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10736000000023

第23章 爱情挫折及其调适

大学生涉足恋爱的人为数不少,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不多,许多人在恋爱的过程中都遇到过挫折,经历过失恋。恋爱挫折会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因此,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正确对待爱情挫折,掌握科学的调适方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将爱情境界升华,使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

■ 爱情鸟飞走了怎么办

有恋爱就可能有失恋。当热恋中的“爱情鸟”飞走的时候,爱的心理平衡被打破,两个人的情感共同体瓦解,热恋的链条断裂,当事者转瞬间从原以为拥有整个世界的情感体验中跌入了一无所有的痛苦深渊。这时,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不仅如此,失恋者还可能为未来的命运忧愁,他们往往把对爱情的否定、爱情的失败与人生联系起来,对人生道路忧心忡忡,产生“人生如梦”的感觉。当然,无论哪个人失恋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波动,有的大学生能够自己调控情感和行为,很快便能从失恋的苦恼中解脱出来;有的大学生则在痛苦的深渊里愈陷愈深,日渐消沉。对于失恋的人来说,这种痛苦存在的时间或长或短,其影响力也有深有浅,有的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学习。

面对失恋的打击,如何坦然地接受它,是对自身心理素质的一种考验,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培养自身良好的“自我观”和“爱情观”。人无需通过对异性的爱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爱情对于个人而言的确十分重要,但如果将爱情视为人生惟一的事,则无疑是偏激的。但是,无论从理论上如何认识爱情,当真正失恋的时候痛苦也是在所难免的,这时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尽快减少失恋带来的痛苦,一方面是从认识上接受,另一方面要进行情绪、行为上的调整。

1.端正认识

爱情不是生活的惟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的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呢?有些大学生把失恋看成是自我价值的贬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这是极为不对的。我们应从认识上对失恋进行客观解释,认识到谈恋爱和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失恋仅仅说明恋爱关系不融洽,相互不能接纳。恋爱关系和任何一种关系一样,双方都应对关系的后果负责。如果能认清并承担自己的那部分责任,就不会那么怨天尤人,而是能够平静、耐心地去面对现实。所以,失恋了,首先要做的便是开列“感情清单”,“感情清单”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我们是怎样恋爱上的?

(2)我们在一起时,我是否觉得比和别人在一起更快乐、更幸福?

(3)我的付出,对方是否常有明确的回应?

(4)我们在一起是否不用多说话而彼此都不会觉得有什么难堪?

(5)提出分手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我该如何?反之又说明了什么?

(6)我如果悲伤痛苦,究竟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7)我现在有没有必要记着对方?

(8)我现在又是一个人了,跟过去的我相比有什么改变?我对未来有哪些计划?

大多数失恋者在开出自己的“感情清单”后都会发现:事实上我们的爱情并不像最初自己感受的那样,我们的关系也不是那么美好,只是一种心理错觉,甚至认为失恋也许是最好的结果。

失恋的痛苦也是一种人生体验,正是这些体验构成了丰富的人生,处理失恋的积极方式应该是面对痛苦、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生活与学习中去。惟此,失恋的痛苦才会变得有意义。

2.情绪、行为上的调节

失恋的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1)合理宣泄。失恋后,大学生内心空虚,寂寞感会油然而生,此时最好的办法是找你最好的朋友或师长,向他们诉说你的悲伤和烦恼。当他们在倾听你的诉说后,会很好地安慰你;如果你不善言谈,那么你可以奋笔疾书,让情感在笔端发泄;你也可以关门大哭一场,因为痛哭是一种纯真感情的爆发,是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

(2)积极转移。失恋后,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去,因为活动本身就是在冲淡心中的郁闷。恩格斯曾有过一次失恋,当他心灰意冷时,便去阿尔卑斯山脉旅行。峻伟的山川,广阔的原野,使恩格斯大为感慨,世界如此宏大,自己的痛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3)自我安慰。失恋后,有时也可以适当运用挫折合理化心理作感情转移。一种是“酸葡萄”心理,即缩小或否定个人目标的好处,而强调其各种缺点。比如失恋了,就说对方不好,就好像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一样。另一种是“甜柠檬”心理,即不是把目标好处缩小,而是把目前的境况扩大。比如失恋了,可以说这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学习。这两种方法可以暂时延缓对不愉快的事情真相的接受,直至心理准备完毕,能够正视现实为止。当然,自我安慰只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如果失恋后听任这两种心理支配,不能接受现实,那就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4)升华。爱情固然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并非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人生如同一条长河,爱情不过是在人生某一阶段最使人感到心旷神怡的事情。生活的内容是丰富的,当失恋的痛苦袭来时,应该用理智战胜痛苦,把感情、精力投入到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对事业的进取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去。

