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10736000000021

第21章 正确理解与认知爱情

认知爱情的本质,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青年学生驾驶爱情之舟的前提。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爱情,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从古到今,谁能数得清究竟有多少哲学家、艺术家、心理学家留下了关于爱情的至理名言?又有多少文学家把爱情作为讴歌的“永恒主题”?

在人们对爱情的描述中,有诗意的赞颂,有痛心的抱怨,有不解的疑惑……

爱情,既是理想,又是现实。它使人快乐,又使人痛苦;它使人充实,又使人空虚;它使人崇高,又使人卑鄙;它使人振奋,又使人沉沦……

今天的大学生们,对“丘比特之箭”再也用不着羞涩地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了,他们可以落落大方、热情洋溢地去接受爱的呼唤。据了解,目前全国每所高校几乎都有自己的“恋爱角”,或在校园的花圃丛林里,或在湖边、河畔的小径上,或在操场的周围……

在许多校园里,“恋爱角”都有与学习场所争夺空间的问题。某校有一条小河,河畔有弯弯的杨柳,幽香的花朵,蜿蜒的小径,还有亭阁、小岛、石椅,这里曾经是莘莘学子看书学习的好地方,如今却被大学生们称之为“爱河”。有好事者曾为此题诗一首:“昨夜饮酒过度,误入爱河深处,呕吐、呕吐,惊起情侣无数。”像这样的“恋爱角”,已逐步地开始向教室、图书馆、阅览室等领地延伸了。校园里原本单纯的学习场所,由于爱情的不断挺进与渗透,现在已变得越来越少了。

随着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断解放,主动地投身爱情、追求爱情的人数也在呈上升趋势。在紧张忙碌、优雅清静的校园里,人们精心地把握爱的机会;大胆地披露爱的心迹;甜蜜地吮吸爱的花蕊;温馨地体验爱的经历……

应该承认,多数大学生对爱情的追求是健康的、理智的。这部分学生能够很好地处理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在刻苦攻读学业知识的同时,也自然而理智地追求着爱情。他们普遍具有较好的把握分寸的能力:爱情因学业而生辉,学业为爱情而添彩,在收获学业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但也有少数学生处理不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这部分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处理问题的理智,感情用事,视爱情为生活中的一切,学业算什么?事业算什么?前途算什么?为了爱情,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放弃一切。在一些院校的“课桌文化”中就有这样的诗云:“生命诚可贵,事业价更高。若为爱情故,二者皆可抛。”

美好的爱情会为我们带来快乐、带来幸福;没有爱情的生活会让我们感到缺憾、感到痛苦;病态的邪恶的爱情会给我们造成伤害、造成灾难。一份很有影响的法制杂志上曾刊登了一篇名为枟用匕首“收割”爱情枠的报道:一位来自贵州农村的大学生,因患单相思,导致精神崩溃,读不进去书,考试屡次不及格,并开始酗酒,一步步走向堕落,最后居然持刀威胁女生,在遭到拒绝后,竟残忍地将其刺死。

历史上各种动人的爱情故事不胜枚举。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关于爱情的传说也比比皆是:由于爱情而比翼齐飞,终致学业有成者有之;错失大好姻缘,导致终生痛悔者有之;不思进取、荒废学业者有之;为爱殉情、捐弃生命者亦有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

所谓爱情,是指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在现实社会中,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相互倾慕并渴望拥有对方,直至成为终身伴侣的强烈的、持久的、纯真的感情。

爱情是建立在性的基础上的,性的吸引是爱情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生理基础。法国大思想家罗素说:“爱情源于性,又高于性。”爱情同时又是一种社会性情感活动的产物和要求。后者体现了人与动物爱的本质区别。

