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
10736000000010

第10章 完善自我

大学生越来越多地注意对外部世界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评价与体验,并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如知识积累、智能训练、个性品质、社交、管理能力以及特长等方面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同时力图通过各种渠道,在多方面显示自身的能力和风采,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进而强化自我发现和自我设计,或重新塑造自己。强烈的自我塑造意识已使大学生不满足于“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力图用实践证明“我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 你能改变自己吗

1.改变自己并不困难

“案 例”

顽石的启示

玛丽嫁到农场的夫婿家的时候,看到有块石头在屋子拐角处。石头样子很难看,直径约有一英尺,凸出两三英寸。一次她全速开着剪草机撞在那块石头上,碰坏了刀刃。玛丽对丈夫说:“咱们把它挖出来行不行?”

“不行,那块石头早就埋在那儿了。”玛丽的公公也说:“听说底下埋得深着哪。自从内战后你婆婆就住在这里,谁也没把它弄出来。”

但玛丽还是决定将它挖掉。一次,她拿出铁锹,振奋精神,打算哪怕干上一天,也要把石头挖出来。谁知刚动手不久,那石头就被挖出来了,原来它不过被埋在土里只有一英尺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其实,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有时候仅仅是我们心理上的障碍和思想中的顽石而已。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说人的秉性是不可改变的,这句话现在看起来是值得怀疑的。本性难移有时就像这块顽石,原来一直以为就是那个样子,可是,只要你有意识地去改变,就会发现并非那么困难。

在我们每个人的头脑里都埋着这样大大小小的顽石,只要你意识到这些东西会影响你的发展和前途,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去改变它。当然,要改变这些,你可能要经历许多痛苦与曲折,要和阻碍、困难作斗争。

“胆怯”也足以阻碍人的自由。许多大学生,都有志于向上,有志于表现他们自己,但被过度的胆怯与缺乏自信所阻挡,他们感觉到了内在的力量在跃跃欲试,但总害怕失败,不敢行动。这种恐惧心理会导致他们不敢说话,不敢做事,不敢冒险,不敢前进。

铲除一切阻碍我们、束缚我们的东西,走进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在人类的天性中,往往有些部分受着束缚,以致不能得到自由,去做原来可以做成的事业。但假如我们能够铲除一切阻碍、束缚我们的东西,则我们就可能成就一番伟大、壮丽的事业。

不少人虽然心中有志于成功,然而却不肯为成功而努力。显然,他们过多地依赖“幸运”了。试问那些曾在世界上成就过大事业的人们,他们伟大的力量、广阔的心胸、丰富的经验,究竟是从哪里得来的?答案很简单,那是努力奋斗的结果。

2.人的潜能无限

无数事实和专家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还没有开发出来。根据美国学者詹姆斯的研究成果:普通人只发掘了他蕴藏能力的1/10.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一定有可能比现实中的自己更伟大些,只是缺乏一种不懈努力的自信。”

那么人的潜能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到什么程度呢?

第一,人的感觉能力很强。你也许还记得童年的经历吧。当你走出家门,到公园或郊野去游玩,空气是何等的新鲜,万物的颜色是何等的多彩!然而当你回到家里,父母一言未发,这时你已经感到他们将要说什么,有什么事情将会发生。人在童年时,对父母所做的种种暗示很容易心领神会。

这种感觉能力包括多种非语言的暗示。一个人刚到办公室,在椅子上坐下来,虽然他还没有讲一句话,但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学家,已经对他有所了解了。

第二,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又一种表现。关于创造力,我们以往只注意那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们所具有的非凡的创造力,也就是所谓的“天才的创造力”。天才之谜,人们至今还不能揭示透彻。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广义创造力,即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在能力。

广义创造力本来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潜能,但只有心态积极、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显露出来。这种人通常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洞察力,他们往往能发现新颖的、未加工的、具体的、有个性的东西,正如有些人习惯于注意一般的、抽象的、已经定型成规的东西一样。前者经常生活在真实自然的世界中,而不像后者总是生活在抽象、期望、信仰和刻板的世界中。而我们常常分不清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把它们混淆起来,还以为有的人有创造力,而另一些人似乎天生就没有创造力。创造力的潜能是人人都固有的基本特性。由于许多人总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环境,墨守成规,这就不知不觉地抑制、埋没或丧失了自己的创造性潜能;而另一些人则相反,倾向于求变创新。如果说,儿童是天真的,那么,表现出创造力的人们则是重现了“第二次天真”,或者说是经常自由天真地感知和表现事物。但这种“天真”已不再和“幼稚”联系在一起,而是和成熟联系在一起。