“案 例”

贝多芬的失恋与枟第一交响曲枠的问世

“乐圣”贝多芬31岁时深深爱上了一位少女,恰在这时他患了耳聋症,这使贝多芬无法娶到他钟爱的姑娘,两年后姑娘出嫁了。病痛的折磨,失恋的打击,使他痛不欲生,但贝多芬并未被挫折压倒,而是更加接受生活,接受音乐事业,从音乐中找到感情的寄托。正是在这次失恋之后,贝多芬用他的天才和情感创造了著名的枟第一交响曲枠,这就是升华。

(5)为他人着想。走过悲伤,我们能不能给自己一个痛定思痛的机会?人最难做到的事,就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妨冷静下来,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一想。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经失恋过,但他却在给对方的诗中写道: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我曾经默默无语地,毫无指望地爱过你,

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

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

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像我一样爱你。”

诗人博大的胸怀,充分展示了他无私而崇高的情操。若能做到这一点,心理便能恢复平衡,痛苦也就自然减少了。

谁不希望获得真挚的爱情?然而,爱是给予、是缘分,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实无法与人们的愿望等同起来,强扭的瓜不甜,失去你爱的人,并不意味着失去了真的“爱”,也不意味着失去了最优秀的人选,只是意味着失去了目前视野中一个被你注意的目标,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出现令你怦然心动的他(她)、更适合你的他(她)、更优秀的他(她)。

爱情鸟飞走了无疑是痛苦的,但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的体验,正是这种体验构成了丰富的人生。“站直了,别趴下”,超越痛苦,在痛苦中升华,变痛苦为进一步提高自我生存价值的动力,可以让人生更辉煌。

“问题讨论”

“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这种说法对吗?

■“不懂道理”的人是何故

著名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的。本我是指本来的我、原始的我。把它比喻成婴儿———不懂得道德规范,一味寻求无条件的满足与快乐。自我是指现实的我、现在的我。把它比喻成成人———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避免痛苦又获得满足,代表理性和谨慎。超我是指理想中的我。把它比喻成父母———突出道德化,是人格中最高尚、最文明的部分。

由此可以推断,我们每个人的心理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好似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认识自己的行为方式,这三个人是:“原始人”、“理智人”和“纯真人”。他们之间常常意见不一,发生争论。严重的时候会争斗,这种心理的“内战”就是心理冲突。

有人小时候写作文,写到内心矛盾冲突时常这么比喻:“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这两个小人,无非是“原始人”、“理智人”和“纯真人”之中的两个。

例如捡到钱,是自己塞进口袋里呢,还是交给老师?两个小人打架了,一个说:“这么多钱可以买多少好东西呀,不能交。”另一个说:“老师教育我们要拾金不昧,要交。”这两个小人,就是“原始人”和“理智人”。

“理智人”已经知道的东西,“原始人”却可能会一无所知。例如,一个女孩子被恋人抛弃了,她很伤心。这时有人劝她不必伤心,而且告诉她“那个男的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嫁给他,你这辈子可就惨了,所以现在离开他真是一件好事;况且你这么漂亮,还愁没有人爱你吗?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吊死在一棵树上……”女孩子听了,说:“你说的都有理,可是,我还是伤心。我还是要再努力,让他回心转意,我试着去对他更温顺些、容忍些,也许他就会要我了……”

在旁人看来,这个女孩子怎么这么糊涂,别人已经把道理说得很清楚了,她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其实,在女孩心理的外层,“理智人”早已明白了,而且她也努力想让自己忘掉那个男人,但是她的“原始人”却还不明白。这个“原始人”只相信自己在经验中学到的东西,在她的经验中,那个男人对她一向很好,这一次突然要抛弃她只是个意外。因此,她不认为他是坏人,在她的经验中,还没有别人这样爱过她,虽然“理智人”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在她的眼中,只有一株芳草,那就是他。

“原始人”不懂得抽象的事物,只懂得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现实。

儿童的心理中这一层很占优势,对青少年来说,这一层也有相当优势。所以高考在即,他虽然坐在书桌前,却还是读不下去书。外面风和日丽,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去游泳、去打球、去郊外登山多有意思,为什么要读这无聊的书本?

