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10746900000019

第19章 第18招 掌握教育的艺术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附属品,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和需要,过于专制、过分限制,只会使孩子产生反感情绪和感到压抑。家教需要艺术,只有我们用心去了解孩子,理解孩子,教会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把家庭、课堂变成艺术的殿堂,我们的孩子才能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巧妙应用“黄金时间”

每天离开幼儿园回家的时候,是孩子思维最活跃、最兴奋的阶段,他期待着与家人分享一天的生活感受,期待着爸爸妈妈对自己的认可、鼓励与支持。利用好这一“黄金时间”,就会培养亲密的家庭关系,使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对新的生活和学习充满向往。

据报道,中国父母接到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你今天学什么了?…‘有人欺负你吗?’”我们中国的父母一般比较关注孩子的生活情况和学习情况,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在幼儿园没有受欺负就行。家长的关心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可能会让孩子自己对生活和学习过程有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情绪情感的培养与变化。外国的父母问孩子的第一句话通常是:“你今天快乐吗?”“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你有什么新作品了吗?”“今天和大家玩得高兴吗?”外国的父母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绪情感、兴趣、能力以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和与伙伴的交往上。

不同的问话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们建议“中西合璧”,巧用“黄金时间”,走进孩子的心里,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态。

(1)帮助孩子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国外家长看重轻松愉快的气氛,平等的“朋友式”关系,让孩子从小在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让孩子从小与家人一起学会“分享快乐、分担痛苦”,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我们也应由“保姆式”家长转变为“朋友式”家长。

(2)让孩子有个轻松的心理环境。无论家长一天的工作多么辛苦,也不管你今天多么不愉快,从接到孩子的那一刻起,就应该让孩子在第一时间见到你的快乐笑脸。“终于盼到接你的时间了!”孩子永远在大人的脸上寻找自己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你的“脸色”会直接影响孩子离园后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漂亮的开场,让孩子有良好的倾诉欲望和表达意愿。

(3)向孩子提问的内容要具体、明确。年龄小的孩子可以提一些直接回答的问题,比如:你认识新朋友了吗?晚饭吃的是什么?你的好朋友是谁?等等。而中、大班孩子的问题则可以进一步加深:比如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么游戏?你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你又学习了什么新本领?等等。年龄稍大点的孩子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总之,问题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避免“应答式”的提问,提问的方式以不损伤孩子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原则。

倾听·节答·引导·找答案

莎莎:匹萨是什么意思?

父亲:匹萨是一个意大利的词汇,是一种把料放在面饼上面的馅饼。

莎莎:商场是什么意思?

父亲:是商店的另一种叫法。

莎莎:邮局是什么意思?

父亲(有点生气了):你知道那个词的意思,那是人们收发信件、邮寄东西的地方。

莎莎:白天是怎么变成夜晚的?

父亲(已经很生气了):好家伙,你已经问了多少问题了!你知道,当太阳下山后,就没有光线了,这样天就变黑了。

莎莎:为什么月亮会跟着汽车一起走?

(爸爸已经完全不耐烦了,他扭过身去。幸亏妈妈及时地介入了与女儿的问答)

妈妈:多有意思的问题啊!你知道吗,这个问题让科学家伤脑筋了几百年,然后他们决定要研究月亮的运动。

莎莎:他们怎么研究月亮啊?

妈妈:他们要做许多事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去图书馆,去查找许多图书,从中查找问题的答案和线索。

莎莎(激动地):噢!那我也要做一个科学家。我要去图书馆,看很多的书,书会告诉我关于月亮的所有的事情。

妈妈:我非常喜欢你这样爱动脑筋,热爱学习的孩子。

莎莎不再追问不休了。这位妈妈非常智慧,她意识到如果不停地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只会鼓励孩子不停地问更多的问题,而这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既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又不会令父母们无暇处理其他事务。她没有像丈夫那样停留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上,而是用不再给孩子直接的回答的方法引导了孩子。通过启发诱导,她帮助孩子找到了孩子可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满足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并培养子孩子看书——学习——求知的动机。