第三,人的脑力活动是个伟大的奇迹。大脑接受、储存和整合多种信息的潜能是极其巨大的。在这个领域,美国和前苏联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

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上千亿个细胞组成的,具有极大的储存量,可以在每秒钟接受十几个信息。一个人若把自己一生中耳闻目睹的全部信息记录下来,即使一天24小时都不休息,大约也要2000年之久,更何况人类还有潜意识,有许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微妙感觉和印象。实际上,通常一个人能够表达出的信息量只是冰山一角。

第四,人的潜能的另一种表现是精神力量。比如有的人不幸患了不治之症,身距黄泉路不远,但如果他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重新振作,决心与病魔斗争,该干什么就专心致志地干什么,有时就会创造奇迹。这类事例世界各地都有,并有案可查。科学家们正在预言:终有一天,我们会发现人体有能力使自身再生。这不是指医学手段的新发展,在人体内更换各种器官,而是指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

日本科学家曾经对200名20岁到80岁的健康人进行跟踪调查。他们发现经常用脑的人到60岁时,思维能力仍像30岁时那样敏捷,而那些不常用脑的人,脑力便加速退化。

由此可见,勤于思考、追求事业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奥秘所在。英国剧作家、社会活动家萧伯纳享年94岁,晚年仍有剧作问世;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坚持用脑至84岁,发明成果达1 100多项;法国的一位女钢琴家104岁还能登台演奏。这些人和那些纵有这种潜能而不得其用、最后只能抱恨终生的人相比,不知要强过多少。

3.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失败的经历,也有很多事情会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忘怀的痛楚和悔恨,但总是沉湎于这样的世界里是不利于我们改变这种状况的。试想,一个人的一生如果总是在这样的心境下度过,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因此,必须学会人生的另一课———放弃,并且尝试重新开始。

“案 例”

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吴国军队把越国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越王勾践暂时放弃了王位和自己的国家,忍辱负重,给吴王夫差当了奴仆。三年以后,勾践被释放回国,他立志洗雪国耻、发愤图强,每天睡在草堆上,吃饭时尝尝苦胆的滋味,以不忘亡国之耻,积蓄力量。

公元前473年,勾践终于率领大军灭了吴国,做了春秋时期的一位霸主。

放弃是为了重新开始。如果勾践在失败后还是沉湎于过去的奢华生活里,不去做收复河山的艰苦努力,恐怕历史就要改写了。

学会放弃,就是要知道当自己摸到一张臭牌时,不要再希望这一盘是赢家。歇口气,下回再来。可在实际生活中,像打牌时这样明智的,却少之又少,想想看,你手上是不是正捏着一张臭牌,舍不得丢掉呢?

学会放弃,就是在陷进泥塘里的时候,知道及时爬出来,远远地离开那个泥塘。有人说,这个谁不会呀!其实,不会的人很多。那个泥塘也许是个“国有单位”,也许是个投资项目,也许是个“三角”或“多角”恋爱,也许是个当作家的梦……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被某些名利冲昏了头,固执地坚持死不认输,死不放弃,结果,最终输掉了自己。

学会放弃应该是最基本的生活常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4.完善自我,把握未来

改变自我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要获得成效,必须懂得其原则和方法。

第一个原则是:引导原则。

有的人决心很大,“我从今天起要改变自己,我再也不患得患失了”。但结果是,一两天内他似乎改变了自己,过不了几天又会故态复萌。因为他们不知道人的心理是分层次的。只有上层,即理智人,是可以直接控制的,而“原始人”不受直接控制的,“纯真人”更不可控制。

不要像暴君那样强迫自己。发现自己懒,就逼迫自己做事,用“意志力”去推动自己,这是错误的,因为这样你就挑起了一场内战———你的意志和情绪的战争、理智人和原始人的战争。因为,内战双方使用的都是你的生命力、你的能量,这是一种浪费。

第二个原则是:整体性原则。

人不是机器人或变形金刚。人不可以像机器一样换零件,像计算机一样,加上一个卡就多一种功能。身体如此,心灵也如此。人的每一个特点,都是整个心灵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要改变人,就要改变整个人。

