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元帅韬略: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元帅
10728100000005

第5章 应邀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

1880年,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他从5岁起就开始接受军事方面的熏陶,父亲的军人生涯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13岁时小麦克阿瑟就进了西得克萨斯军校,4年后他以优异成绩毕业。

1899年夏天,19岁的麦克阿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进入了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学习。在西点军校,麦克阿瑟非常用功,训练也十分刻苦,并乐于接受教官交给的各项任务,有超过别人的强烈欲望。

在100名左右的同年级学生中,麦克阿瑟的学习成绩有三年名列首位,包括毕业那一年。因此在第四学年,麦克阿瑟获得了学员团的最高军阶,即第一上尉。当时在西点军校百年历史上,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第一上尉除了麦克阿瑟外,其他仅有三人。

1903年,麦克阿瑟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先到菲律宾服役一年,这似乎预示着他将与父亲一样同菲律宾结下不解之缘。回国后不久麦克阿瑟与父亲一起,被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指派为日俄战争的军事观察员。

完成观察任务后,父子两人又到东亚和南亚各地搜集情报。这一经历使麦克阿瑟眼界大开,他意识到富饶的东亚和南亚以后将是美国向外扩张的重要目标,因为“这里居住着世界人口的一半,维持以后各代人生存的原料和半成品的一半也在这里”。“美国的未来乃至美国究竟能否生存,都不得不与亚洲及其外围岛屿联系在一起”。回国之后,麦克阿瑟成了罗斯福总统的军事副官。

1917年10月29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麦克阿瑟作为第四十二师的上校参谋长到达法国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麦克阿瑟由于“战绩卓越,服务优异”而获得了一系列的勋章。其中有一枚服务优异勋章、两枚服务优异十字勋章、七枚银星勋章、两枚紫心勋章和数枚法国的勋章。

麦克阿瑟回国后被威尔逊总统任命为西点军校校长,这是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在三年的校长任职期间,他使西点军校产生了迅速的发展变化,改革了陈旧过时的课程,开始了现代化的军事教育。麦克阿瑟因而被称为“西点军校之父”。

1930年11月,麦克阿瑟开始担任了美国上将陆军参谋长,负责筹划、执行和发展美国陆军当前和长远的防务。

以前美国陆军的备战工作一般由陆军内的各部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常常显得很不协调。每当战争来临时,参谋工作往往缺乏效率,军队调动不力,后勤补给跟不上。

尽管后来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参谋部,但它却常用上一次战争的计划来从事下一次战争,不健全的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麦克阿瑟当上陆军参谋长后,下决心扭转这种局面。他首先解决了长期争论不休的陆军航空队和海军由谁来进行海岸防御的问题,使各方面一致同意把这一任务交给陆军。他又把骑兵改成了机械化部队,用坦克、装甲车和摩托代替了马匹,使陆军的行进速度和机动能力大为提高。

由于麦克阿瑟的不懈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才有了一支装备较好的军队,为最后击败法西斯提供了物质条件。因此在陆军参谋长任期结束时,麦克阿瑟获得了缀有橡树叶的优异服务勋章。

1935年,麦克阿瑟的陆军参谋长任职期满后,应菲律宾自治政府总统奎松的邀请,到菲律宾担任军事顾问。

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宾陆军元帅的军衔,并迅速着手组建菲律宾军队和制订菲律宾防务计划。麦克阿瑟的计划十分庞大,打算到1946年在菲律宾组建一支40万人的地面部队、一支拥有250架飞机的空军和一支由50艘鱼雷快艇组成的海军。

但菲律宾的经济条件使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仅组建了一支为数不多的陆军。

他呕心沥血地训练这支军队,仔细研究他们可能与敌人交战之处的地形,深入探讨他们在未来战争形势下所必需的后勤供应、武器装备和战术问题。尽管许多人认为这种战争形势永远也不会出现,麦克阿瑟还是倾注了全部精力去策划和布置菲律宾的防务。

有人问他:“如果菲律宾落入日本人之手,你担心什么呢?你已尽了最大努力。”

他回答说:“就我个人而论,我一定不会失败!世界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里的成功。也许这些岛屿不是控制太平洋的门户,甚至不是这个门户的锁,但对美国来说,它的确是打开门锁的钥匙,我决不让这把钥匙丢失。”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日本于1941年占领了印度支那半岛后,亚太地区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7月,华盛顿动员菲律宾陆军与美国驻菲部队合并,麦克阿瑟被任命为美国远东军司令,司令部设在马尼拉。

同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10个小时后日机轰炸了菲律宾的美军克拉克空军基地,炸毁了机场上几乎全部美国B-17型轰炸机和大部分战斗机,极大地削弱了美国远东军的防守力量。

三天后日本开始进攻菲律宾。麦克阿瑟指挥的远东军仅有美军19000人,菲律宾军12000人,另外还有10余万当地民兵。空军仅剩下菲律宾军队的150架飞机,海军只有一支小舰队。

在日军的强大攻势下,美国远东军损失惨重并节节败退,麦克阿瑟只得放弃马尼拉的防守,将部队撤到早已有所准备的马尼拉湾西面的巴丹半岛组织抵御。日军对巴丹半岛多次发动猛攻,远东军凭借坚固的工事英勇抗击,多次击退日军。

但这时战争形势对远东军十分不利,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空军已损失殆尽,无法从空中配合陆军防守,再加上此时美政府正花大量精力援助欧洲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影响了对远东的援助。

日本突然发动太平洋战争后,日本海军在太平洋上一度占据优势,使美国本土难以有效地支援菲律宾的远东军。这一切使巴丹的守军处境日益恶化。

1942年3月,日军向巴丹大规模增兵,使美国远东军的坚守更加困难。日本方面兴高采烈地宣布,若能生擒麦克阿瑟,将在东京帝国广场当众绞死他。

这时美国政府为了在太平洋地区进行陆海军协同作战,命令麦克阿瑟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乔纳森·温莱特将军,他自己到澳大利亚去担任新建立的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的总司令。

3月11日夜里,麦克阿瑟登上鱼雷艇准备驶离巴丹时,向众人发誓:“我还会回来的!”他离开之后,美国远东军坚守巴丹近两个月,最后因寡不敌众而向日军投降。

麦克阿瑟乘鱼雷艇闯过日军海空巡逻队的封锁后,于3月17日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尽管他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的心情还是非常沮丧。

当他得知巴丹守军投降的消息后说:“我是那个失败事业的领导者,从我痛苦的内心深处,我祈祷仁慈的上帝,不久就把那里的失地收回。”

麦克阿瑟这时怀着强烈的复仇情绪,他认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早日重返巴丹。他在澳大利亚建立起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司令部,积极着手整顿澳大利亚防务,组织和训练部队,积蓄反攻力量,制订积极的进攻计划。

他命令他的参谋人员要用“这是巴丹”来回答所有的电话,他本人的专机“吉恩号”也改称“巴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