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
10726200000009

第9章 引言

20 世纪90 年代以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研究并没有因为其被普遍认同而失去意义。在市场经济的旗帜和口号下面,可能包含着内容各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改革理念,这些不同的理念对于现实的改革政策和改革实践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比如,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机制实质上是以价格为基础的稀缺资源的配置机制,因此“管住货币,放开价格”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凯恩斯主义在承认市场经济有效性的前提下强调自由市场的缺陷,因此,主张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发挥国家的作用。演进主义认为,市场制度只能自发生长和演进,不能人为大规模地构建。新制度经济学把市场化的核心归结为“产权的明晰化”,并把改革的过程理解为理性人通过成本与收益的计算而进行的制度博弈。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宪法和政治秩序的选择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等等。在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对于许多重大问题的争论也与对市场经济的不同认识直接相关,比如,如何看待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如何认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如何协调对外开放与自主发展的矛盾,如何理解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等等。因此,对于经济转型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确立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还在于准确认识这一目标的具体含义,科学的理论有助于实践活动的正确进行,而错误的理论则会导致实践上的偏差。实际上,对于市场经济的简单化和错误的认识,正是90 年代初一些转型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的重要原因。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丰富实践,为人们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实质和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经验,通过对经济转型实践的反思,可以得出一些非常有益和值得人们重视的理论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