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坚持全民办国防的根本方针,还需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现代国防是整体国防,强大的国防后备力量和有效的国防动员体制,是现代国防的重要标志。邓小平提出,在武装力量建设上,要实行精干的常备军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常备军和后备力量是构成现代国防的基本要素。常备军是骨干,后备力量是基础,只有常备军而没有后备力量的国防是不完整的国防。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边境线和海防线长、周边情况复杂的大国来说,在常备军减少的情况下,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就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的国防后备力量,一个是民兵,再一个是预备役部队。1978年,邓小平明确指出,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民兵仍然是一支重要的战略力量,要提到战略地位。80年代初期,邓小平又进一步指出,组建预备役部队是个好办法。可以寓兵于民,平时少养兵,战时多出兵。新时期民兵、预备役工作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适应国防建设需要,贯彻“控制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要坚持劳武结合,把发展生产力与提高战斗力统一起来。江泽民说:“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要保持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提高快速动员能力和训练水平,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军事部门十分重视抓好民兵建设,抓好预备役部队建设。建立预备役部队,是全民办国防的根本方针得到落实的具体体现,标志着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毛泽东战略思想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人民解放军战略战术原则的基础,是我们过去在历次革命战争中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的法宝,也是我们与任何强敌相比永远具备的最大优势。毛泽东说过:“我们的战略战术是建立在人民战争这个基础上的,任何反人民的军队都不能利用我们的战略战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明确指出:“经验证明,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他还说:“我们现在还是坚持人民战争。我们不会去侵略人家。敌人要打进来,中国的三结合就会叫敌人处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邓小平的论述告诉我们,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人民战争仍然是我们克敌制胜的法宝。坚持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是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在现代条件下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呢?这主要是由于:
第一,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毛泽东反复阐明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等观点,不仅具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科学地总结了我们党领导的历次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事实上,我党我军有实行人民战争战略的光荣传统,有着丰富的实行人民战争的经验,也有丰富的建设“三结合”武装力量适合打人民战争的经验。这些经验,无疑为我们取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有的同志认为,在现代条件下,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已经非常先进,尤其是大量高技术兵器的出现,人民战争已经不适用了。确实,当前由于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世界的社会经济面貌,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以海湾战争为例,高技术战争显示出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例如,作战手段的高度现代化,综合运用火力战、电子战和心理战;在火力战中大量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实施独立的空中战役,打乱敌指挥系统,袭击敌重兵集团,并极大地破坏对方的战争潜力;掌握制空权,空中机动与地面突击紧密配合,达成战役的突然性,实施空地海一体的全方位大纵深立体进攻;以高效的侦察、通信和指挥系统,协调各种作战;组织强有力的后勤保障;等等。但是,这种看起来惊心动魄的高技术战争,只是改变了战争的外在形式,只能影响战争的进程,但不能改变战争的性质,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这是因为:(1)高技术战争的实质,仍然是政治的继续。毛泽东说过:“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现代战争,包括高技术战争在内,虽然表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阶级、集团、民族、国家和国家联盟之间以暴力手段施行政治的继续。80年代以来世界上发生的几场现代战争,没有一场战争不是政治的继续。战争的政治性,决定了现代条件下的战争仍然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的区别。战争的性质和人心的向背仍然是战争中经常起作用的因素。人民战争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所进行的战争的正义性决定的。今后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就具有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基础。(2)在高技术条件下,人与武器的关系没有变,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仍然是人不是物。战争是诸种力量要素的凝聚和释放,在构成军队战斗力的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决定因素。现代战争既是高新技术的对抗,也是人力、人心和士气的较量。从历史上看,每当一种新式武器出现在战场上时,总有人夸大其作用,宣扬“技术制胜”。而战争实践总是一再证明,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几件新式武器,而是觉悟高、素质好的人。还应该看到,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由于高度机械化和电子化、指挥自动化、智能化,使战争的突然性加大,战争将更加广泛、更加残酷,这更加强了人在战争中的作用。空前复杂的战争机器需要人去研究、制造和使用,需要人去组织、管理和指挥;战争的广泛性和立体性,需要动员更多的人投入战斗;战争的残酷性,需要参加战争的人们具有更高的觉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经得起严峻的考验。由于我国是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加之我们反侵略战争的正义性质,在这些方面,显然我们占有巨大的优势。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即使是在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决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大有可为。