父母要认识到孩子对周围的事物萌发出各种各样的疑问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孩子成长的必然。孩子好问是一种好现象,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强烈的表现,表明孩子在开动脑筋。父母不仅要赞赏,还必须积极解答、释疑,并且培养孩子不断探索、主动学习的习惯。

要想正确答复,一定要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无论什么问题都要耐心地听完,如果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问题时,则要帮助他把问题说清楚,加以思考后耐心地予以答复。父母的正确引导,将会促进孩子智力和语言的发展,使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模式。

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诚恳、简洁、明了地解答,决不要随便敷衍。孩子的发问多半是想马上知道答案,作为家长最好能满足孩子的这种愿望。如果一时忙,不能及时作答,应对孩子讲明:“现在我很忙,你稍等一会”。

若家长一时间答不出孩子所提出的问题,则应诚恳地跟孩子说明,“让我想一想”或“我得查查书后,才能告诉你。”若孩子所提的问题,父母也难以说明白,则应耐心地说明:“你现在还小,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这样就留下了探讨的余地,并且可以增强孩子求学的乐趣。

父母在答复孩子的问题时绝对不要轻率地说“不知道”、“忘记了”等,否则当孩子回答问题时,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不知道”、“忘记了”。父母更不可不懂装懂胡乱编造或说假话欺骗孩子。

在告诉孩子某个物品的名称时,在解答孩子的问题时,父母要很小心,告诉孩子时不要弄得像上课一般,不要把它当作孩子必须记住的东西,更不必如此这般地测试孩子——“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样的测试毫无必要,这样做只会把孩子置于一个压力极大的境地——若是他说错了,他就会感到自己犯了很大的错误,这很糟糕!我们常常见到许多非常好心、特别和蔼的父母对自己的小孩子这么做。他们并无恶意,只是想帮助小孩子学习更多的知识。在学校里,每当老师发问时,很多孩子马上就显现出某种紧张、畏惧的表情,随后开始陈旧的、糟糕的套路——虚张声势、猜测、玩闹、渴望得到暗示。即使在极少数情况下,有个别孩子对提问没有如此的高度不安的防御式的反应,但太多的提问仍然会让孩子觉得:学习并非是要弄清楚事务的规律与状况,而只是要搞到一个答案。只要有了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把孩子原本充满好奇和欢乐的求知和学习,演变成了一场又一场压力极大、很容易挫败孩子自尊的考试了!

此外,还有一点是许多父母在亲子教育中不曾意识到的重要方针——“示弱”。来看一位母亲的叙述:我女儿从小到大,一直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学、好问的好习惯。“示弱”就是把自己放在“无知”、“求知者”的位置上,让孩子来给父母“讲解”!请仔细地想像一下:究竟是你从他人的讲解中获得知识的乐趣大呢,还是你为他人讲清、解答了某些问题获得的乐趣大?当然是后者!

父母向孩子“求教”时,无疑会更强烈地激发起孩子的求知欲望、成就感和自尊心。父母中的一人可以“明知故问”扮演“求知者”,另一位则主要承担为孩子解惑答疑的任务。父母也可以交替担任“专家”与“求知者”,如此一来,可以改变小孩子在求知好问的过程中,总是处于“弱势”的局面,有效地增强孩子的求知动力,同时又能够很好地提升孩子的自尊和表达水平,一举多得。

“减法”也奇妙

灵灵刚上小学,家里成套成套的书已经堆得像个城堡了。可这孩子似乎一点儿也不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跟这些书总处不好关系。到后来,她干脆连碰也不碰了。有时,大人硬逼她拿本书看,她看了半天还是那一页,一问才知道,她的心早就不在书上了。

有一次妈妈问灵灵:“家里那么多书,你为什么不看?”

