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幼儿心理学
10726100000004

第4章 幼儿的记忆

第一节 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可以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如见过的人或物、听过的声音、嗅过的气味、品尝过的味道、触摸过的事物等,也可以是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和情感,或者是练习过的动作等。这些经历过的事物都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痕迹,并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来,这就是记忆。例如,幼儿园的小朋友能跟着老师的琴声唱歌、跳舞,能激动地讲述当小旗手参加升国旗时的心情,能熟练地操作电脑等都是幼儿记忆的表现。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不是一瞬间就能够完成的,它是一个从“记”到“忆”的复杂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环节。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反复认识某种事物并在大脑中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例如,幼儿学习一首儿歌,要反复地听、反复唱,这就是对儿歌的识记过程。

保持是对识记过的事物,进一步在大脑中保存、巩固的过程。它是由识记通往再认或再现的必经环节。

再认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定是以前识记过的。例如,童年的伙伴时隔多年脑子里想不起来了,但偶然相逢,还能够认出来。又如有的听过的歌曲我们唱不出来,但听到播放时却知道是我们以前听过的。

再现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而在大脑中重新呈现的过程。例如:谈起我们过去某个同学的名字,你大脑中就出现了此同学的形象,可这个同学此时并不在场。

用现在信息加工论的观点来解释,记忆就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储存以及提取和输出的过程。这三者是彼此联系着的。没有识记或者说信息的输入和编码,就谈不上第二步的保持或储存;不经历前两个环节,再认和再现或信息的提取和输出就无法实现。我们可以说识记、保持(信息的输入和储存)是“记”的过程,再认和再现(信息的提取和输出)是“忆”的过程。“记”是“忆”的前提,没有“记”就没有“忆”;“忆”是“记”的结果和验证,“忆”不出来,也就是没有“记”或没有储存保持好。

二、记忆的作用

(一)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必要条件

俄国伟大的科学家谢切诺夫曾说过:一切智慧的根源都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生活的基本条件”。人所感知过的材料,通过记忆将它保持下来。人的想象和思维的结果,又会作为经验保存在头脑中,作为进一步想象和思维的基础。如果没有记忆,以前感知过的事物都会成为陌生,每次都要重新去认识,人将永远停留在新生儿状态,一切心理活动都不会发展。

(二)记忆是积累知识、丰富经验的基本手段

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丰富经验,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积累知识、丰富经验,这些都离不开记忆。事业有成者、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一般都具有很好的记忆力。

(三)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居重要地位

幼儿的各种心理品质都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和家长都希望幼儿身体健康,智能发展,并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完成,而作为受教育者的幼儿的记忆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果。所以说,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记忆表象

(一)记忆表象的概念

记忆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大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如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大脑里可以呈现出父母的形象、自己房间的布局及各种用品的模样;幼儿教师在家休息时大脑中仍然会浮现出班里小朋友活泼可爱的形象。人的大脑里的这些形象就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可根据表象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种类,将记忆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触觉表象等。

(二)记忆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记忆表象是在过去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并保持在大脑中的事物形象,所以它同知觉一样,也是以其形象为基本特征的。例如,我们回忆初中的某位教师时,这位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的形象就会在大脑中浮现,犹如在眼前一样。但是,由于记忆表象所反映的事物不在眼前,而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因此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一些主要特征,没有感知时所得到的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要求42名大学生默画五分硬币的背面图案。结果除了两侧的麦穗外,其他的部分人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差错。这说明表象的形象性与感知觉的形象是不同的。

2.概括性记忆表象产生于感知,但并不是某一次感知的结果,而是多次感知积累的产物。它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具有概括性。例如,我们大脑中的树木、房屋、山峰等已不再是具体的某一棵树、某一间房、某一座山,而是一般概括了的树木、房屋、山峰。表象的概括是对事物的形象所进行的概括,它混杂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同于抽象思维的概括。

(三)记忆表象的作用

1.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表象的积累和丰富对人的记忆活动、想象活动和思维活动都起着重要作用。

据研究推测,在人们的记忆中,形象信息量与语言信息量的比例约为1 000:1.也就是说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回忆时多是以表象的形式出现的。如“树”,在回忆时头脑中的形象就可能是杨树、柳树、松树、梧桐树等,它又可能是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树。从这个意义上讲,记忆的主要内容是表象,有了表象也就有了记忆。

表象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人们可以利用表象的这一特点,对大脑中已有的表象加工改造而进行想象活动,也可以利用表象把当前的事物和过去经验过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使感知向思维推进。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幼儿的想象、思维尚未充分发展,因此,在他们的认识活动中,表象的作用尤为重要。

