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云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战著名人物
10728000000013

第13章 英美联合实施“火炬”计划

1942年,是决定反法西斯战争胜败的关键一年,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同他的参谋部拟订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以便减轻苏联战场的压力。

但是英国统治集团的传统政策是尽可能借用他人之手进行战争。为扭转苏德战场的局面,斯大林曾一再提出英美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丘吉尔却一再拒绝。

美国同意1942年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1942年4月,罗斯福总统便派私人代表哈里·霍普金斯和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到英国,与丘吉尔商讨在西欧登陆的问题。

当时商定,1942年小部分英美部队首先在西欧登陆,然后在1943年再向西欧投入大部队。这一决定不符合丘吉尔的愿望,没过多久他便拒绝执行这一决定,使美国人感到受了丘吉尔的愚弄。

1942年5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他问丘吉尔苏德前线的前景如何。

丘吉尔详细地谈了登陆的条件、地点、意义,但绝口不谈登陆的时间和登陆军队的规模等具体内容。丘吉尔知道,莫洛托夫还要前往华盛顿访问,所以他建议莫洛托夫从华盛顿返回后再来伦敦,那时他将根据华盛顿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情况给予具体答复。

5月30日,莫洛托夫同罗斯福会谈。最后,罗斯福请莫洛托夫转告斯大林:“我们希望在今年开辟第二战场。”

丘吉尔在焦虑地注视着苏德战场,他担心苏联不愿单独对德作战,而同德国签订和约退出战争。莫洛托夫从华盛顿返回伦敦时,英国政府同意1942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一决定已正式写入英苏联合公报。

1942年7月,丘吉尔和罗斯福举行了单独会谈。他们决定1942年在北非登陆而不是在欧洲。丘吉尔准备亲自向苏联政府通报上述决定。

1942年8月10日深夜,丘吉尔乘坐飞机,直接从开罗飞往莫斯科,准备当面向斯大林通报关于改变在法国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

这是一个微妙的、困难的,然而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丘吉尔对于会受到何种对待心中无数,但对自己将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则十分明确。在飞向苏联的途中,丘吉尔反复思量着到这个布尔什维克国家去的使命。

8月12日17时许,丘吉尔的座机降落在莫斯科的首都机场。苏联人给予丘吉尔以最高规格的接待,安排他住进了城郊一座豪华别墅。当天晚上,丘吉尔前往克里姆林宫拜会了斯大林。

丘吉尔首先坦率地告诉斯大林:英美两国政府认为,1942年不可能在法国北部登陆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他提醒斯大林,在莫洛托夫访英时,英方已通过备忘录说明不能就1942年的行动作出承诺。

斯大林则加以反驳,表明了他对这一决定的不赞同态度。随后,丘吉尔又谈到轰炸德国,继而又谈到开辟第二战场的另外选择,即准备10月份在北非实施的“火炬”计划。丘吉尔以鳄鱼作比喻,说明“火炬”计划是打击鳄鱼柔软的下腹部。

斯大林此时又转而高兴起来,与丘吉尔长时间地讨论了这一计划的意义和理由。此后双方又就英美空军在苏联军队南翼取得制空权进行支援进行了讨论。

会谈直到午夜才结束,此时丘吉尔欣慰地感到:“冰块已经打开,通人情的接触已经建立起来。”

这次英苏首脑会晤,使丘吉尔与斯大林之间建立起并在战争中一直保持着一种“密切而又严肃”的关系,对双方之间加强联系、增进理解、相互配合、保证取得战争胜利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战前互不信任的苏联和英国面对共同的敌人逐渐走到了一起。有一份综述双方在这个问题上立场的备忘录写道:

1942年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是莫洛托夫访问伦敦时业已决定并写入今年6月12日公布的双方一致同意的英苏公报。

双方也都清楚,在欧洲组织第二战场的目的是把德军从东线引向西线,在西线建立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重要阵地,从而缓和1942年苏德前线的苏军处境。