综上所述,爱情是人的生理性需求与社会性需求的统一,是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统一,是性爱与情爱的统一。因此,爱情不仅要求男女双方在相貌、人品、情感、能力等方面能够和谐共鸣,而且要求男女双方共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这就是说,首先,爱情是在男女双方之间产生的;其次,爱情是相互的;第三,恋爱双方必须有值得对方爱恋的依托,比如相貌、人品、能力等。一般来说,真正的爱情上述三项缺一不可。因为:第一,爱情如果不是发生在男女之间就不符合自然规律,就是不正常的、病态的,如同性恋等;第二,爱情如果不是相互的,就不可能发生,因为单方面的爱是不会得到回应的,因而也不可能真正发生,如单相思等;第三,爱情是以异性之间的相互吸引为基础的,没有了彼此的吸引,爱情也就随之消亡。前两者是充分条件,后者是必要条件。爱情的长短与质量取决于相爱双方吸引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质量。不仅如此,一切爱情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离开了这一基础,爱情也就无从谈起。

还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爱情与婚姻是既有关联又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婚姻是一种契约关系,具有法律约束力;爱情是一种基于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情感关系,它不受法律约束。

“问题讨论”

1.爱情一定会走向婚姻吗?

2.爱情会随着恋爱双方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吗?

3.“爱情可以悉心维护,但不可强求”,这种说法对吗?

■ 大学生应树立怎样的恋爱观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共同的集体生活,共同的学习方向,使大学生们容易相互接近,爱情的种子在这适合的土壤里萌发、成长是很正常的。特别是大学生正值情窦初开的时期,爱情意识日趋强烈,产生爱人和博得人爱的渴求更是生理和心理成长的自然过程。但爱情对于每一位青年学子来讲,毕竟是会对其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处理不好将遗恨终生。因此,在初涉爱河之时,要注意穿透感情的迷雾,多作一些理性的思考。要知道,爱情之花是否灿烂,是否持久,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浇灌和耕耘,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取决于我们是否能有一个正确的恋爱观。

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爱的本质。真正的爱情既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也不是纯粹的异性间的生理吸引。爱情的本质是给予,是承担责任。俄罗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导儿子:“要记住,爱情首先意味着对你的爱侣的命运、前途承担责任……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为他(她)缔造幸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奉献,不是索取和占有。正是这种无私的奉献和给予,才使爱情高尚、纯洁和美好。

其次,必须树立正确的恋爱动机。恋爱动机是保证恋爱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年轻,涉世不深,遇事易冲动,其恋爱往往也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有若干不正确的倾向。比如,一些同学由于不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环境变化而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为了重新定位、找回原来良好的自我感觉,而去寻觅或接受异性的感情。某高职学院有一名男生,大一期间由于种种原因,成绩由班级上游落到了下游,心情苦闷,为了解除心中的郁闷,开始在恋爱中游戏人生。短短一个月内他谈了三个女友,每次均以好聚好散为由收场,结果不仅伤害了对方,在同学中也造成了不良影响。又如,一些同学由于初次远离家门,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和生活自理能力,有意或无意地希望得到一种保护、支持,这时很容易因对某个异性产生依赖和感激之情而接受对方。某女生,文静、内向,由于远离家乡,常感寂寞,一位外校男老乡经常来看望她,渐渐地这位女生感到自己离不开他,于是很快坠入爱河。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交往的深入,两人均不能忍受对方暴露的缺点,终以分手收场。还有一些同学的恋爱动机甚至是出于攀比、竞争、打赌、报复、赶潮流、满足虚荣心等等。这些恋爱由于不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志同道合、感情相投、心灵相契的基础上,往往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选择,因而常常经不起考验,容易失败和带来不良的后果。我们必须摒弃这些不正确的恋爱动机,本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良好心态,真正地把恋爱建立在心灵相通的基础上,去努力寻找和珍惜自己的另一半。

