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 戌犬通灵
10727100000025

第25章 一、盘王节与敬狗习俗

现代瑶族人的节日很多,但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节日还要数“盘王节”。“盘王节”各地叫法不一,有的地方叫“跳盘王”,有的叫“歌堂节”,或“耍歌堂”,有的则称“踏摇”等。由于瑶族在我国分布很广,所以各地瑶族过盘王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广西、湖南、广东的瑶族一般是在旧历十月十六日左右。解放后,随着瑶族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活动的开展,瑶族过盘王节的活动开始恢复。1984年几省(市)的瑶族代表和有关人士在广西开会,决定以旧历十月十六为全国瑶族过盘王节的统一日期。当年广西率先在南宁市举行全区性的盘王节庆祝大会,次年全国各地瑶族也举行了盘王节的庆祝活动。

“盘王节”,顾名思义,是与瑶族、畲族、苗族等信奉的盘瓠神话传说密切相关的。

盘王节历史悠久,远在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于连州(今广东连山)时,在《蛮子歌》一诗中,就提到了瑶族“时节祭儿瓠”的祭俗。这说明唐代瑶族已有祭祀盘王的节日习俗。唐人樊绰在《蛮书》卷十曾对瑶族的祭盘王之俗有很详实的记录:

夷事道,蛮事鬼,初丧,鼙鼓以道为,哀其歌必号,其众必跳,此乃盘瓠白虎之勇也。俗传正月初夜鸣鼓连腰以歌,踏杗之戏。五月十五日拓命骑健画沖图册,十船同角,千人齐声唱鼓扣舷沿江腾波而下,俗三月八日为大节,以陈词享振铎击鼓师舞为敬也。

樊绰所述是云南境内的瑶人祭盘瓠的习俗,但大体上已反映出祭盘王的起因及特征。即瑶人家里有丧事时,也要以歌舞祭其先祖,“哀其歌必号”,其号即“嗥”,模仿犬嗥之声,以示盘瓠之勇。其中的“千人齐声唱鼓扣舷沿江腾波而下”则是对瑶族先民“过海”迁徙历史的追忆。很难想象千人齐声高唱之情景是何等的壮观动人。也足见通过祭祖仪式所凝结成的一种强有力的民族精神意识。

宋人周去非在广西灵川一带也见到:

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其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连袂而舞,谓之“踏歌”。

这里所说的大王,就是指先祖盘瓠。晋人干宝《搜神记》所述瑶人祭盘瓠是:“用搀杂鱼网,叩横而号,以祭儿瓠。”方风《夷俗考》也说:“岁首祭儿瓠,杂糅鱼肉酒饭于木模,群聚而号为尽礼。”明人邝露的《赤雅》记述尤为详实:

瑶名舆客,古八蛮之种。五溪以南,穷极岭海,迤逦巴蜀。蓝胡伕侯四姓,伕姓居多,皆高辛狗王之后,以犬戎奇功,尚帝少女,封于南山,种落繁衍,时节祀之。刘禹锡诗“时节祀伕瓠”是也。其乐五合,其旗五方,其衣五彩,是谓五参。奏乐则男左女右,锣鼓、胡芦笠、忽雷、响瓠、云阳,祭毕合乐,男女跳跃,击云阳有节,以定婚媾。侧具大木槽。叩槽群号。先献人头一枚,名号将军首级。予观察时,以桄榔面为之,时无罪人故耳。设首,群乐毕作,然后用熊、罴、虎、豹、呦鹿、飞鸟、溪毛各为九坛,分为七献,七九六十三,取斗数也。七献既陈,焚燎节乐,择其女之姱丽娴巧者,劝客极其绸缪而后已。

邝露的这则记述中所提“五参”,即“其乐五合”、“其旗五合”、“其衣五合”,皆来自于“盘瓠犬”崇拜。相传盘瓠因“五色”故得名“瓠犬”。所以瑶族的音乐、旗标、服饰都等都以崇尚“五色”为荣,以“五”作为瑶族人的吉祥数字。

甚至在瑶族人的婚丧嫁娶这样重大的红白喜事中,也少不了对盘王和狗的敬拜。据史料载,瑶族青年男女的谈情说爱和订婚事宜也大多数是在祭盘王的特定日子里。如清人檀萃《说蛮》云:

十月祭多贝王,联袂而舞,其定婚姻,多于此时。

“多贝王”即是“盘王”。流传在贵州境内的“竹枝词”则对订婚与背恋人有非常生动的描述:

荔波县里月场开,侗沍瑶信跳几回。伕瓠祭余歌舞散,肩头背得丽人来。

举行祭盘王的祭祀大典,也往往成了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喜结良缘的大好机会。历史上的瑶族支系很多,分布又广,因而不同姓氏及地方的瑶族祭盘王的时间不完全相同。清人毛奇龄《蛮司合志》卷十二曰:

两广土司其先皆盘瓠之裔……元夕祭盘瓠,十月朔日祭都贝大王,每祭必合乐,杂进卢沙铳鼓胡卢竹笛,令男负女去。

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七曰:

曲江沘,惟盘姓八十余户为真沘……七月望日,祀其先祖狗头王,以小男女穿花衫歌舞为侑……

清陆次云《峒溪纤志》载,在贵州:

十月朔为大节,岁首祭盘瓠,揉鱼肉于木槽,扣槽群号以为礼。

从以上史料,可知祭盘王的时间,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在旧历十月,有的在腊月,但绝大多数都在阴历十月十六日(相传这一天是盘王打猎身亡的日子)。

盘王节作为瑶族最盛大的节日,其主要活动内容是以祭奠和缅怀瑶族先祖盘瓠为主,这其中包括三项不可缺少的祭祀仪式,一是跳“盘王舞”,二是做“还愿”仪式,三是唱“盘王大歌”。

一般而言,祭盘王的地点,多在“盘王庙”,故有的地方称为“赶庙会”。

“跳盘王”可以单家独户跳,也可以全村联寨跳。但大多是独户跳。跳盘王首先要杀牲设酒宴,祭祀祖先。款待亲友,应邀的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前来祝福,共同欢度盘王节。

具体的做法是,各地都由师公从庙里抬出盘瓠的神像(用木头雕刻的约两尺高的狗座像)游村。游村的队伍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十分热闹。所到村寨,家家户户都要敬酒、献肉、烧香、跪拜,鸣枪或放鞭炮。晚上在盘王庙的场地前,由师公率领大家,在芦笙、唢呐的伴奏下跳盘王舞。

有关盘王舞(即长鼓舞)的来历在瑶族中流传很广,各地的传说也大同小异。相传,古时候,瑶族始祖盘瓠有一天上山打猎,在追赶一只山羊时不幸被山羊用角顶落山崖身亡。盘瓠王的六男六女去寻找父亲,发现盘瓠的尸体挂在悬崖的泡桐树上,儿女们痛悲欲绝,发誓要为父报仇,追逐山羊12年,终于杀死山羊,砍倒泡桐树,挖空树干作长鼓,剥羊皮蒙鼓面,打起长鼓,跳起舞以祭奠先祖盘瓠,于是就形成了跳盘王的祭俗。

瑶族史料《评王券牒》曾这样描述了盘瓠打猎死后瑶民歌舞以祭的场面:

后盘瓠出山转岭打猎,放石灶撞落石崖……十二姓子孙摇动长鼓,以笛笙歌鼓板,引出大男大女,连手把肩,穿花赤领,摇天转地,唱歌不绝。

作为原始的祭祀舞蹈,“芦笙长鼓舞”的动作表现出某些犬的特征。如上身前倾,平肩抱圆,双脚半蹲,如犬后坐抬头之势;脚下的“擦踏步”、“揣吸步”,如犬踢扒地动作一般,诙谐风趣。“五足尖”的“跳踢步”犹如犬相互戏斗取乐。即便那舞蹈的号子:“喉!欧!喉喉!欧喉喉啡啡呀啧啧扎吾!”时断时续地重叠呼号,也使人联想到犬吠。

跳盘王时,舞场四周还要悬挂盘瓠王像和十八神像,边舞边唱盘王歌。

过盘王节是瑶家人一年里最快乐的时刻,须通宵达旦地狂欢。第二天,再由师公抬着盘瓠神像到别的村寨游行。盘瓠像到哪里,哪里就会掀起一天一夜的欢腾。

“还盘王愿”,瑶族称为“做堂”、“指愿”或“踏歌堂”。它也是过盘王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瑶族仍然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祭俗。