第三个原则是:多种方法并用。

情绪宣泄,有助于消除情结,为人的改变疏通道路。因为人有情结时,情绪是固执的,相关行为反应是固定的,不消除情结,人很难改变。

认知重塑和意象法有助于自我理解。了解了自己的内心,才能知道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知道哪里需要改变。认知重塑和意象法还可以用于改变人的认知偏差,直接改造人的性格。

行为上的自我改变,可以让性格的改变现实化。仅仅是心理改变而行为不变,这种改变是不可靠的,“知而不行,不是真知”。

放松技术可以使人心灵更为开放。

各种方法并用,往往能收效更佳。

同时,我们还应明确的是:

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不可能一劳永逸,以不变的职业知识结构,去应付万变的职业生活现实,更新和补充知识将伴随我们一生。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充电”,不断地掌握新技术来改进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以保证在未来激烈的职业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首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并培养更加有效地思考问题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才能机动灵活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其次,要强化专业学习的热情。有热情和没有热情,其效果是天差地别的。前者使你变得有活力,从而取得良好的业绩;后者则使你变得懒散,无所建树。要知道,世上许多杰出的成就都是在热情的推动下完成的。一个始终能够对自己以及事业保持热情的人,是永远不会落伍的。

■ 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1.设定理想自我

你希望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把它具体写下来。用这样的一句话开始:“我应该是这样一个人……”,这样写出来的人就是你的理想自我。

只有极少数人的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相近,而多数人的理想自我和自我概念不同,所以他们都把希望放在未来,希望自己未来能成为一个理想自我。

一个人自我概念中的一些不真实、达不到的东西,有时并非是外界强加的,而是个人心向神往、自愿追求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人心中的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可以激发我们上进,引导我们完善自己。但是,如果在每一个具体阶段,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实际,那么就可能对个体的自信造成致命的打击,也会使人感到做人力不从心,充满了失败感。

作为人生终极的追求,理想自我越完善越高大越好,它能够吸引我们趋近真、善、美的极致,能够激发我们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前进中的艰难困苦,使生活始终充满新的收获和充沛的活力。而对于现实中的自我,应该认识得越清楚越真实越好。一方面,肯定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成就,但不要自己为自己罩上耀眼的光环,保持真实的自信,不断进取;另一方面,不回避自己的缺点、短处和失误,同时又能冲破自责、自卑的枷锁,捍卫真实的自信,以求改善。也许一个人倾尽一生努力也达不到他的所谓理想自我,但是,只要自信心不垮,就能够不断地向理想自我靠近。倘若有人过于急切,总是用理想自我去苛求现实的自我,难以容忍真实的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巨大的差异,那么他注定要承受自己摧残自己的痛苦。一旦自信被摧垮之后,他与理想的自我便永远无缘了。

2.目标应符合自己的个性

一个人竭尽全力去做一件事而没有成功,并不意味着他做任何事情都无法成功。因为他可能选择了不适合自己天性的事业,这就注定难以成功。莫里哀和伏尔泰都是失败的律师,但前者成了杰出的文学家,而后者成了伟大的启蒙思想家。

世界上有半数的人从事着与自己的天性格格不入的事业,而做自己天生不擅长的事情往往会徒劳无益,因此,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在事业的选择方面,要扬长避短。你的天赋所在就是你擅长的职业。西德尼·史密斯说:“不管你天性擅长什么,都要顺其自然;永远不要丢开自己天赋的优势和才能。”

当每一个人都选择了适合他的位置时,这就标志着人类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至高境界。只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人们才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成功。就像一个火车头一样,它只有在铁轨上才能风驰电掣,一旦脱离轨道,它就寸步难行。

3.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你要想很好地经营自己,就必须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如果你想成功,今天就开始制订目标,规划未来的航向。正如罗伯特· F·梅杰所说:“如果你没有明确的目的地,你很可能走到不想去的地方”。我们制订计划的目的就是尽一切力量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要走到不想去的地方。计划就能够使我们有明确的前进方向,把我们有限的精力用在与我们人生密切相关的事情上,而不要盲目地浪费精力。怎样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呢?

