子体弱多病而拒绝了他的请求,汉密尔顿的一生能这么绚丽吗?

著名的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5岁那年跟随父母去郊游,有一天晚上听到丛林中传来美妙的呜叫声,他被这种声音吸引,不由自主地找寻过去,发现那声音不是小鸟的叫声,而是一种蚂蚱发出的声音。从此他对昆虫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后来成了很有成就的昆虫学家。

让孩子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广泛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从中发现孩子的天赋。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后,给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培养孩子成才的捷径。顺应该子才能的方向进行培养

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不可估量的潜能,父母要善于发现这种潜能并积极进行引导,只有顺应孩子才能的方向进行培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能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那就是父母教育的失职和悲哀。

从理论上来说,挖掘孩子的优势潜能是“补强法则”的一种体现。“补强法则”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哲学博士詹姆斯·多伯森提出来的。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根据美国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当一个人的行为得到满意的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反复出现。比如,有个小女孩穿了一件漂亮的裙子。周围的小朋友都说她穿的裙子好看,那么,她就会喜欢穿这条裙子。

其实,这种强化的动因来自周围人的尊重和赞赏,使主体自身产生了一种愉悦和自豪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就会让孩子获得自尊与自信。在家庭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就是父母要给每个孩子创造表现能力的机会,让他们都尝到成功者的喜悦,以此获得自信。不管哪个孩子,必然会有一些特殊的才能,只要父母善于挖掘,孩子的潜能就一定能够被开发出来。

别让天赋成为孩子成长的包袱

家里有个天才是每个父母都十分高兴的事情,但是天才也有天才的烦恼,如果父母寄予孩子太高的厚望,往往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压力,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一组调查显示,天才的自杀率是非常高的,原因之一就是天才背负的压力过重。一个名叫朱敏的13岁女孩,原是江苏省某中学一名二年级学生。朱敏出生于教师家庭,其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一所重点高中的英语学科带头人。由于自幼受到了良好教育,朱敏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还多次获得市、区小学生数学竞赛奖,朱敏的动手能力也很强。曾获得广州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奖赛一等奖的奖杯。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朱敏是公认的“天才少女”。

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自朱敏咿呀学语时起,她的父母就为她制定了详尽的成才计划。她的启蒙教育是很成功的,父母还安排她学画画和唱歌、跳舞。

上了小学后,朱敏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还要参加兴趣班并接受父母的家庭强化教育。慢慢的朱敏也适应了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节奏。一分汗水一分收获,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朱敏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5名,而且多次参加全市小学数学竞赛、作文竞赛并获奖,朱敏还一直担任班干部,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朱敏更加自觉地发奋学习,当时的目标也越来越明确,希望能考上一所重点中学。

朱敏在青少年科技大奖赛中也取得了好成绩。在参赛报名活动开始时,学校参加选拔的同学很多,兴趣广泛的朱敏也有意参加,其父亲也极力鼓励她,认为如果获得奖项,对将来的中考十分有利。于是朱敏报了名,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报了《温度水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的选题。

朱敏的选题很快得以通过,随后,父母便为女儿选择了技术指导老师。从此,在繁重的学习之余,朱敏又多了一项活动:收集资料,开展实验和论证,撰写论文。这样的研究课题本应是成人参与的项目,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实现获奖的心愿,朱敏费尽了心血。不久,上报了自己的论文。

朱敏对自己上报的参赛论文充满了信心,但遗憾的是,获奖名单尚未公布,她升人理想初中的愿望却落空了。朱敏一心想上南京外国语学校,但由于报该校的人多,学校只好在报名竞争者中实行电脑摇号录取。2005年7月中旬,南京外国语学校公布摇号名单,朱敏不在其中。获知消息那天,好强的朱敏伤心地哭了。

这件事对朱敏的打击非常大,好在她很快调整过来,进入初中后,她的成绩仍然保持在年级前几名,还担任着班长职务。其间,父母一再向她强调:“学习成绩一定要优异。争取中考时考上一流名校。”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给朱敏加压。朱敏对父母的做法很反感,但却无可奈何。

和许多城里的孩子一样,朱敏也很早熟。不久,她开始讲究穿着打扮,喜欢和男孩子交往。对女儿的这些变化,身为教师的母亲有所警觉,但她并没往坏处想,只是一再向女儿强调。要把全部心思用在学习上。

2006年6月。历时1年多的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大奖赛评比揭晓,朱敏的参赛项目被评为本次大奖赛二等奖。评委们评价说:“朱敏同学的探究活动,有目的、有实验、有记录、有结论、有论文,看了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振奋。”但手捧大红证书的那一刻,朱敏情不自禁想起了与南京外国语学校失之交臂时的痛苦,所以并未流露出太多的喜悦。

7月上旬,学校放暑假了。假期里,朱敏除了要完成学校布置的暑假作业外,还要完成父母给她布置的各种强化作业。7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母亲回到家后发现女儿不在,于是她就进入朱敏的房间,先是翻看她的日记,然后又查看她的手机。这一查还真查出了问题,在女儿的日记及留存在手机里的短信息中,母亲发现女儿竟然和同班一个男孩谈起了恋爱,一些“喜欢”、“想念”、“爱”之类的字词,多次在日记及短信息中出现。

母亲怒不可遏,要朱敏如实交代问题,但遭到女儿的反对,朱敏还指责妈妈偷看自己的隐私。母女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盛怒之下,母亲没收了女儿的日记和手机,并把情况通报给了男孩家长。朱敏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和理解,但没想到父亲却坚决站在母亲一边。

朱敏既伤心又委屈,她不承认和同学在谈恋爱,可父母却听不进她的解释。

一天中午,朱敏对父母说要去一个同学家玩。但直到晚上,朱敏仍没有回家。父母开始着急,从朱敏的班主任老师那里要来全班同学的电话号码,逐家逐户打过去询问,但没有女儿的任何信息。

父母急得坐立不安,他们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寻找女儿,可依旧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孩子的消息。凌晨,父母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到辖区派出所报案,请求警方帮助协查女儿的下落。

就在南京警方全力搜寻朱敏下落的时候,位于南京市白下区的香溢招待所向警方报案称,有一名女孩死在他们招待所的一问客房内,女孩看上去有十五六岁,房间内有强烈的农药气味。白下区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接报后,迅速派出民警赶到案发现场,展开侦查。

警方通过勘查发现,死者系服毒死亡,房间内留有3只剧毒农药瓶。警方还从死者身上搜出了一张8月7日下午的出租车票收据,并发现了死者事先写好的3封遗书。

其中一封遗书上写道:“爸、妈,我不喜欢你们给我的这个生命,因为你们让我活得实在太累,整天除了让我学习还是学习。自己在外面度过的这一天真好,什么都是自由的。这天很自我,很快乐,虽然是我生命的最后一天了,但我仍十分高兴。”

天才少女在如花般的年龄死去了,谁应该对这件事负责?父母、老师、教育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朱敏的压力太大了,天才成了她成长中背负不起的包袱,最后她只能选择逃避。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吸取这个教训,让孩子轻松的成长,把阳光和欢乐还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