再次,要树立正确的性道德观。一方面,恋爱是建立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的。多数大学生是在相互了解、发展友谊的基础上相互恋爱的,一般都能够平等相待,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另一方,能够尊重对方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对方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但也有少数大学生谈恋爱后,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限制其与其他异性朋友的接触。特别是有个别大学生看到自己理想中的恋人被别人吸引而去,妒火中烧,采取一些极端的做法,如造谣中伤,甚至仇杀或毁容等。这些错误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平等、自由地恋爱是公民所享有的权利,是受法律和道德保护的。大学生追求恋爱自由,也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自由,不能勉强,不能一厢情愿。只有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纯真美好的。另一方面,爱情应当追求持久永恒。爱情关系的确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两个人道德和义务关系的确立,如果两个人在发展这种恋爱关系中彼此和谐一致,没有大的原则分歧,一般不应弃旧图新。如果在恋爱过程中发现另一异性在各方面比自己现在的恋人更适合自己,不要轻易见异思迁,必须作出理性的负责任的思考:如果认定原来的选择有误区,就应尽快放弃,久拖不决只能对彼此造成更深的伤害;如果认定原来的选择并没有错,现在的感觉只是一时的感情漂移,则应尽快制止。须知,一时的感觉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且,脚踏两只船,朝秦暮楚,也不足取。当然,要求恋爱双方从一而终也是不合适的。因为,最初的选择难免有偏颇,如果发现自己选择错了,要敢于及时纠正,也要允许对方纠正,这是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应当明确的是,爱情是相互的,只有在你情我愿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因此,当一方对另一方产生爱慕之情时,不要光考虑自己的想法,更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当最终知道对方对你没有爱意后,即应尽快调整心态,不要死缠烂打,或者单相思。因为,前者会给对方造成妨碍;后者会给自己造成伤害。要知道,爱情绝不是占有,而是奉献,你没有道理强行让对方接受你的给予。即使已经相恋的双方,也不能勉强对方完全服从于自己,美满的爱情是恋爱双方都不作为对方的依附而存在,而是让双方都有发展自己个性的空间。

最后,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爱情在人生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人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恋爱会丰富男女的生活体验,促使双方在心理上趋于成熟;处于恋爱中的人总是精神愉悦,充满爱心,这种美好的情感使人乐于承担责任;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为获得恋人的爱,总是力图完善自己,爱成了一种改造人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它可以改变人的趣味,升华人的品格,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新生。

但我们也应看到,爱情尽管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生大事,除了爱情外,还有事业,如果把爱情摆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把爱情看成人生的惟一追求,那么爱情就会抑制事业的发展,而失去事业基础的爱情是结不出人生的硕果的。英国的大科学家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对于大学生来讲,就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给爱情一个恰当的位置。

真正的爱情可以促进学业的发展,但爱情不是学业成功的必要条件,爱情与学业的双丰收,当然令人向往。但是,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应将学业放在第一位,不应当被感情所纠缠,被爱情所俘虏。作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以学业为重,利用自己的青春时光多学知识,为今后立业打基础,为投身未来的事业做准备,自觉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爱情的力量成为促进学习的动力,而学习的成功又会使爱情得到巩固、发展。

此外,还要处理好恋爱与集体的关系。有的青年学生恋爱至上,成天卿卿我我,把自己禁锢在两个人的世界中,放弃学习,疏远同学,不参加集体活动。这样下去必然会限制人际交往的范围,影响自身的发展进步,不利于优化个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人,才会真正给予自己所爱的人以深沉、坚实的爱。因此,恋爱中的大学生应特别注意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总之,对于大学生谈恋爱,禁止是不现实的,提倡也没必要,正确的做法就是顺其自然。要鼓励大学生树立高尚的恋爱观,把学业放在首位,使爱情服从于学业,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这样爱情之花才能开得艳丽、长久。

■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

青春期性机能的成熟,是大学生生理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大学生在生理上处于青春期中期(18~23岁),生殖系统发育日臻成熟,性欲和性冲动的情绪体验在大学生的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将会引发一系列相应的性心理变化,这些变化与恋爱心理有密切关系。

