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这样教才对
10741200000067

第67章 66 与人玫瑰,手有余香——教孩子和别人分享

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都讲究“孩子优先”的原则:好吃的、好用的、好玩的都是首先给孩子。孩子把好吃的分给父母时,父母会舍不得:“真乖,你自己吃吧,全是你的”。诸如此类的行为都剥夺了孩子与人分享的机会。突然有一天,年轻的父母们会发现,孩子手中的东西不愿意给同伴,甚至不愿意给父母和爷爷奶奶等。这时,父母可能会很尴尬,并且有些心酸:孩子怎么成了“白眼狼”?怪谁呢?都怪自己不教孩子与人分享的好品质。

教孩子和别人分享可以使孩子懂得回报社会,回报他人。有人对少年儿童的不良习惯做过调查,自私自利是孩子们比较突出的坏毛病。其实,孩子这种坏毛病的养成主要是由于家长没有教会孩子与人分享的习惯。如果家长能够坚持教育孩子主动与人分享,在有益于自己的同时,也方便他人,那么,孩子的自私心就会减少,回报心就会增多。

不教孩子和别人分享就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乐乐是个令人头疼的孩子,别看小人不大,拿到手的东西,很难让他再拿出来。妈妈每次带他下楼玩,不管他看到谁的玩具多么的好玩,都不敢让他动手,因为他一旦动手拿了别人的东西,再让他还给别人时,虽然他也会把东西还了,但一定会大哭一场。在家里,给他的东西,别人拿走一点都是不行的,他总是喊:“没了,又没了”,其实他手里还有很多呢。

有一次,乐乐双手拿着棒棒糖,高高兴兴地在院里玩,遇到邻居蕾蕾,妈妈鼓励他“分给蕾蕾一个棒棒糖”,乐乐慌忙将双手藏在背后,一个劲儿地摇头。乐乐妈妈非常尴尬,情急之下从他手中强夺一个,惹得他哇哇大哭。乐乐妈妈这才注意到孩子几乎从不将自己的东西主动与别人分享,即使是家庭成员,也很难从他手里得到一点“好处”。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一个像乐乐一样的孩子,这个孩子基本上是家中的“小霸王”或“小公主”,说一不二,不愿分享,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立足社会的。

父母养育孩子并不是为了得到回报,但从社会的角度以及成长的视角看,人必须具备回报意识,懂得与别人分享。而孩子是否懂得与人分享,都是长期以来父母培育的结果。孩子吝啬、自私也好,慷慨、无私也好,无一不与父母的培育有关。科学合理的分享教育,能培养孩子的分享观念和行为,反之,孩子可能会滋生自私和吝啬的品性。

懂得分享的孩子在待人待事中往往显得心胸宽广、得体、懂礼貌,他们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更愿意付出。教孩子与人分享能帮助孩子克服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弥补其不足,形成更为全面和健康的人格。相反,喜欢“吃独食”的孩子,在待人接物中往往显得小气、斤斤计较、顾虑多,通常不想付出,做什么事都要讲条件,更容易出现社交问题。

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好品质呢?你不妨参考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做孩子的好榜样。家长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要懂得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这样,孩子自然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家长做好与人分享的楷模,经常乐于奉献,对孩子的教育比其他教育方式要好得多,也可以让孩子自己意识到应该与人分享。

第二,让孩子感受与人分享的乐趣。比如,生活中,很多孩子愿意到别人家玩别人的玩具,但当别人到自己家来时就不想拿出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了。对此,家长应该给孩子讲:“玩具让别人玩一下又不会坏,而大家一起玩是多么开心啊!就算玩坏了,只要大家开心就好,坏了还可以买新的,再说你到别的小朋友家里,别人不是也让你玩他的东西吗?”这样孩子就会慢慢明白与人分享自己也不会损失什么,反而得到了快乐。

第三,对孩子与人分享的行为进行表扬。在生活中,孩子与人分享的机会很多,比方孩子得到了好吃的糖果,又得到了父母的新玩具,正好其他小朋友也在,家长要让孩子主动拿出自己的东西分给别人,并对孩子进行表扬,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对的。

第四,平时不给孩子独享的特权。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平时好吃的东西自己不舍得吃都留给孩子。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觉得好东西就该他自己一人享用,别人都应该让着他。慢慢地,孩子就会把所有的东西都据为己有,不让别人沾手。这只会培养出自私的孩子来。家长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知道好东西应该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任何人不能搞特殊。父母要千方百计地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