灵灵说:“书一点也不好玩,我一天到晚在学校里念书,已经烦死了,你们怎么非要我看书?”一番话,让大人们哭笑不得。

想想我们的小时候,家里没有什么玩具,却总能找到好玩的东西。我们可以把一个小木盒玩出很多花样:装上轮子就是一节火车车厢;如果加上一个“屋顶”。在旁边贴几个纸做的窗户,又变成了“童话城堡”。一本连环画,我们可以看上几遍甚至十几遍,津津有味,爱不释手,还模仿里面的人物和情节做游戏。现在的孩子,条件好了,为什么倒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了?

电视里有这样一个广告,广告词是这样的:当今世界纷繁复杂,多则惑,少则明,某某男装,简约不简单。说得多好:多则惑,少则明!其实,孩子的教育不也是如此吗?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不妨做做“减法”。

1.玩具,藏起一些

孩子手边有太多玩具,他反而可能每件都浅尝辄止。藏起一部分玩具,让孩子长久地专注于少量几种,这种想法听起来有点违背常理,事实上却可以产生奇效。

许多家长已经意识到,让孩子专注于一种玩具至少一周以上,他们便可以显示出精细复杂的思维能力,加上父母的鼓励,便能闪现由玩具而引发的种种“奇思妙想”。而且,当一些被藏匿的玩具过一段时间重新出现时,孩子会觉得它们更有魅力了,又会十分热情地投入其中。

2.图书。先看一本

坐拥书城却不爱书的孩子,家长不妨把书都收起来,一段时间里只给孩子留一本。家长可以从讲故事开始,和孩子一起读这本书。然后由扶到放,让孩子自己去读。如果孩子开始不喜欢这本书,你就问:“这个故事没有意思吗?”“那么,你来编个故事,看看怎样让这个故事更好听呢?”通过这样的谈话暗示孩子:你想把书变得有趣,就得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好好思考;粗略浏览就扔在一边,永远没有自己的想法,书就没有那么好看。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你再给孩子换另一本。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喜欢读书了。

3.铅笔,只给两支

许多孩子的文具盒里放着满满一盒子铅笔,从建设“节约型家庭”、“节约型社会”来说,这是资源的浪费;从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来说,这也是不妥的。文具盒里的铅笔多了,他们就不懂得珍惜,有时这支没用完就用那支,有时铅笔还有一大半就扔掉了。给孩子两支铅笔就够了,一支使用,一支作为储备。你看吧,孩子会好好利用它们的。

4.电视,只看一会儿

我们应当允许孩子看电视,但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迷上电视。资料统计,现在的孩子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都在3小时以上,而且父母越忙,这个数字还会越大。如果这样,在孩子们的童年时光中,光看电视就会花去数千小时。而且,电视看多了,孩子们学会的只能是:如果我有更多的钱,我就能得到更多的享受。多么可怕呀!

让孩子少看电视吧,跟孩子一起散步,讲故事,一起做饭,玩拼字游戏。记住,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不能多于一小时。

把这些“减法”做好了,孩子的成长就是“加法”了。当我们的孩子能够把绒线做成爱心球,把小花袜变成木偶的头饰,手里捧着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却能想像出它来自高山大海,当他们能够用家里的废弃物品创造出宫殿、铁路或一个农场时,我们就会知道,我们的教育已经达到“以少求多”的美妙境界了。第19绍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孩子有了情绪怎么办?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接纳,对孩子的所有情绪都要接纳,不管它是着急、生气,还是沮丧。因为情绪直接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心情好时,他们的行为也会得体。当孩子的情绪遭到拒绝或否定(得不到认可)时会很容易丧失信心,相反如果消极情绪得到认可和接纳,孩子感觉受到鼓舞,会继续努力。

处理孩子的厌倦情绪

有时候。人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觉得每天的日子过得千篇一律,毫无意义,没有动力,非常的让人厌烦。这种厌倦情绪是很多人都体会过的。一旦有这种感觉,那我们的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孩子们一旦产生了这种情绪,就会对学习极度反感,甚至由此而消极处世。

有的孩子总是认为学校的生活过于单调,或是把学习当作一种父母所安排的任务,自己只是奉命去完成使命的人,这样就难免会产生厌倦情绪。当然,厌倦情绪产生的原因还有其他很多,我们大致列举几种:

(1)狂热分子。有些孩子只知道拼命学习,晚上通宵达旦,周末还要参加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实际上,学习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阴的蛮横客。这类人除了学习,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开始对学习产生反感。

(2)对目前的学习课程,自己不喜欢。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学习课程,还得拼命完成它,在家庭与学校的双重压力下,他们不得不这么做。时间长了,他能不感到厌倦吗?