2.表象是正确识别外界事物的参照物在日常生活环境中,人们是怎样从众多的事物中把自己已经认识过的事物识别出来的呢?依靠的就是表象。人们总是将现实中呈现的物体与大脑中所贮存的该类物体的表象进行对照比较,如果二者相一致,就能迅速识别它。

3.表象能调节和支配身体的运动从简单的动作学习到某些职业的专门操作活动,表象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如幼儿在绘画、手工、体操之前,总是先浮现出表象,在表象的参与下进行活动。

第二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幼儿的记忆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以下我们从记忆的目的性(无意记忆与有意记忆)、理解性(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和词语记忆)、记忆的精确性等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有意记忆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和任务,需要采取积极思维活动和意志努力的记忆。幼儿的记忆是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一)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

幼儿的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幼儿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大都是无意记忆的结果。在记忆过程中,他们既不善于有意识地完成成人提出的记忆任务,更不会向自己提出记住某种事物的专门目的。幼儿有时会反复要求老师一遍遍地讲同一个故事,会跟着录音机或电视一遍遍唱同一首歌。他们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要记住故事内容和歌词,而只是为了追求情感上的满足。

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记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例如,给小、中、大三个班的幼儿讲同一个故事,事先不要求记忆,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进行检查。结果发现,年龄越大的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越好。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客观事物的性质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突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2.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对幼儿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事物,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能激起幼儿愉快、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注意和感知的对象,也容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比如,感人的道德故事比空洞的道德说教容易使幼儿记住。

3.幼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如果使记忆的对象成为幼儿活动任务中的注意对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不能离开对该对象的认知,那么,对这种对象进行无意记忆的效果就较好。比如,发给幼儿15张图片,每张图片中央画有幼儿熟悉的物体,图片的右上角画有同样醒目的符号,如△,+?〇等。把幼儿分为两组,一组的任务是按物体的特点分类,比如把猫和狗放在一起,另一组的任务是按符号分类,如把有△符号的放在一起。分类完毕后,要求幼儿回忆各图片上的物体。结果,按图片所示物体分类的幼儿,平均记住10.6个物体;按符号分类的幼儿,平均只记住3.1个物体。说明由于活动中辨别的主要对象不同,对图形的无意记忆的效果也不同。

4.活动中感官参与的数量多种感官参与的无意记忆效果较好。比如,同一年龄班的幼儿分为两组进行实验,学习同一首歌,第一次,第一组边看图片边听歌词,第二组不看图片,只听歌词。第二次,两组交换方法,学另一首儿歌。结果,通过视听两个通道记忆时,幼儿平均得分为76.7,而单纯通过听觉记忆的平均成绩仅为43.6分。说明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助于提高无意记忆的效果。

5.活动动机活动动机不同,无意记忆的效果也不同。有研究表明,幼儿在竞赛性的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较高,无意记忆的效果也较好。

(二)幼儿的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有意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到了中、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开始逐步发展,幼儿开始逐渐领会成人向他们提出的各项记忆要求,运用最简单的方法帮助自己进行记忆。

幼儿的有意记忆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和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经常向他们提出记忆的任务。例如,在讲故事前,预先向幼儿提出复述故事的要求,背诵儿歌时,要求他们尽快记住。这一切,都是促使有意记忆发展的手段。有意记忆的效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幼儿能否意识到记忆的具体任务,直接影响着幼儿有意记忆的效果。比如,幼儿在玩“开商店”游戏时,担任“顾客”的角色,“顾客”必须记住应购物品的各种名称,角色本身使幼儿明确意识到了自己的记忆任务,因而就会努力去记忆,记忆效果也有所提高。

2.活动动机活动的动机对幼儿有意记忆的积极性和记忆效果都有很大影响。实验表明,幼儿在游戏中有意记忆的效果比在实验条件下有意记忆的效果好。因为在实验室里,简单地要求幼儿完成记忆任务,幼儿是被动的,记忆的积极性不高,记忆效果往往比较差。而在游戏中,活动和幼儿自身密切相关,幼儿记忆的积极性就高,有意记忆的效果比较好。

3.记忆的目的性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成人提出的要求恰当,使幼儿明确记忆的目的和任务,那么,在完成任务中,有意记忆的效果甚至超过游戏的效果。因为在完成生活中的实际任务时,幼儿的记忆效果能够得到成人或小朋友集体的评价,或者受到赞许,或者得到奖励。这种赞许或奖励是实际的强化。

二、幼儿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就好

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的、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记忆。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幼儿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就好。