对这一点,美国60年代的国防部长、发动侵越战争的决策者之一麦克纳马拉,后来在他的着作《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中曾坦诚地承认,美国应该接受的教训之一,就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化、高科技的军事装备、军队和理论,在与非正规的、被高度激发起来的人民运动的对抗中,其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第二,坚持人民战争,是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的,同时它适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我们拥有的真正优势和力量所在。在现代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要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主要是:(1)是由我国的阶级属性和社会性质决定的。(2)是由现阶段我国的物质技术基础和物质条件决定的。(3)是由我国军事战略和国防战略的性质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内政、外交政策决定了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会进行侵略扩张,不会搞霸权主义。我国的军事战略只能是自卫性质的,是防御的,我们没有必要也绝不可以挑起战争。当然,这种防御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是积极防御。1980年10月,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要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就必须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宣传、组织和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指导路线和指导方针。
第三,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要把赢得战争胜利的基点放在现有武器装备上,“总是要立足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以持久战消耗敌人”。因此,必须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方针。经济是国防的基础,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经济、科技力量还不够强大,不仅与超级大国有较大的差距,而且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比较明显。所以,我国不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国防建设,我军武器装备上的劣势地位还不可能在二三十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对此,党中央、中央军委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80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人家是优势装备,我们是劣势装备……要是打仗还只能立足于我们现有的武器装备,立足于比现有武器装备好一点这个基础上。”“我们总是要立足以弱胜强,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以持久战消耗敌人。”况且我军有以劣胜优的光荣传统和丰富经验。
应该坚信,在高科技条件下,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我们继承和发扬以劣胜优的光荣传统,完全能够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打败任何敢于来犯的侵略者。这样说的根据在于:
第一,我们所进行的是扞卫祖国领土、维护祖国统一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而敌人入侵我国,则属不义之师,失道寡助。
第二,我军的武器装备从总体上说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并不是所有武器装备都落后。新中国建立50多年来,经过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国的综合国力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钢铁、煤碳、铜、石油等战略物资的产量都居世界前列。我国已经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导弹和科技工业体系。我国掌握和运用一系列新的科学技术,能够自行设计制造飞机、舰艇、电子设备、火炮、导弹、核武器及航天设备,有效地增加了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现在,我们不仅拥有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先进的运载工具,而且在常规武器方面也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撒手锏”,战争到来时使用得当,照样可以在局部范围内形成压倒敌人的优势。
第三,高技术武器尽管威力强大,但并非万能。武器不论如何先进,总是有局限性的。高技术武器虽有许多“特异功能”,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结构复杂、联系环节多、易受干扰、造价昂贵、保障困难等“先天不足”。传统兵器虽然在射程、精度、机动性能和自动化水平上远不及高技术兵器,却具有操作简便、易于部署、独立作战能力强、不易受电子干扰、造价低廉和便于保障等优点。传统兵器的这些优点与高技术兵器的“先天不足”相比,无疑也是优势,在高技术战场上只要使用得当,也会发挥出高技术兵器“力所不及”的作用。越南抗美战争初期,越军的防空武器主要是高炮和高射机枪,防空作战收效甚微。战争中、后期越军装备了地空导弹,使美军作战飞机不得不降低高度从低空、超低空进入,这就为发挥高射武器的潜能创造了条件。据统计,在越南战争中,越军地面防空火力击落美军飞机4033架,占美机损失总数的97.7%,其中只有150架是地空导弹击落的。然而,越军地空导弹尽管只击落了极少部分美机,但它却给高射武器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种情况表明,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是无懈可击的,普通兵器在高技术装备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只要我们找准敌人的薄弱环节,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就有可能制敌于死地。对于这种效果,连高技术装备堪称世界之最的美国国防部在致国会的报告中也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的进步即使它们强大,同时也是它们的弱点所在,它们有许多脆弱的高技术设备与设施。当其关节点被摧毁时,这类系统就会立即失灵,并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我国人多地大,这是打赢人民战争的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中外战争史表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的国家,战争潜力更大,更能经受战争时间久、规模大、破坏严重的考验。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建设,经济力、军事力和科技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加之地方大、人口多、有耐力,霸权主义若要进攻中国,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是不行的。即使如此,也只能占领中国的部分地区和一些点和线,即城市和交通要道,其余的广大领土,即大片地区它无法占领。因为敌战线拉得越长,兵力就越分散,后勤保障和供应就越困难,被我各个击破的机会就越多。1981年5月,邓小平曾以苏联入侵阿富汗终遭失败为例说:“并不是有了最先进的现代化装备就能解决问题的,不是这样的。最新的例子就是阿富汗。苏联在阿富汗有十万的最现代化的军队,但是也消灭不了游击队。中国总比阿富汗强一点,人口比它多几十倍,地方也大几十倍,所以我们有我们的打法,我们有我们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