(3)人际关系不良。有的孩子每天早晨一想到上学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为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好。这时心里就会想:这种日子真让人厌倦。

产生厌倦情绪的原因有很多,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如何帮助孩子改变这种厌倦的情绪。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些让孩子对学习不再厌倦的方法。

(1)重建理想。让他们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的每一件事,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的标准或目的。具体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这时候,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目前离理想比较远,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较高理想的成长之路。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碍他们学习的不利因素,加以改进。这时候,你只要提醒他们:差距太大时,不能太好高骛远,要先分段实现目标。只有循序渐进,才是改变学习效率的最好方法。

(2)寻找课程以外的成功。寻找一些孩子喜欢的消遣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把孩子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功课内容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个人修养,也不失为一条“曲线救国”的好路。今天,许多人只把来自考场的成绩看成真正的成功,结果这些人惟有在考场上春风得意时才会沾沾自喜,而一旦有一场没考好,就感到屈辱不堪。只有把自尊系于学习成绩之外,就容易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

(3)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如果孩子每天早晨一想到上学就害怕是因为他们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好的话,你应该告诉他们:虽然你不喜欢与同学经常待在一起,但最低限度也应该和同学们积极相处。当别人面对你的微笑时,别人也会报以微笑。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与不理不睬的人,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若你真诚地去改善关系,你的同学迟早会感受到这一点。假如你对周围的一切事都心存厌烦——厌烦你的同学、你的老师……你就更要用一种积极方式与人交谈,谈些你喜欢的事,至少你可能会找到与同学之间的某些共同点。

消除孩子的焦虑情绪

情绪的好坏对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学习,而消极的情绪会降低学习效果。所以采取一些适当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也是孩子们要学习的,要力图降低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提高学习中的积极情绪。

的确,学习是很艰苦的。错误和失败的威胁是学习过程中的噩梦。它们形影不离地伴随着学习过程。因此,厌倦、焦虑、压抑可能时时袭击孩子们的脆弱的心灵。即使是少数“尖子生”,班上的“佼佼者”,也会不时体验到某种程度的厌倦和焦虑。恰当处理好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防止消极情绪的产生,是保持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

1.焦虑不一定是坏事

过度的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学习,但是,适当的焦虑却可以成为学习的推动力,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在小学阶段,焦虑会妨碍学习;到了中学阶段,焦虑会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其推动作用超过它的阻碍作用;到了大学阶段,几乎焦虑水平越高,学习成绩就越好。

研究证明过度的焦虑表现为紧张、慌乱、胆怯、行为失常、思维混乱或僵滞,时常处于惴惴不安的心境之中。过度焦虑还会妨碍睡眠,影响食欲,妨碍健康。长时间的过度焦虑易产生一种“神经过敏性焦虑”,表现为对外界刺激特别敏感,很烦躁,易发怒,对愉快的事件也容易反应过度,狂欢狂喜,心境变化大,喜怒无常,难以预测。

过低和过高的焦虑都是不适应的表现,中等程度的焦虑才是有益的。中等程度的正常焦虑者,有轻度紧迫感和忧虑感,注意力非常集中,思想紧张迅速,行为镇定理智。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说:“如果学生要进行学习,某种最低程度的焦虑是必需的。有效的学习中必然存在着焦虑,这种焦虑不仅无法避免,也不要避免。最好的对待它的办法是承认它,但要让它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以内,不要让焦虑控制了你。”