据传,十二姓瑶民从千家峒逃出之后,有一部分乘船漂洋过海,人们在船上祈祷盘瓠王保佑,并许下大愿,若能平安抵岸,今后一定隆重祭祀盘王神灵。果真风平浪静,一路顺风,十二姓瑶平安抵岸。

从此,也就有了还盘王愿谢盘王恩的祭典习俗。于是民间也盛传“盘瓠”、“长鼓”、“渡海”三个著名的历史传说。

广西富川平瑶地区盛行三年还一小愿,十二年还一大愿的祭祀习俗。从农历十月十三日凌晨起,举行还大愿“请神”、“拜公”、“祭祀盘王”、“人皇”等大型仪式。贺县瑶族的“还盘王愿”也很特别,据说要请四位师公(还愿师、诏禾师、赏兵师、王谷师)、四位艺人(歌娘、歌师、长鼓艺人、唢呐艺人),还要六位童男童女和厨官厨娘,整个仪式需要三天三夜。

广西瑶族的还盘王愿祭仪,深受道教的影响,原本应直接祭盘王的仪式,加上所谓“人皇”的内容。相比较,云南兰靛、大板、盘瑶等的“还愿”仪式更具有原生的特色。云南瑶族的聚居区,大多都有盘王庙,但庙中所塑的盘瓠王像各有不同。有的是人形,上身裸露,不穿衣服,下身围着树叶状银裙。有的则是狗形,例如历史较古老的桃子村的盘王庙,挂有一口大钟,上面铸有两个狗头像。当地的瑶族在每年的十月十六日跳盘王,其中就有“还盘王愿”。

还愿祭礼时,要宰牛祭盘王。然后师公抬着盘瓠像来到一个村寨的盘王庙,人们用杀死的肥猪牛举行祭礼仪式,感谢盘王的恩赐。“还愿”活动一般都要进行三天,届时唱歌跳舞,通宵达旦。

唱《盘王歌》是举行盘王祭典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实,在举行“跳盘王”和“还愿”的仪式中都要诵唱《盘王歌》,追溯盘瓠王及十二姓瑶的历史,因此,“盘王歌”大约就是在祭盘王的会歌堂中逐渐形成的民族史诗。

据说在盘王节期间,要有三对未婚的男女(有的地方则要求必须是纯贞无比的美貌处女和童男)在盘王像前唱“盘王歌”。现存盘王歌抄本有20路、32路和63路三种,每一路都有3000多行以上。篇幅浩长,内容丰富,若将这些歌唱完,据说要花七天七夜的时间。

瑶族人对于盘瓠犬的敬拜,也表现在饮食上。瑶家人是严禁食狗肉的,他们不食狗肉,不打骂狗,并于狗死时,举行隆重的丧礼,甚至有些瑶人不养狗。在举行家祭的“还愿”仪式时,要向狗王行叩拜礼,《博罗县志》述广东瑶人:

瑶本槃瓠种,自信为狗王后,家有画像,犬首人服,岁时祀祝。

刘锡蕃《岭表纪蛮》也说:

狗王,惟恂瑶祀之:每值正朔,家人负狗环行灶三匝,然后举家男女狗膜拜。是日就餐,必叩槽蹲地而食,以为尽礼。

这些敬狗的行为不但与崇信盘王神犬有关,而且与瑶族的尝新民俗联系在一起。在一年吃新米的这一天,瑶家人将米煮熟,先盛一碗,再放一块肉,请狗先食。在狗吃的时候,要作详细的观察,若狗先吃饭,就预兆当年丰收,米价便宜;若狗先吃肉,则表明此年猪肉涨价,米粮歉收。

另外,当狗食完饭之后,家中的老人第一个尝新,将一碗置于桌下的槽里,长者趴在地上作狗吃食的象征性动作吃上几口,以示对狗的尊敬和崇拜,然后才摆在桌上,全家再将此碗饭食尽,这样才正式吃饭。有的地方,除尝新之外,凡属较大的节日里,也都先请狗吃,人后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