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女人好命密码
10728700000002

第2章 女人的恋父情结之谜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

恋父情结也称“爱烈屈拉情结”。指女孩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相传古希腊神话,爱烈屈拉公主因母亲与其情人谋杀了她的父亲,故决心替父报仇与其兄弟最后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弗洛伊德借此来说明儿童性心理的特征。认为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潜意识中有一种取代母亲位置的愿望。特别是到了性器期发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故埋怨并妒忌母亲占有父亲的爱。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一个女孩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与父亲实现心理分离,结果,与母亲的关系疏远不说,与同龄男性的正常交往乃至婚恋也常常会受到严重影响。这样的女孩总在有意无意寻找父亲式的恋人,但即使找到了,相处也会成为问题,因为恋父的女孩性格大多内向、娇气、任性,而且往往出现性的阻抗。

过早失去父爱的女孩,常常会将对于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现实中某个人物的身上,这个人物便会成为父亲的替代品,但他又不同于父亲。在父亲的光环效应下,“他”的形象往往更加高大起来,成为无可替代的“情圣”,供奉在女孩记忆的深处。因为“他”与特定的时期联系紧密,而那个时期对女孩子来说刻骨铭心,所以无形之中,后来者便始终会让女孩觉得缺少共鸣。

在童年期失去双亲中的任何一方,都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导致的最直接反应,是防御心理加重,常常拒绝或者回避一切不确定的因素。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性心理的发展,经历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腔期。从出生到l。5岁,动欲区是口,婴儿从吮吸吞咽中感到快感和满足。

第二阶段:肛门期。从1.5——3岁,动欲区是肛门,幼儿从排泄中得到快感和满足。

第三阶段:性器期。从3——6岁,动欲区是外生殖器,幼儿开始注意性别,出现好奇心。

第四阶段:潜伏期。从6——12岁,幼儿的性欲潜伏下来,避开异性,以同性为伍。

第五阶段:成熟期。与青春发育同步,男女均从与异性接触中寻求乐趣。

个性发展到“性器期”,混沌初开,开始注意起两性的差异。女孩发现男孩有小雀雀,站着小便,像只骄傲的公鸡,说有多神气就有多神气,而自己小便必须蹲着,无比委屈,感到矮人一等。从而埋怨起生她的母亲来;而母亲又是父亲的疼爱对象,于是,在埋怨的基础上又添了一层妒忌。据研究,女孩这种对母亲的埋怨与妒忌的交织情绪,发展成为反母亲父的“恋父情结”,一般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家庭里阳盛阴衰;二是父女相依为命,或父女亲近超过母女的亲近;三是女孩个性内向,心理稚嫩,富含“嗲”气。

“恋父情结”是性心理障碍,亦称性心理倒错,即生理上进入“潜伏期”或“成熟期”,而性心理却严重滞后,仍停留在“性器期”,犹若蝌蚪变青蛙,变成了青蛙却仍留下蝌蚪时代的尾巴,不成熟。

恋父情结的发生,只要留心,在很早的时候就可以发现端倪。比如有的孩子将父亲常用的东西(如雨伞、打火机)带到幼儿园,吃饭、睡觉、游戏都抱着他,老师一旦乘她午休时将其拿走,儿童就会大哭,有的甚至用头撞地,直到昏死过去。对于其他人的同类物品,她并不接受。这个时候,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正视这个问题了。如若不然,待年纪大了以后,那种情结有可能变得更强烈,难以控制。

小兰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一次,家里来了朋友,小兰对朋友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妈妈批评她几句,她竟冲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当父母发生争执时,特别是当爸爸责斥妈妈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有一次她爸出门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吃。妈妈关心她,她就冲妈妈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妈妈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父母俩目瞪口呆。

另外由于小时候小兰的爸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也带她一道洗;后来,一年大一岁,她仍坚持要爸爸给她洗澡,爸爸洗澡时她非进去不可。弄得现在她爸怎么也不敢在家洗澡,到她洗澡时她爸就得躲开。”