第一,把你确定自己人生理想时写下的东西重读一遍。以这个理想为基础,写出一份陈述。要写得简单,但要包括你想做的一切。这是你需记住的,写的时候一定要包括以下几点:你人生活动的重点是什么;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你打算怎样做到这些事情。

例如:“我打算以行医来服务大众,目的是尽量多帮助一些不幸的人改善他们的人生”;“我希望通过爱护、教导和培养别人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目的,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希望向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生意成功,收入可观。这样,我可以用赚得的钱来照顾家人及其他人。”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也会确立不同的目标,这些只能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不可强求一致。写好了目的陈述之后,在最初几周每天看一次,看看这份陈述是否准确代表了你的人生理想。

第二,定出你的目标。从人生的总体理想开始,找到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须达到的主要目标,你大概会想出2至10个目标,然后你要从头看几遍这些人生目标,看看你是否真的觉得它们很重要。比如,前面一个人的理想是行医,那么,现在要确立的目标就应该是读医科院校,取得医科文凭,这样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第三,分解你的目标。把一个人生目标分解成几个必须达到的中长期目标,再把每周、每月可以执行的任务具体化为一些活动。这些活动将为你描绘成功的蓝图。例如,读医科院校这个目标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的任务,即复习准备、报名考试、入学准备、上学后的学习计划等。

第四,评估你的目标。确定你的目标是否现实,弄清哪几个目标是需要与别人合作才能达到的,记下需要别人帮助的目标,以及可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记住要挑选有类似目标及理想的人)。

第五,使自己的想法清晰化。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并定出最后期限,细心规划各时期的进度:每小时的,每日的,每月的。有组织的工作及持久的热情是力量的源泉。

只有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才能产生具体可行的计划。拟定一个实现目标的可行计划,马上行动。你要习惯于行动,不能总是停留在空想阶段。每天两次,大声朗诵你写下的那个计划的内容,一次在晚上就寝之前,另一次在早上起床之后。当你朗诵时,你必须看到、感觉到和深信你已经拥有了成功。

立刻行动吧!只有按照你的计划行动,你才会发现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近。

4.充分展示你自己

社会像一个舞台,每一个人在台上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每个人也一定会希望自己饰演的角色能光彩照人。但是,在每一次“出场亮相”之前,人们多少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尤其是大学生们,既渴望表现自己,又害怕表现自己;既不愿把角色演得平淡无奇,又担心自己缺乏足够的演技。因此往往会出现放弃、退缩或者矫揉造作、生搬硬套的情况,结果未能充分地、真实地表现自己,也就失去了证明自己、让别人认可自己以及历练自己的机会。长此以往,一个人即使再了解自己,有再多的潜力,由于自信不能起到真正推动个人发展的作用,潜能无法转化为现实的成功,他的自信就会动摇以至丧失,在社会的舞台上成为黯淡无光的角色。

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表现自己,不仅是体现自信的一种方式,更是增强自信的手段,也只有真实、自然地表现自己,才是真正自信的表现。要达到真实地表现自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自己的心态:

(1)对自己有恰当的期望值

不要幻想自己的表现能够轻而易举地超越自己的现实,错把主观上的愿望当作了自己可以达到的状态。也不要没有根据地给自己消极的暗示,用想象中的糟糕情形来吓唬自己。对自己可能的行为表现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出场亮相”之前避免心浮气躁或者惶恐不安,个人的表现才可能接近真实、自然的状态。

(2)淡化结果,关注事件本身

人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难免顾虑事情的结局、计较自身的得失、担心他人的评论。太多的心理负担使他们情绪紧张,难以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事件的进行过程中去,潜力的发挥、个性的展现因此大打折扣。有心理学者曾作了调查,发现从儿童到青年,人的自信心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多种,成年人缺少“忘我”精神是主要原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具有非常突出的“忘我”精神,他们在游戏当中是想不到自己的,只是全身心地投入;在游戏之前也没有什么顾虑,只是发自内心地渴望参与。游戏可能产生的输赢结果他们虽然在乎,但并不拒绝承受,似乎在活动中释放活力就是他们欢乐的源泉。而且,游戏之中的儿童无不显得美丽可爱、富有魅力。倘若我们也能向儿童学习,像他们那样关注事件本身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得失,心情放松而不是心情紧张、担忧,也许就可以更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魅力。