(一)幼儿机械记忆用的多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识经验少,对事物的把握往往只停留在一些外部特征和表面联系,他们不能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多靠机械重复、生硬模仿来进行记忆。例如,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幼儿记一首儿歌或一则故事,往往是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死记硬背的。还有的幼儿虽然不懂得数的实际意义,却能够流利地唱出从1到100或更多的数。

幼儿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与幼儿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一是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二是幼儿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思维不发达,不善于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不能根据事物意义的内在联系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记忆;三是幼儿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他们还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要记忆的内容,因此较多地采用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法。

(二)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但并不意味着幼儿只有机械记忆而没有意义记忆,或者把幼儿机械记忆效果看成比意义记忆效果还要好。

4岁以后,幼儿的生活内容更加丰富,理解能力有了提高,幼儿开始会对记忆的材料进行分析、加工、改造。例如,幼儿在复述故事时,不再单纯地模仿,会或多或少地进行逻辑加工,有时会用熟悉的词来代替生疏的词,有时省略或加进某些细节。这说明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而且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为什么意义记忆比机械记忆效果好?其主要原因在于:意义记忆是通过对材料的理解而进行的,它可以把记忆的材料和过去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并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这样,新材料在头脑中就不是孤立的,而是溶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之中。对材料之间的内在结构和内部联系的把握也是意义记忆效果好的依据。

在整个幼儿期,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其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提高。

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不是排斥对立的,在实际生活中,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对于某些不能理解或陌生的材料,如人名、地名、电话号码等,机械记忆的多些;对可以理解或熟悉的材料,就可运用意义记忆。

三、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形象记忆和逻辑记忆。

在幼儿期,四种内容的记忆都在发展,但就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相比较而言,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对于直观材料要比语词材料容易记忆,而在词的材料中,形象化的描述又比抽象的概念容易记忆。

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形象和语词记忆的能力逐步提高,而且语词记忆发展的速度大于形象记忆。但在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语词记忆的效果。

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记忆效果优于熟悉的词,对生疏词的记忆效果低于熟悉的物体和词。幼儿对熟悉物体的记忆依靠的是形象记忆,带有直观性、鲜明性,所以记忆效果最好。熟悉的词在幼儿头脑中可以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因而效果也比较好。生疏的词,在幼儿头脑中完全没有形象,因此记忆效果最差。

四、幼儿记忆的精确性差

幼儿对复杂的材料不善于做精细的分析。记忆的时候不求甚解,再现时既不会想方设法进行追忆,又容易受暗示,所以记忆精确性比较差。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回忆的材料大量遗漏。有人曾在一个实验中,让小、中、大班幼儿都记一则故事,这则故事可以划分成35个意义单位。在即时回忆时,小班幼儿平均只能记住9个意义单位,中、大班幼儿只能记住19个意义单位。二是回忆的错误率高。实验研究表明,5岁幼儿在独立再现一段词语时错误率为45%,6岁为41%,而小学生仅占9%。三是时常有歪曲事实的现象。幼儿往往把主观臆测的事物,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是不对的。教师和家长要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幼儿是由于记忆失实而出现语言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看作是幼儿说谎。这是幼儿心理发展不成熟的表现,故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幼儿把事实弄清楚,把记忆材料和想象的东西区分开来。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培养

根据幼儿记忆特点,合理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记忆力,不仅关系着幼儿的智力发展,而且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幼儿记忆的兴趣和信心

良好的情绪状态、浓厚的兴趣和自信心,是记忆的催化剂。当幼儿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兴趣强烈,充满自信心时,记忆的效果比较好;反之,当幼儿处于兴趣淡薄,缺乏自信心时,记忆效果比实际能胜任的差。所以成人不要动辄就批评幼儿,使幼儿产生自己笨、记性不好等自我认识,或利用单调的“罚做”、“罚背”来对付幼儿,使幼儿记忆恶性循环。成人要善于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状态,激发幼儿对记忆材料的兴趣,培养幼儿记忆的自信心。逐渐形成一种“愉快记忆——记忆效果好——从中感到愉快”的良性循环。

二、帮助幼儿明确记忆的目的

有意记忆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变,所以除了充分利用幼儿的无意记忆外,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有意记忆。老师或家长在日常的生活和各种活动中,要经常向幼儿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提出记忆的要求。例如,老师可以经常问幼儿:“看看我们的活动室里有什么变化?”外出散步时可以提出:“回来后比比看谁记住的事情多”;教育活动过程中还可以提出:“下次请你们表演这一内容”等。事实证明,幼儿期,特别是幼儿初期,如果没有成人的具体要求,幼儿是不会主动地记忆什么的,而向幼儿提出具体的要求,有利于调动幼儿记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记忆的效果。