1.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

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异性疏远期。在天真烂漫的孩提时代,男女之间的友谊完全是以兴趣和爱好为纽带的。性别在孩子们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符号”而已。随着青春期的开始,男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对两性差别特别敏感,开始产生性不安与羞涩心理,原来两小无猜的童伴开始疏远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男女生很少说话,互不理睬,视男女间的交谈、亲近为不光彩的事。偶尔看到有男女同学在一起,其他同学就会产生误解,总以为他们在谈情说爱。平时举办集体活动也总是男一群、女一伙,泾渭分明。与此同时,性好奇心也与日俱增,很想知道异性的一些秘密,以及了解受到人们精心掩饰着的两性关系的内隐。因此,性疏远和性好奇相辅相成,由性好奇导致性敏感,在风俗习惯的作用下,性敏感便导致性疏远,越疏远则越好奇,一旦接触,双方就会有过敏反应。

第二个阶段,是异性接近期。十五六岁的男女青年,情窦初开,男女之间有一种情感的吸引,有彼此接近的冲动。男女之间常常以欣赏的心情和友好的态度来对待异性的言谈和行为,开始注意异性对自己的态度,愿意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渴望以此博得异性的好感。异性间的好感是彼此恋爱的前提,但它与恋爱还有一段距离。青年初期的男女青年,往往分不清好感与恋爱的界限,以致常常造成心理冲突。这一时期的青年男女往往会对年龄较大的异性产生崇拜和向往,称“牛犊恋”期。被崇拜的对象通常是二三十岁的异性,其一举一动都对他(她)有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偶像心理对其以后的择偶标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至十七八岁以后,爱恋的对象才逐渐过渡到年龄相近的异性。这一时期的主要心理特征是男女间相互关注和相互吸引。其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喜欢穿着打扮,注意外表的修饰;喜欢结伴同行,尤其喜欢同异性一起集体活动;喜欢观察和接触异性,对异性的关注和友好特别敏感,总认为有异性的目光在注视着自己,因而他(她)们的一举一动显得既紧张又有意思;在各种场合,有意无意地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或故意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以博得异性的注意和青睐;在好朋友中大谈各种有关爱情的趣闻轶事,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和追求;摘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精彩描述和有关格言,或在床头挂自己喜欢的异性偶像照片,或抄唱爱情诗词歌曲等;有的男女青年在表现自己的同时,还发起各种试探性的主动进攻,或有意接近对方,寻找借口与对方单独接触;或主动为对方办事或求对方帮忙,以含蓄而心照不宣的方式表达自己和试探对方的心意;也有的同学干脆递条子,写情书,明确地向对方求爱。这一阶段,在大学里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属于性亲近期后期。这一阶段的性亲近对象具有广泛性,容易变化,带有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第三个阶段,是恋爱期。这一阶段是性亲近期的自然延续。其特点是感情比较稳定、专一,并由浪漫的理想走向现实。

大学生的恋爱期一般可分为初恋期和热恋期两个阶段。

(1)初恋期。当大学生第一次对异性产生爱慕之情,并得到如愿的回报时,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并因此激动不已,觉得世上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生开始了崭新的阶段。初恋是强烈的,它是爱欲积聚的爆发,是青春的燃放;初恋也是纯洁的,它完全以感情的吸引力为维系的纽带,较少考虑感情以外的世俗因素,倾注着全部的真情和幻想。因此,大学生都比较珍惜初恋。

(2)热恋期。热恋是爱情走向成熟的标志。经过初恋的相互了解,双方的思想感情日趋一致,心理高度相容,能够在相互接触中比较确切而系统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力求得到周围人的赞许与认可。按照恋爱的一般规律,从初恋到热恋需有一个时间量和情感量的积累。初恋具有爆发性,而热恋比较持久、稳定。大学生一旦进入热恋阶段,就会在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今后的生活,所以,热恋要特别慎重。

2.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性心理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第一种表现,是对性知识的追求。大学生由于性成熟而出现对性知识的兴趣是极为正常的心理现象。千百年来,由于我国“万恶淫为首”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性科学一直未获发展,性知识相对贫乏,即使在大学里,性科学知识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所以大学生对性知识的追求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正确引导,从而容易出现下列现象:

①性知识比较零碎、片面,缺乏系统性。

②科学的性知识与非科学的甚至庸俗的性知识相混杂。

③大学生常带着神秘性和羞耻性心理秘密地追求性知识,在不正当的知识源(如黄色录像)的引导下,会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第二种表现,是对异性的爱慕。男女大学生彼此向往与追求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爱慕异性是恋爱成功与美满婚姻的性心理基础。大学生恋爱固然有一系列社会的和个人的原因,但其中主要是生理和心理因素。这是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而产生性亲近的要求,有的人甚至对有关性的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希望通过恋爱能进一步了解之。一般来说,男女大学生对异性追求的情感特点是有所不同的:男生显得外露而热烈;女生显得含蓄而羞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男女大学生对异性的追求特点越来越相近,表现为女大学生也开始主动追求自己的意中人。

第三种表现,是性欲望的产生。男女大学生出现性欲望和性冲动,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心理现象。性激素的大量分泌是性欲产生的生理基础,与性有关的感觉、情感、记忆及想像是引起性欲产生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正常的性欲望可导不可堵,要引导他们正确、坦然地对待性欲望,用理智来控制和约束自己。

3.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差异

大学生相恋相爱,犹如星移斗转、寒来暑往一般,天经地义,顺情合理。然而,由于生理机能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角色、心理机制的不同,男女大学生在恋爱中表现出很大的心理差异,如果不能对其正确理解和把握,则势必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和其他不利影响。从爱的过程来看,男女恋爱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审美观的差异

男要刚强,女要柔弱,自古以来,“英雄美人”、“郎才女貌”是传统的择偶标准。男性选择女性时多侧重于优美感,较多地观察和要求女性的相貌、情感、体态等,感性的色彩浓厚;而女性择偶多侧重于崇高感,多注意男性的身材、力量、才华等,理性的色彩浓厚。

(2)追求爱情形式的差异

男性追求爱情时往往比女性更主动、直接、大胆,并且付诸行动;女性则能从对方微小的动作、瞬间的眼神中窥测男性心里的秘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在爱情中大多处于守势,期待男性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即使心中有了爱,一般也不会主动表示,最多设法暗示对方,男性如果未能及时采取行动,那么很有可能会引起女性的错觉,认为对方无情,从而失去爱的机会。

(3)承受爱情挫折能力的差异

爱情有挫折,表现为恋爱过程中的摩擦和失恋。对待恋爱过程中的摩擦,男性较随和,他们面对矛盾和争吵往往比较坦然,容易作出主动让步,不愿矛盾扩大张扬开来。女性则往往为一点儿小小的不快就激动、不安,甚至哭泣。为此,她们最希望得到男性的体贴与关心。

■ 特别的爱只能给特别的你

从中学到大学,对于十八九岁的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一次转折,没有了父母的早叮咛晚嘱咐,也没有了班主任的耳提面命,像一只小鸟在大学校园里自由放飞。人际交往的圈子一下子扩大了,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一些人不知不觉地走入了另一片天地。不知什么时候,身边多了许多成双成对的身影。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人正为不知如何划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而烦恼;正为不知如何摆脱不喜欢的追求者而痛苦;正为面对众多的追求者不知如何选择而苦闷。

1.如何划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对于处于青春后期的大学生来说,友谊是一种主要的感情依恋和人际关系。在大学校园特殊的生活环境里,相对于一般人群来说,大学生对友谊更有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没有友谊的大学生很少有幸福感。在所有的交友形式中,异性友谊最富有魅力与诱惑力。但在异性友谊中,最难把握的是友谊和爱情的界限,使友谊始终保持在适当的范围之内。友谊与爱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看,友谊是爱情的基础,随着异性交往的深入,情感进一步深化,发展为爱情。从区别看,爱情是专注的、排他的,而异性之间的友谊交往则比较宽泛;爱情是眷恋不舍的强烈感情,而异性友谊则是好感、信任、志趣相投。日本的心理学家提出过区别友谊与爱情的标准:支柱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地位不同———友谊的地位是平等的,爱情的地位是一体化的;体系不同———友谊的系统是开放的,爱情的系统是关闭的;基础不同———友谊的基础是信赖,爱情则纠缠着不安和期待;心境不同———友谊充满“充足感”,爱情则充满“欠缺感”。