很容易理解,英国政府拒绝在1942年内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对于指望开辟第二战场的苏联公众舆论是一个精神上的打击,它使前线红军的处境更困难并且破坏了苏军统帅部的计划。

拒绝在1942年开辟第二战场不仅给苏联红军造成困难,毫无疑问,也使英国和所有其他盟国的军事形势受到影响。

斯大林进一步明确指出:

1942年具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有利的条件,因为几乎所有的、而且是精锐的德军都被吸引在东线,而西线只有为数不多、战斗力也不强的德军部队。

很难预料,1943年是否还像1942年那样具备开辟第二战场的有利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在1942年有可能,而且应当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非常遗憾,我未能就此说服英国首相先生,而美国总统代表哈里曼先生在莫斯科会谈中完全支持首相先生。

丘吉尔原来深怕由于盟国的不诚实行为使苏联同德国单独媾和。他在莫斯科没有发现这方面的任何迹象,因此非常满意地向英国战时内阁报告:

“在整个会谈期间他们丝毫没有不想作战的迹象。”

丘吉尔同苏联政府会谈结束之后,英国国王向他祝贺:“您作为传达不利消息的使者担负非常不愉快的任务,我祝贺你精明地完成了这一任务。”

苏联政府出于巩固和发展同英国友好关系的愿望作出了重大让步,决定暂不坚持关于边界的正当要求,在同英国签订同盟条约时可以不涉及这个问题。

1942年5月26日在英国外交部大楼签订了苏英条约,丘吉尔出席了签字仪式。

苏英条约规定:缔约双方在对德国及其附庸国作战中,彼此给予军事的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援助与支持。并确定了双方在战后时期的相互关系。

在为加强反希特勒的联盟而签订的许多协定中,苏英同盟条约具有重要意义,它从根本上改善了英苏关系,并为两国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加强反法西斯同盟的事业也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条约签订以后,苏英以及一切反法西斯侵略的国家和人民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加强。正因为如此,它受到了苏联、英国和反希特勒联盟的所有国家广大的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苏联于1942年6月18日批准了这一条约,英国也于6月24日批准了这一条约。

莫斯科之行给丘吉尔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莫斯科回国后,他立即开辟北非战场,并建议罗斯福任命艾森豪威尔将军为总指挥,副总指挥由亚历山大将军担任。

从1942年秋冬起,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酝酿和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在东线,斯大林格勒大会战以苏联红军的伟大胜利而告结束,成为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在西线,则有英美在法属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的胜利实现以及在这前后进行的重要战斗。

8月间,英国突击队和一个加拿大师在蒙巴顿将军带领下,在法国第厄普海岸登陆。这次反攻,既是向苏联显示开辟第二战场的一个象征性姿态,又是向德意发射一颗迷惑性的烟幕弹,以便悄悄准备在北非登陆。

位于地中海中心的英属马耳他岛,在英国与德意的北非拉锯战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英国飞机和舰船从这个中途基地出发,既可以向埃及运送兵员和给养,又可以轰炸利比亚的德意联军,切断他们补充兵力和物资的咽喉。

1942年春,德意海空军一齐出动,对马耳他岛进行猛烈袭击,使英国运输船队遭到重大损失。岛上面临饥馑危险,海空军基地作用陷于瘫痪,这片“地中海的钥匙”眼看将被敌人占去。

这时罗斯福命令“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两次给马耳他岛送去几百架战斗机,英国派遣一个庞大的护航舰队开赴这个被围困的海岛。

从6月中旬开始,马耳他又发挥了它军事基地的重大作用,此后接连几个月都有击沉隆美尔供应船只的记录。

正是在这切断德意联军“输血管”的有利条件下,蒙哥马利以10多万大军在10月23日夜发起阿拉曼战役,1000多门大炮齐声怒吼。德意联军的代理指挥官施图姆在乘车了解战况时遭到伏击,跌下车来,心脏病发作猝死。