三、尽力发展幼儿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

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采用有趣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幼儿的形象记忆占优势,那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夸张、内容新颖有趣、活动着的对象,那些能引起幼儿兴趣和情感体验的事物,容易记住。反之,则较难记住。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色彩鲜明、形象具体并有感染力的材料吸引幼儿;在解释抽象的概念时,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和教具,加深幼儿对抽象概念的记忆,这样才能记得又快又牢。例如,采用游戏、演木偶戏、放幻灯片、录像等形式,都易引发幼儿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获得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四、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短,记忆的精确性差,容易发生遗忘。因而,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十分重要。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根据实验,绘制出了有名的“遗忘曲线”。从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帮助幼儿及时复习,赶在大量遗忘发生之前将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复习的次数要多,每次复习的间隔要短,以后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也可以逐渐延长。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复习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尽量避免简单、机械的重复。例如,可以结合教育和日常生活,采用游戏、谈话、讨论等方法,让幼儿在活动中对需要记忆的材料进行巩固。否则容易引起幼儿大脑疲劳,从而降低复习的效果。另外,对于内容、性质相似的材料,在记忆和复习时都要交错进行,以免相互干扰,以便提高幼儿记忆的正确性。

五、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材料,提高幼儿意义记忆水平

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对记忆材料理解的越深刻,记得就越快,保持时间也就越长。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尽量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逐步学会从事物的内部联系上去记忆材料。同时,还要指导幼儿在记忆中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在教幼儿背古诗词时,首先应该让幼儿了解诗词的内容,可以把诗词串起来编成一个故事讲给孩子听;再通过提问和讲解让幼儿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字、词,把要求幼儿记忆的内容同他们的知识经验尽量联系起来。这样,幼儿就能很快记住了。

六、让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记忆过程

实验证明,在记忆活动中,有多种感官的参与记忆效果较好。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尽力调动幼儿各种感官都投入到记忆活动中,让幼儿在记忆过程中既听又看,还能动手操作等,这样就容易记得完整、牢固。例如,引导幼儿认识兔子,可以让幼儿看兔子的外形,摸兔子的皮毛,学兔子的蹦跳,幼儿对兔子的认识就比较“立体”,记忆效果就比较好。再如,认识橘子,老师可以让幼儿看看、闻闻、摸摸、尝尝,要比单纯的让幼儿看或老师一味地讲,记忆效果要好得多。

七、教给幼儿多种记忆方法

幼儿记忆能力的强弱关键在于记忆方法的运用,教师在向幼儿传授种种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记忆策略;要培养幼儿利用甚至创造各种记忆的方法。

(一)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即把许多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将记忆材料整理成有适当次序的材料系统。这样可以扩大幼儿记忆的容量,使材料更容易、更牢固地被记下来。例如,把衬衫、汗衫、长裤、短裙等归为衣服类,把糖果、饼干、面包、冰淇淋等归为食品类,就容易记忆。

(二)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是对相似而又不同的记忆对象进行比较分析,弄清和把握它们的异同点,用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如引导幼儿比较韭菜和麦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整体记忆和部分记忆法

整体记忆是将材料整体一遍遍地进行记忆,直到完全记住为止。部分记忆是将材料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记,最后再合成整体记忆。如果材料的数量不多,一般用整体记忆比较好;当材料较长时,应用部分记忆法较好。通常最好的是两种方法并用。如背儿歌,先整体上读通,再多读难度大的部分,后全部诵读,直到记熟为止。

(四)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利用记忆对象与客观现实的某种联系,建立多种联想而进行的记忆。例如,孙敬修在给幼儿讲解“国家”和“世界”这两个抽象的概念时,就采用空间上的接近联想的方法。他从我们住的地方讲起:“左右邻居住的一长排房子叫胡同或街道,许多街道合起来叫区,许多区合起来叫县或市,许多县和市合起来叫省,许多省合起来叫国家,各个国家都合在一起叫世界。”

(五)歌诀记忆法

歌诀记忆法就是把记忆的材料编成歌诀进行记忆。例如,在教幼儿认识数字时,有人编写了这样一首《数字谣》:“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迎风飘,5像衣钩挂衣帽……”

(六)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即记忆时让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在大脑皮层上建立多方面的暂时神经联系。这样可以加深记忆的痕迹,不容易遗忘。例如,记忆水果时,尽量让幼儿借助眼、耳、鼻、手、口等多种感觉器官,通过看、听、闻、摸、尝等多方面获得感性认识,这样,幼儿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记忆?记忆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2.什么是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3.幼儿记忆有什么特点?结合见习活动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4.你认为怎样记忆效果比较好?本章的学习对你有哪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