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节气与养生
10737300000002

第2章 立春时节话养生(1)

春不减衣,

秋不加帽,

冬不蒙首,

春不露背。

立春春不来,养生不懈怠

立春,俗称打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2月4日或5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15度。“立”为开始之意,立春意味着春天序幕的拉开,万物复苏的春季自此开始了。

“立春”一般在“春节”前后。此时在气象上虽仍属冬季,但一年中最寒冷的隆冬一月已过,气温开始渐渐回升,土壤开始从下层解冻,冻土层深度变浅。例如:位于华北地区的北京,其常年平均气温已由1月的-5℃左右,升高到2月的-2℃左右;平均最低气温由1月的-10℃左右,升高到2月的-7℃左右。位于华东地区的南京,其常年平均气温已由1月的2℃左右,升高到2月的4℃左右;平均最低气温由1月的-2℃左右,升高到2月的0℃左右,比北京暖和多了。

随着立春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天渐长,天气也暖和多了,气温、日照、降水也趋于上升和增多。人们按旧历习俗开始“迎春”,打春牛、喝春酒、吃春饼,不亦乐乎。台湾地区还将立春这一天定为“农民节”,农事活动由此开始。农谚说得好: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

立春的习俗,不仅反映我国古代人民对春耕生产的重视,还包含着科学的春季养生思想。迎春活动就是提醒人们春天来了,要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情操,使得心神愉悦事打春牛则可以使身体得到适当的运动,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吃春卷则表现出古人对春季饮食的重视。立春后的饮食调理对身体健康很重要,宜甜少酸,还要少吃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中医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人的五脏“心肝脾肺肾”相应。春属木,与肝相应。木的物性是生发,肝脏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在生理特点上,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人体气血亦如自然界的流水一样,需舒展畅通。所以,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应尽量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理,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忽冷忽暖,但人体皮肤肌理却逐渐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急于脱去棉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我国许多民间养生保健谚语中,就有“春不减衣,秋不加帽”“冬不蒙首,春不露背”“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等说法。古医书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以养阳之生气。

春天在起居方面,要求我们夜卧早起,衣着宽松,舒展形体,多参加室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在五脏与五味的关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所以,可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春季养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别是初春,天气由寒转暖,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流感、流脑、麻疹、猩红热、肺炎也多有发生和流行。

阴冷莫过倒春寒,预防疾病放在先

立春预示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的春天已经到来了。但经验告诉人们,初春时的气候变化无常,是一年中最不稳定的季节,稍有疏忽,极易感染疾病,危及人体健康。同时,人体经过一个严冬的“蛰伏”,呈现出一种僵持状态,免疫力和抗寒能力均有明显的下降,这就为各种病菌的侵入铺垫了温床。所以说,立春时节的养生保健是不容忽视的。

古人说:“阴冷莫过倒春寒”。初春天气有晴有阴,晴天时阳光普照、温暖宜人,倘若阴雨绵绵,则又会寒气袭人,令人难挨。而且初春季节又常有回潮的小股冷空气,仍让人们觉得寒意逼人。所以,立春之后要适时增减衣服,本着“春捂秋冻”的原则,注意保暖实为上策。

医学专家认为,由于早春气候寒冷、干燥,加之人体抗病能力的下降,所以,这时正是流感、脑炎及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和传播季节。调查资料还表明,早春时,白喉、麻疹、猩红热、肺结核等疾患的发病率,都远远高于其他季节。那么,应该如何预防呢?

注意居室内的环境卫生

应保持地面的清洁卫生,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这样就使各种病菌失去了滋生的条件。

要加强体育锻炼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给各种生物带来了勃勃生机,也正是人们开展室外活动的大好时光。清晨起床后或散步、慢跑,或打拳、做操均有益,闲暇时间和朋友结伴去郊游、爬山,也会情趣盎然、愉悦身心,从而加速新陈代谢的进程和提高适应气候变化、抵抗疾病的能力。

合理调节饮食结构

立春时节正临近新春佳节,人们的膳食结构多以高脂肪和高蛋白为主,这对于大脑和心脏的保健都是不利的口所以,初春时节,要合理地调节饮食结构,应以蔬菜、水果、豆制品等食品为主。

注重精神养生

漫长的冬天里,人们大多在户内活动,由于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人际交往也相对减少,此时,人都有一种郁闷不畅、闭塞困惑的感觉。春回大地之时,要多接触大自然,多与朋友沟通交流,根据自己的爱好,做一些有益的活动,以克服单调的生活方式,这对维护身心的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立春之后宜养阳,全年防病保健康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人的生理健康周期来看,春季养生有利于全年的健康。

立春后人体内阳气开始升发,新陈代谢增强,如能在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采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全年的健身防病都是十分有利的,甚至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春季又是皮肤病、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所以,立春养生对于中老年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专家提醒,立春之后,养生应注意以下事项。

避免“湿”气上身

立春后雨水增多,湿气加重,细菌,病毒容易生长和繁殖。春季养生要在防潮上下功夫。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在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并尽快将留有汗渍的衣服换掉。运动后不能带着汗洗澡,以免出现汗疹或关节疼痛等病症。

适当“春捂”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中老年人的代谢功能和调节体温能力较弱,受凉后易感染疾病。我国民间有“春捂”之说,尤其是在北方地区,不宜马上脱去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这样有助于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避免受凉加重疾病。

饮食省酸增甘

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春天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应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立春之后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如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宜“动”不宜“静”

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宜“动”不宜“静”。应积极到室外锻炼,春季空气中负氧离子较多,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和心肺功能,防止动脉硬化。

但是老年人及体质较弱者进行春炼不宜太早,防止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引发伤风感冒或哮喘病、慢性支气管炎,所以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春季锻炼不能空腹,早晨血流相对缓慢,体温偏低,在锻炼前应喝些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晨起后肌肉松弛、关节韧带僵硬,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扭动腰肢、活动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发生意外。

保持心情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