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当代的新科技革命,是迄今人类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一次科技革命,它突出地表现在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迅猛发展并且具有以往科技革命无法比拟的新特点。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是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反映一个民族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小平洞察世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并从我国的实际状况及发展需要出发,强调指出:下一个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极有远见的战略思考,是他社会主义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1.现在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21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
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和空前的规模向前发展,是20世纪后半叶引世人注目的现象。70年代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新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战后开始的科技革命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即高科技阶段。人们通常将微电子学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海洋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六大科技群称为高科技。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世界上先进技术发展很快,发展速度不是用年来计算,而是用月、用日来计算的,叫做日新月异。”“现在世界的发展一日千里,每天都在变化,特别是科学技术,追都难追上。”最近,江泽民也说:“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很快,形势逼人。21世纪,国际综合国力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世界科技进步和创新将会有新的突破。”现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知识与信息急剧扩张。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新增的知识和所取得的科学新发现的数量,比过去2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据预计,到2010年,许多知识领域将出现爆炸性的突破与扩展;到2050年,人们今天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只占那时知识总量的1%。最近几十年来,信息资源的总量急剧增长。据测算,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万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这种知识、信息的“爆炸”性发展,迫使人们必须学会如何在知识与信息的海洋里,有效地获得有用的知识。
(2)科学技术知识更新换代日益加快。有关研究表明,理工科大学生和工程师的知识半衰期平均已缩短4年至5年,90年代工程师所掌握的知识,90%以上是与最近10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密切相关的。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摩尔曾提出“摩尔定律”,即现代芯片的集成度与功能、效用,每隔18个月提高1倍,而其成本与价格则每隔18个月下降1/2。这突出反映了科学技术更新换代之迅速。
(3)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愈来愈短。近代科技革命以来,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逐渐缩短。特别是20世纪以来,转化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当代新科技革命兴起,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周期愈来愈短,呈加速度发展趋势。例如,第一次技术革命时,蒸汽机从发明到投入批量生产经历了100多年;而第二次技术革命中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的间隔时间缩短为65年;其他如电话为56年,无线电通讯为35年,真空管为31年。20世纪以来,转化速度更快了,如雷达从发明到应用为15年,喷气发动机为14年,电视为12年,尼龙为11年,从发现核裂变反应到制成第一个核反应堆仅相隔4年,集成电路为2年,红宝石激光器仅用1年时间就实现了从发明到应用的过程。
(4)各类产品的科技含量愈来愈高,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七八十年代,录像机是人们学习、娱乐的新工具,可当VCD诞生后,录像机很快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除了信息电子科技及其产业化发展如此之快外,在分子生物学科技革命推动下,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蓬勃发展,其中最诱人的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性能更好、更为安全、高效的药物和疫苗。目前,仅美国FDA批准的生物技术诊断试剂就有637种。在美国市场销售的生物制剂达27种,生物制药公司有270个治疗制剂进入了临床试验,还有约2000个产品处于早期开发阶段。而且,在较大的制药公司中,有70%的项目使用了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基因工程为主体的生物科技医药产业的投资急剧增长。1983年,美国此类产业还为数不多,投资仅为20亿美元。可是在1992-1993年,从事生物技术制品生产的公司已发展到1100家,雇佣职工6万人,其中较大的生物制药公司有225家,工业投资高达350亿美元。由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纵深发展,以及被称作是第二代生物技术——蛋白质工程的突飞猛进,人们认为,生物工程技术对国民经济、军备发展以至家庭生活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将在21世纪充分显示出来。所以科技界几乎一致认为,相对于经历了400年之久的机械世纪来讲,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
2.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在当代,在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在努力提高自身的高科技实力,抢占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高科技竞争实力成为其企图称霸世界的主要力量。1993年9月,美国政府制定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即所谓“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就是一个主要采用通讯网络(光纤通讯、卫星通讯网和计算机网)、通讯设备、计算机、数据库、多媒体家用电器等,建立跨越美国东西海岸,纵横美洲大陆,最终与全球通讯网相连的宽频带、大容量和高速度的电子数据传输系统,成为具有多功能、多媒体、智能化的数据通讯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成功建设,不仅对经济发展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此后,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自己的发展高科技战略计划。比如:日本制定了“人类新领域研究计划”,其重点是研究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力图占领这一高技术的前沿,并带动其他一系列高科技的发展。英国于1993年5月发表了题为《发挥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战略》。西欧国家制定并加紧实施“尤里卡计划”,这是西欧国家走向21世纪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研究开发总体规划”已在实施,它以信息为重点突破口,涉及材料、环境、生命、能源、人口资源等多个领域。
正因为高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国来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抢占高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已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谁抢占了这个制高点,谁就会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邓小平强调指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发展高科技是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当前,世界科技的突飞猛进,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以及宏观经济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促使生产要素向知识密集的有效区域和科技企业集结,更加突出了我国经济长期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经济运行质量下降,效益水平不高等急待解决。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格局仍然存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资金和劳动力的大量投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与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趋势不相称,不仅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科技创新方面所具有的强大有形的压力,而且也面临着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体制转型国家的激烈竞争。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开发,成长最快的是科技产业。据统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成员国的知识经济已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总资产的60%。专门生产软盘及软盘中包含的知识的美国微软公司,其产值现在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它的总裁比尔·盖茨已连续三年居世界富豪榜首。依靠知识、信息和技术领先及科技产业强大的生产率,发达国家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有利的地位。有鉴于此,1998年2月4日,江泽民在中国科学院《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就是说,我国一方面要坚持不懈地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另一方面,又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力和发展阶段,谨慎从事,确定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攻克关键,尽快建设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且规模较大的高技术产业,使我国在世界高科技及其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其次,发展高科技是确立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联合国中是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和重要地位。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有没有重要影响,是和这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和它的国防实力紧密相联的。邓小平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江泽民也说:“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是衡量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一个国家、一支军队来说极为重要。”针对世界高科技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特点,还在1986年,邓小平就要求对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要积极跟踪,否则就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他说:“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在高科技方面,我们要开步走,不然就赶不上,越到后来越赶不上,而且要花更多的钱,所以从现在起就要开始搞。”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确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加大了推动科技发展的力度。为推动高科技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个个有力的发展方案。1986年的“863”计划、1988年的“火炬计划”以及“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规划等,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高临界温度超导体的发现,牛胰岛素的合成,首座脉冲反应堆所具有的良好性能,远东第一架2.16米大口径天文望远镜的投入使用,“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成功,等等,都标志着我国在发展高科技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要指出的是,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对我国全面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在我国,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不能就科技谈科技,而是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这里所说的体制,既包括改革经济体制,又包括改革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根据邓小平的指示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更为良好的条件。高科技是通过高科技的产业化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它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之前。只是一种潜在形式的生产力。转化过程把知识形态的高科技物化为高技术产品或高技术产业。由于高技术自身的特点,它与一般科学技术的转化过程有所不同。如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很高,风险很大,一般中小企业难以承受。又如,高技术的产业化受国内市场环境、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政府不仅从政策上加以引导,而且要从资金投入、人才上给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