“案 例”

峰的困惑

菡与峰在高中时同校不同班,但他俩同时被某一高职学院录取。开学报到后,受菡的父母嘱托,峰如同大哥般不时关照着菡。在峰的关心帮助下,菡渐渐适应了校园生活。让峰始料不及的是,随着他与菡的关系日渐熟悉,他从她的眼中感到了她对他的依恋。周围的同学也笑称他俩是“郎才女貌,天生一对”,然而,他却始终找不到恋爱的感觉。面对这种情况,峰开始有意识地疏远菡,可几天不见峰,柔弱娇小的她便哭得像泪人似的不吃不喝,谁劝都不听。峰三番五次鼓起勇气想对她说清楚,自己只能是她永远的兄长,不可能是恋人,可每次话到嘴边又都咽了下去。峰感到进退两难。

后来,峰给菡的父母写了一封信,坦率诚恳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并请他们在假期里把自己的想法转告菡,表示如果有可能,在校期间他愿尽兄长的职责继续照顾菡。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菡终于理解了峰,他们成了一对好朋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两难”心理冲突有三种情况。一是“正正冲突”,又称“接近———接近冲突”,即两个目标都是自己需要的,却又无法兼得。二是“负负冲突”,又称“回避———回避冲突”,即两个目标都违背自己的需要,却必须选择其一。三是“正负冲突”,又称“接受———回避冲突”。峰陷入的是“负负冲突”,对菡的爱既不能接受又难以拒绝。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选择,冷静地思考和分析“两难”的性质,再“择善而从之”。

2.如何摆脱不喜欢的追求者

青春年少的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渴望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喜爱,尤其是来自异性朋友的。然而就在你身边的追求者当中,你发现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不喜欢的,面对不喜欢的追求者,你该如何做呢?

先来看看你的追求者吧,如果他(她)是一位不顾你的反应,让你难堪、让你为难的人,你大可不必给他(她)留面子,你可以坚决地拒绝他(她)的要求,用强硬的语气警告他(她)。如果面对的是一位有诚意的追求者,你应该尊重对方的人格。要知道,爱别人与被别人爱都是一种权利,可能他(她)下了很大的决心才向你表白自己的心意,如果不考虑拒绝的方式,一方面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另一方面也会在对方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

大学期间,同学间的友谊是最宝贵的东西,摆脱不喜欢的追求者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力争做到既达到目的又不影响友谊的发展,实现“胜利大逃亡”。

3.面对众多的追求者如何选择

费尔巴哈认为,人性的三个显著标志是理性、意志和心灵,其中理性居于首位。真正的爱情应包含着深刻的理性追求和抉择,而绝不是感情冲动和心血来潮。爱情中的情感和理智是交织在一起的,但理智的力度也许不能准确地衡量情感的力度,而情感的力度却必须由理智去驾驭。爱情中的理智就是在正确认识爱情本质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真正的爱情只限于发生在异性之间,既不能是一个人的“自恋”,也不能是多于两人的“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

恋爱过程是高级情感的培养过程,恋与爱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恋是爱的前提,爱是恋的必然结果。恋是一种友情,不一定发展到爱;爱则是爱情,是双方进入心理相容的阶段。所以说,多角恋和多角恋爱不一样,多角恋是恋的泛化,多角恋爱是爱情的变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大学校园,东西方文化在不断地渗透、交融、碰撞。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恋爱也必然受到时代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更新,进一步趋向于现代化。青春期对异性的渴求、男女生比例失调等因素,为多角恋创造了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然而多角恋和多角恋爱之间仅隔一张薄薄的纸,许多大学生常常因为认识上的模糊与道德上的偏差,会身不由己地卷入到多角恋爱这个情场的波澜中,或不能自拔而自饮苦酒,或争风吃醋你争我夺,酿成人身伤害的悲剧。大学生感情丰富,情窦初开,容易陷入爱情的迷谷,倘若不能理智地把握自己的情感,漠视爱情的神圣价值,仅仅为着享乐、金钱等不正当的动机,其结果不仅会给别人带来痛苦,也将以害己而告终。