(3)把每一次自我表现当作学习的机会

再有天赋的演员,演技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必须一步一步地积累舞台经验;实力再强的运动员,要在竞赛中发挥出最高水准,也必须一次次地磨炼竞赛技巧。人的行为趋向于完美是一个过程,每一次的行为表现是其中不断延伸、上升的台阶。因此不要把每一次“出场亮相”当作是“最后的审判”,应当看作是对完美永无止境的追求过程中的无数次“彩排”之一。在“彩排”中,你可以放松自己,尽情发挥,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其他“同台演员”的长处。那么,在一次次“彩排”过程中,你的表现将会越来越精彩。

(4)在已经具备成就或显现出优势的方面继续努力

不少人在获得成功和自信之后,往往忘记了自己曾赖以获得快乐的品质或特点。他们或者任由这些优点慢慢地被时间消融,或者抛开这些优点,认为自己在另一领域会轻而易举地成功。结果,幸运渐渐转变为厄运,他们曾有的成功和自信随着一次次的挫折而消失殆尽。因此,切忌放弃自己的优势而另起炉灶,或者朝三暮四、半途而废。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材”也必须善于利用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坚持不懈地在自己已经有所成就,或者显示出较大优势的领域努力工作,是不断提高自信、走向成功的秘诀之一。

(5)自觉地选择适合于自己发展的环境

有的环境能为你提供展示自己优点的机会,具备协助你发展的条件,拥有一些与你目标一致、对你关心、理解、支持的人;但有的环境不具备以上因素,反而会压抑你、妨碍你、挫伤你,成为你必须与之抗争的对象。应该选择哪种环境呢?在你有选择权的前提下,当然是选择前者。不过,人们有时会人云亦云,按照外在的价值去选择环境,违背了自己真正的、内在的需要。结果历经磨难,备受挫折,延误了自身的发展,自信也几乎面临瓦解,这是维护自信的大忌。

(6)主动尝试新事物

对自己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事物,保持一份好奇心和求知欲。不计较眼前的得失,也不提过分的要求,鼓励自己大胆地尝试,尽自己所能去看、去听、去思考、去行动。渐渐地,你会了解生活中有那么多的可能性,也会发现自己身上有那么多的潜能,并且在不断的尝试中使自己在多个方面逐步变得比较优秀。这样,你的自信就仿佛一棵吸取了丰富营养的树,不断地生长,以至根深叶茂,遭遇任何风雨都能巍然屹立。

5.人生的意义在于行动

一般说来,人分为两种类型:积极主动做事的成功的人,我们称为“积极主动的人”;庸庸碌碌、被动做事的普通人,我们称为“被动的人”。

仔细研究这两种人的行为,可以找出一个成功原理:积极主动的人都是不断做事的人。他真的去做,直到完成为止。被动的人都是不做事的人,他会找借口拖延,直到最后证明这件事“不应该做”、“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了”为止。

有许多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件事情都百分之百地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当然,我们需要追求完美,但是人间的事情很少有绝对完美或接近完美的。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完美以后才去做,只能永远等下去了。

成功的人并不是在问题发生以前,先把它统统排除,而是一旦发生问题时,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最好的做法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行动是人的生活成为合乎目的性的生活的关键环节。行动本身会增强信心,不行动只会带来恐惧。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

“案 例”

伞兵教练的经验

有一次,一个伞兵教练说:“跳伞本身真的很好玩,让人难受的只是‘等待跳伞’的一刹那。在跳伞的人各就各位时,我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时间。曾经不止一次,有人因幻想太多‘可能发生的事’而晕倒。如果不能鼓励他跳第一次,他就永远当不成伞兵了。时间拖得越久越害怕,就越没有信心。”

决心获得成功的人都知道,进步是靠一点一滴不断努力得来的。想要实现任何目标都必须按部就班地做下去才行。教授每一次的演讲,科学家每一次的实验,都是向前跨一步、更上一层楼的好机会。有些人看似一夜成名,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他们过去的历史,就知道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无数心血的结晶。那些大起大落的人,名声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的成功往往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人的一生就是在行动中完成的,理想、抱负、目标、计划这一切都只有在行动过程中才可能实现,所以,生命的意义在于行动。

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积极接受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才能拥有健全的自我意识,做到自知、自信、自爱、自尊、自律、自控、自主、自强,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问题讨论”

你对自己满意吗?你打算怎样完善自我?

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而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洞的自我。———柏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