2.焦虑可以调节

有一个十分懂事的孩子,学习优秀,在班上名列前茅。有一段时间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下降,家长问他,他什么也不说。家长多问几句,他就哭了。经过心理学家的帮助,才发现他对学习过于焦虑。家长曾对他说:“你们学校不是重点中学,只有考试在班上每次都考第一名,才能有把握考取大学。”的确,孩子很争气,每次考试总是第一。但后来由于种种偶然原因,孩子有一两次考得不理想,退到班上十名之后,因此背上思想包袱,结果出现了上述心理症状。经过心理学家的指导和帮助,他降低了焦虑水平,对自己说:“只要自己用功了,成绩保持优秀就行了。”孩子在有的时候产生焦虑是很Ⅱ:常的,但是作为父母,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引导,告诉他们一些可行的调试方法。我们要采取一些措施,让他们把自己的焦虑程度调节到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保持中等程度的焦虑。

(1)判断焦虑程度是否适当。当人在某件事上面临着失败,而恰巧这件事又是这个人心目中很重要的事时,这个人就会产生焦虑。例如,孩子面临考试时,就更容易产生焦虑。这种由特定挫折情境引起的焦虑,只要不过分强烈,就属于正常焦虑。如果这种焦虑引起过分紧张,引起失眠、心慌、厌倦、厌食、虚脱等,那就是焦虑程度过高,有必要采取措施让自己放松一下。

(2)任何时候不要灰心和绝望。面对学习失败的经历,许多人消极地归因为自己“生来笨”,“不是学习的料子”,这就是“习惯性绝望感”。

有人用狗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最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片刻的电击。狗被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这种电击。多次实验之后,蜂音器一响,在给以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会不会迅速逃出笼门呢?它不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被动地等待痛苦的来I临,为什么?这就叫“习惯性绝望感”,先前的挫折导致后来不再做任何努力。

这种“习惯性绝望感”在学习生活中也随时可见,主要原因是对失败的不正确归因所致。我们要教导孩子学会把挫折和失败归因为可控的、不稳定的原因(特别是内因)。

我们要让孩子认识到失败的意义,提高对挫折的忍耐力,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学习中每做错一道题,就算是一次失败。在考试中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水平,也算是一次失败。失败时时出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试想,如果孩子们每天只做2 5=?7——2=?之类的一位数加减法计算题,他们就总是不会失败。但他们也就永远没有进步,永远没有成功!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不面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就不会有进步!失败是有价值的,并且这价值是重大的,失败意味着他们未掌握某些知识技能,失败指明了他们努力的方向。所以应把失败看成是一种推动力,提高自己对失败和挫折的忍耐力。

再从掌握知识的角度看,失败还有助于孩子们从正、反两方面掌握知识,不仅知道“是什么”,而且知道“不是什么”。只有这样从正反两方面掌握知识才是健全的、准确的、清晰的知识,你可以告诉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认识到失败的必然与价值,我们就应该在哪里跌倒了,就立即从哪里站起来。那么孩子的焦虑水平就会明显降低。

(3)进行纵向比较,树立自信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和周围的同学进行横向比较,提高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习动机。但横向比较有明显的副作用,学习暂时落后的孩子会越比越没信心,同样,班上的个别尖子生也会因为总能考一、二名而失去斗志。所以,有时候更要注重他们纵向比较的结果。纵向比较,就是用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过去相比,付出了努力,得到了回报,哪怕这回报是很小的,哪怕这进步是小步的,都应该感到自豪。要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永远不要“痛恨”自己,而要接纳自己;永远不要轻视自己,而要尊重自己;永远不要自暴自弃,而要自强不息。如果他们真的能正视自己的短处,不是一味地排斥它,那么他们的焦虑程度就会降低。

(4)不要唉叹,而要实干。你要告诉孩子:不要陷在以前的失败之中,要努力向前看。不要抱怨,要实实在在地干。既要放下过重的包袱,又不能完全不要包袱,不能把必要的东西也扔了,全扔了的人是现代火热生活的可怜逃兵,不足以效仿。