然而,不读书就考不上大学,将来事业上就难以有大的发展,就会落伍于同龄人。再说,大学的确充满魅力,大学生活丰富多彩(有些大学生会认为并非如此),为了上大学后能快乐地享受大学生活,现在少享受一点也值得。

这一切道理“理智人”都懂,而“原始人”却并不懂,或者说不完全懂。“原始人”只懂得外面天气很好,玩得很愉快,读书很无聊,至于事业、社会地位、大学生活,他都没有体会过,他对此一无所知。所以“理智人”强迫他坐在书桌前,而“原始人”却不愿读书就是这个原因。

不要和“原始人”讲大道理,他们不懂,他们所懂的道理是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形象具体的道理。

有些失恋中的心理问题,就来源于“原始人”的无知。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

■ 怎样从单相思中解脱出来

一厢情愿式的爱情,俗称单相思。它是指以一方对另一方的一厢情愿的倾慕与爱恋为特点的畸形爱情。单相思很令人苦恼,严重的还可引起身心疾病。了解它的发生过程,对于摆脱这种状况,有一定的帮助。

年轻人当然可以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但是,这种追求需要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即要有实现这个追求的可能性。一厢情愿,就是因为缺乏这个现实基础,结果就成了一种无效的追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无效的追求呢?主要是当事人对他人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造成“爱情错觉”。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有时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干扰,可能出现偏差。一厢情愿者往往由于对倾慕的对象一往情深,希望得到对方爱情的动机十分强烈,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常常会把对方的言行举止纳入自己主观需要的轨道来理解,造成对他人认知的偏差,出现“爱情错觉”。例如,对方一个眼神,一句模棱两可的话,在第三者看来微不足道,但在他看来,似乎暗示了点什么。而且一厢情愿者总是过晚地发现自己的过失,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具体地说,下面几个主观因素对一厢情愿者的影响最大:

(1)天真。有些人对自己的感情看得太重,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的,因而理应得到对方的回报。

(2)轻信。在日常的交往中,对方可能会有意无意地给过你一些暗示,但千万不要就此认定对方一定有意于你。友情与爱情有质的区别,要善于辨别友情与爱情。

(3)美化。“情人眼里出西施”,认为自己所爱的人最好,连缺点也爱,这是一厢情愿者的通病。对所倾慕的对象作一个不带感情色彩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摆脱单相思之苦,往往是有效的。

(4)虚荣。不能正确对待事实,认为承认事实,就是承认自己配不上对方,因而为了挽回面子,无论如何也要把对方追到手。于是,便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追不到的,越是要追。其实爱与不爱,这仅仅是对方的选择,并不能证明你的人格有什么低下之处,过于计较这一点,可能会发展到报复行动,这就很危险了。

大学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单相思现象比较常见,且较多地出现在性格内向、敏感、富于幻想、自卑感强的人身上。首先是自己爱上了对方,于是也希望得到对方的爱,在这种具有弥散作用的心理支配下,就会把对方的亲切和蔼、热情大方当作是爱的表示,并坚信无疑,从而陷入单恋的深渊,不能自拔。

一厢情愿者固然会体验到一种深刻的快乐,但更多的会体验到情感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正常地向自己所钟爱的异性倾诉柔情,更不能感受到对方爱意的温馨。

克服单恋的痛苦重在防患于未然。首先是要避免“恋爱错觉”,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的表情,用心明辨;其次要重视其反复性,若某种信息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单单出现一两次就不足为奇了;再次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如有个小伙子经常对一位姑娘进行帮助,如果这小伙子是热心肠的人,对谁都乐于帮助,那么姑娘大可不必胡思乱想;如果这小伙子只对这个姑娘乐善好施,那就需要注意了。

一旦单恋发生在你身上,那就需要拿出十足的勇气,克服羞怯心理和自我安慰心理的折磨,勇敢地用心灵去碰撞。如果对方有意,心灵闪现出共同撞击的火花,单恋则转化为“双恋”,爱的快乐就取代了爱的痛苦。如果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则应该面对现实,勇敢地抛弃幻想,用理智去主宰自己的感情,通过思想感情的转换和升华来获取心理平衡。

关于爱,我们可以说,越纯洁,越含蓄。———哈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