“恋父情结”的要害,是可能阻碍长大后走近异性,走向婚恋。困于某种原因,即使走进婚恋,亦身在曹营心在汉,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婚姻生涯,因为她仍在深深地依恋着父亲,无法实现把感情从父亲身上转移到丈夫身上。

这是一位近不惑之年的女士,一张清秀的长脸,布着过多的皱纹,忧郁的眼睛吐露着她内心的苦楚。咨询师给她沏了一杯茶。她出于礼貌,微微地呷了一口,便奏起她的心曲:“我的女儿今年12岁,小学就要毕业,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好,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老师说她很懂事,可是,她在家里却不时出现一些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就拿上星期她爸出门的事来说吧,她不让她爸离家,她爸刚一走,她就丧魂落魄,坐立不宁,茶饭不喝。我关心她,她冲我喊‘讨厌’。她爸一回来,她一切恢复正常。她爸给她买了东西,她高兴地跳了起来,搂着她爸亲个没完。当她发现她爸爸也给我买了东西,而且比给她的贵重时,她竟歇斯底里般地哭嚷,弄得我们夫妻俩目瞪口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精神上出问题了?我们想带她到精神病院去看一下,又怕影响不好,所以先来心理咨询。”

在咨询师的启发与诱导下,这位女士又理出如下三条线索:

其一,亲父。对父亲言听计从,甚至违心地讨好父亲。“小时,她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也带她一道洗;后来,一年大一岁,仍坚持要她爸给她洗澡,她爸洗澡时她非进去不可。弄得现在她爸怎么也不敢在家洗澡,到她洗澡时她爸就得躲开。”

其二,反母。对母亲不怀好意,甚至贬而后快。“一次,家里来了朋友,她对朋友的小孩不够礼貌。客人走后,我批评她几句,她竟冲口而出:‘你有什么了不起,除了眼睛比我大,还有哪儿比我强?’你说这是什么话!”

其三,幸灾乐祸。“当我们夫妻争执,特别是她爸责斥我时,她就幸灾乐祸,扮鬼脸。”

问题至此,和盘托出,咨询师指出:该女的行为是“恋父情结”,与精神病风马牛不相干。所谓“恋父情结”,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

当然,我们知道有“情结”不等于“爱情”,但是懵懂的女孩分不清,所以,青春期里的特殊情感就变成了“沧海水”或者“巫山云”,令之后的感情黯然失色。正如桑妤所说,她并不是真的想固着在单身的状态里,但是爱情似乎打了结,总也理不顺,更不消说婚姻。要想“破茧而出”,只有先解开情结。对有恋父情结的女人这里有几个忠实的建议:

将父亲还给母亲

首先要明白,“恋父”并非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它只是说明我们在心理上依恋父亲的时间比一般人更长一些、程度比一般人更深一些罢了。要让这种依恋不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我们就必须让自己成长起来,明白家庭之间不同角色的分工和定位,然后,以一个成熟女儿的身份来看父母。实际上,家庭之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婚姻、而不是父女,相对于父母而言,我们是配角、不是主角,所以我们必须“心理断乳”,不再像个小女孩那样将父亲当作神话来依附。

将老师还给历史

青春期的女孩子“爱”上老师,是常有的事,因为身心的发育需要一个寄托“异性崇拜”的对象,而年轻的男老师自然是“近水楼台”。青春期过去之后,大多数人会郝然一笑、然后释怀,继而开始真正的恋爱,但也有人会越来越将这段经历完美化、绝对化,以此来逃避真爱的繁琐。其实,我们始终看不到好风景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肯前行——放下孩子气的迷恋,我们才能得到爱情。

让爱做主

挣脱了自己吐的“丝”,我们接着要学会的是如何面对生活。爱情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从来都不会是完美的,都可能是磕磕碰碰的。能够领略爱的美妙的人,首先一定是一个接受不完美、愿意冒险并且能够为爱负责的人,恋爱之前,他或者她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解开自己心中的“情结”,然后,让爱做主,引领自己的身心到达快乐和幸福的彼岸。彼岸有多远并不重要,因为风景其实早在旅途中。

有一个健康的心态,才能够真正去爱,也才能够感受到爱的温馨与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