多角恋是爱情竞争。对被爱者与求爱者来说,应有正确的恋爱观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应冷静分析、择优而定。也许他们都具备使你心动的优点,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你的伴侣,应理智、客观地从性格、志趣、健康状况、相貌、家庭等各方面去观察衡量,判断谁更适合于你,切忌感情用事。当你明确地认定了某人为恋爱对象后,应立即与别的追求者阐明你的感情倾向,在必要的交往中言谈举止要有分寸,切忌藕断丝连,脚踩几只船。如果在众多的追求者中举棋不定,感到对方对自己的爱都很重要,舍不得放弃,但又不可能同时去爱他们时,应当机立断“杀出重围”,专心学习,投身到集体之中去,使沸腾的感情冷却一段时间后再重新定位。

心理学家说,人的一生总要面对各种选择,任何选择其实都在得与失的取舍之间。人的主观愿望大都较美好,凡事皆考虑于自己合适或十全十美,而世上的道理偏偏是“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鱼与熊掌”很难兼得。所以选择本身就是件矛盾而痛苦的事。大学生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盲目地为情所困、为爱所扰,爱情只有和为之奋斗的理想及事业联系在一起,才能使青春年华放射出绚丽的光彩。

坚持既定的选择,坚持不能选择时情感的升华,告诉对方“她比你先到”。

如遇到类似上述三种情况,下面提供几种具体的拒绝策略,以供参考。

(1)明确表示,恰当解释

对那些非拒绝不可的求爱,措辞语气既要诚恳委婉,又要肯定明确,以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不能使用让对方存有某种希望的语气,不要拖延时间,讲明这不是对方的错,只因自己对对方没有爱意(此话不能请第三者转达,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不能接受是毋庸置疑的事,请对方理解自己拒绝的苦衷并表达歉意。

(2)好言相劝,让其发泄

如有必要,与对方在适当的场所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耐心地倾听对方的感受,也向对方道出自己的无奈。表示在相处中,从对方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对自己很有意义,诚恳地解释爱情不在友情在的理由。不能够成为恋人的痛苦是必须面对的,有时让对方痛痛快快发泄一下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好,但要注意自我保护,不要被对方的发泄所伤害。

(3)请人协助,书信代言

事先应找两人共同熟悉的亲友或老师,坦诚相告并通过他们进行劝慰,使对方尽快摆脱痛苦。书信比面谈有更大的缓冲余地,措辞也能更冷静得体,它既是求爱的方式,也是中断恋爱的手段。如果对方感情脆弱,就应先写封信给对方,陈述不能相处的原因,心平气和地说明情况,这样对方一般会谅解。

(4)逐渐疏远,友好拒绝

遇到这种情况后,尽可能多地与同性朋友在一起,减少单独与对方相处的机会。对方的电话、来信和约会,可寻找借口托词,婉转回避。如电话较频繁,可请别人代接,转告你不在;如实在是非回不可的信,可寥寥数语,只谈工作学习。应逐渐减少约会次数,态度逐步冷淡,使对方明白你的意思。

总之,当你面对必须拒绝的爱时,必须态度明朗、果断,方法灵活、恰当。要知道爱可能是在顷刻之间产生的,但忘记一个人却要经受时间的磨炼,要在时间的逝去中渐渐地淡忘。在拒绝对方时,前后要一致,切不可给对方留下可乘之机。一旦态度转变,对方可能以为你要改变主意,因而“卷土重来”,既然要摆脱对方,就应坚决彻底。准备一个特别的祝福,表达一种真实的理由,显示一个拒绝的态度,这是对对方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记住一点,特别的“爱”只能给特别的“你”。

“问题讨论”

1.把在大学谈恋爱作为一种尝试、一种吸取经验的方式,可取吗?

2.异性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纯洁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