(5)加强意识控制。人之所以为人,主要是凶为人是理智的动物。要学会理智战胜情感,要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开心的心境。可以在孩子的周围,他们能常看到的地方,如书桌上、笔盒里贴上一张小条,写上“乐观”、“开朗”、“笑一笑,十年少”、“庸人自扰”等字词,时时提醒他们保持健康的情绪状态。

培养孩子积极的心态

一些孩子无论做什么都畏缩不前,不仅认生、不能很好地同他人交往,而且在学习和体育运动方面也往往不主动。父母都希望这样的孩子能积极主动一些,哪怕是一点点也好。

一个孩子因为有过他人相信其能力的经历,他就会相信自己,并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如果父母或老师再给他创造很多能让他独立完成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就可以巩固他已有的成就感,巩固他的自我价值感以及他对自我能力的信心。

1.探求学习的意义

你的孩子是否考虑过“为了准备考试而努力,究竟学习的意义何在呢”,“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呢”这一类的问题呢?研究表明:许多成功人士对自己工作的意义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一直要确认他们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对学习的孩子来说,就必须先对所学习的科目发生疑问,并一定获得解答,这样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选择哪所学校比较好?该选择哪一本参考书才能使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孩子们会感到困惑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如果避开这种困惑,或者完全不困惑地往前走,就会很容易遭到失败。因为这个时候,这些困惑正是上进心产生的标志。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一开始无法掌握事物最核心的本质,但看清后,就会想不到地有新发现。从各个角度去思考、观察,当然无法果断地下结论,因此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困扰和迷惑,甚至痛苦不堪。但是,困惑之后所找出的道路,才是惟一能确信的,也是最有可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因此当他们产生困惑时,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困惑而烦恼、焦躁、想不开,而应该不断地想办法去探寻确切的答案,彻底研究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如果问题即使思考很久也无法有一个结果,那么在有的时候,不妨暂时把它放一放,不要把自己困扰得越来越深。因此,对于“困惑”,应该抱有自己的清新态度。

2.从错误中学习

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逐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缺点。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从错误中学习的重要性,如果只是一味地担心自己的缺点,就会使自卑感越来越强。

假如孩子因为自卑而使得学习不好,就不要再想自己的缺点,而应该把自己的优点找出并写下来,然后每天大声地念一遍,使它在自己的脑子里生根。如此一来,便能扫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了。

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通常很喜欢学校,但在学业上不那么成功的孩子则对学业之外的东西很感兴趣。作为家长,你应该支持你孩子学习以外的兴趣。每一次当你的孩子没能懂得对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时,你应该帮助你的孩子先把注意力转向他们所擅长的事情上来,例如绘画、社交、体育等。

作为家长,你当然希望你的孩子做到最好,能取得成功。对你来说,你很难接受你的孩子卷面上不及格的分数,你也很难相信“做到最好”并不是你孩子的需求,而是你自己的需求。请记住,错误并不是失败的信号,犯错误也是成长的一个途径。你为你看到的每一处错误而责骂、教训,甚至帮助孩子改正都是不起作用的。让你的孩子知道你也能接受不是满分的考卷,并试着将这些不完美变成良好的、积极沟通的工具。

如果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错误或者是极其幼稚导致的,而你又强迫你的孩子再做一遍以证明他能做得更好,这样会毁掉他对学习的热情和产生对学习的反感。下面一些建议将帮助你的孩子提高课业质量:搞一些活动让孩子本身有一种成就感,但不要用钱、允诺等东西鼓励他;鼓励你的孩子与家人一起分享故事或短文,要求他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读给你听;让你的孩子参与到家庭预算中来,这样对每一个人都很公平;鼓励你的孩子参加艺术演出或是写作竞赛;尽力改变一些你让人不太舒服的个性、习惯和教育模式;与你的孩子讨论一下为什么你想要进行改变及在改变中你所需要的帮助,你们之问应是开放的、诚实的;让你的孩子知道“完美”只是一个梦,而不是目标,而错误才是必需的和人性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