正在奥地利养病的隆美尔被希特勒急令催回前线,但他面对优势敌人已无法抵抗,于11月4日退到富卡。蒙哥马利穷追不舍,1943年1月23日占领的黎波里,席卷利比亚北部沿海各地,德意联军损失近6万人。隆美尔摆脱英军切断退路的多次袭击,仓皇逃到突尼斯。

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

在阿拉曼战役之前,我们从未打过一次胜仗,而在阿拉曼战役之后,我们从未打过一次败仗。

他命令英国全国敲钟,庆贺这次大捷。紧接阿拉曼战役的是筹划已久的“火炬”计划,即美英联军在法属北非三城市登陆。

法属北非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三国当时受法国维希伪政权统治,当地官员都听命于贝当总理、达尔朗副总理兼总参谋长为首的卖国政府。流亡于伦敦的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是他们的死敌,而美国同维希政权仍有外交关系。

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战斗的阻力,丘吉尔决定这次军事行动打着美国旗号,在艾森豪威尔、克拉克指挥下进行,英国参战人员也都穿起美国军服。英国提供直布罗陀作为集结军力、就近指挥的盟军司令部。

英美又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从德军监禁中越狱成功的吉罗将军送到直布罗陀,寄希望于他能说服北非的法军同盟军合作。

11月8日,盟军665艘军舰和运输舰载运13个师,在1700架飞机提供空中保障的情况下,在首尾相距800公里的摩洛哥的奥兰、卡萨布兰卡和阿尔及利亚的阿尔及尔三处同时登陆。美国外交官在北非进行的策反工作和吉罗的劝说都没起作用,盟军遭到激烈地抵抗。

此时,长期投靠德国的达尔朗因探视生病儿子正在阿尔及尔,在大兵压境情况下,他的态度才慢慢有所松动。8日晚,阿尔及尔法军抵挡不住投降了,达尔朗落在美军手里。

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我能见到达尔朗的话,尽管我极恨他,但我如能匍匐在地上爬行一公里路而使他把舰队带到盟军这边来,那我也欣然照办。”

贝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有名的“凡尔登英雄”。由于不少北非的法国军政要人视贝当为偶像,而达尔朗又被视为贝当的直接代表,为减少流血起见,盟军承认达尔朗为法属北非行政长官,吉罗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

以此为条件,达尔朗发出停火命令,摩洛哥总督宣布投降。盟军10日占领奥兰,11日占领卡萨布兰卡,到月底,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全境都在盟军的控制下。

丘吉尔认为战争的转折点到来了,他在一次午餐会上兴奋地说道:“我们战士头上的钢盔闪闪发光,温暖和振奋了我们所有人的心。”

美英与达尔朗达成的协议公布后,不仅戴高乐一派法国战士,而且英国广大人士都普遍不满,认为此人无耻亲德,劣迹多端,声名狼藉,为利用他而让他在北非掌权,乃是卑鄙龌龊的勾当。

丘吉尔和罗斯福面对呼声连忙声明,未来的法国政府只能由法国人民自己来成立,目前的安排“仅仅是由于战事紧迫而不得已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罗斯福还为此引用希腊东正教会的一句格言:“我的孩子们,在大难临头之际,你们可以与魔鬼同行,直到你们脱离险境。”达尔朗听后惶惶不可终日,他在给克拉克的信中说:“我仅是一个被美国人挤干后将要扔掉的柠檬。”

盟军在北非登陆令希特勒感到意外和震惊,他决定踢开贝当傀儡政府,全面占领法国。11月中旬,德意联军迅速攻占法国南部和科西嘉岛,并在突尼斯集结重兵。当德军将要攻占土伦港时,法国水兵将73艘舰艇全部凿沉。

盟军在1943年3月20日至5月13日发动突尼斯战役,亚历山大担任前线总指挥,一路从利比亚西征,一路从阿尔及利亚东进,东西夹击,俘敌25万人,将德意军队赶出整个北非。

针对“火炬”计划的成功实施,丘吉尔称“挽回了一个大陆的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