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幼儿心理学
10726100000012

第12章 幼儿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在幼儿园,常常可以听到幼儿这样说:“我是最棒的”、“我有点不高兴了”、“我觉得我行”。这种关于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就是自我意识。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个体把认识的目光对着自己,自己就是自己认识的对象,这时的个体既是认识者,又是被认识者。自我意识是人类自身认识自己的心理过程,是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有了自我意识,婴儿才能把自己和自己以外的人、物相互区别开来。这既是一个心理过程,也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出生后逐步形成的。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等。

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关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由于有了自我意识,个体能了解自己的一切,因而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与调节,而且也形成了对自己固有的态度如自爱、自怜。自我意识是个性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自我意识把个体区分为两个自我:客体我与主体我。客体我是被认识的对象,即作为客体的自我,同时也是社会团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的总和;主体我是认识的主体,即作为主体的自我,是自我中导致个体行动的主动因素;客体我为主体我的采取行动提供方向,两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幼儿在与老师交往过程中,清楚地知道老师是不是喜欢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班里的小朋友谁最喜欢自己,这一过程中,幼儿与老师、同伴交往时,同时对自己进行观察判断的就是主体我,而作为观察对象的就是客体我,在交往过程中,这两种角色是交替甚至是同时出现,并没有明显的区分。自我意识的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即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个人对自己身躯的认识,包括占有感、支配感和爱护感。这种生理的自我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从婴儿出生以后第8个月开始到3岁左右基本成熟。每个人总是避免它受到伤害,力求使它更具吸引力,也非常小心地保护它、发展它。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基础,社会自我与心理自我都会受到生理自我的影响。幼儿向成人诉说自己的身体感受就是生理自我起作用的。

社会自我就是大家扮演的一系列社会角色。自我是由标签构成的,其中有别人指定的,也有自己贴的。如果社会环境中的人改变了给一个人贴的标签和改变了对他的反应方式,他的身份也就改变了。社会自我的一个突出表现是自我控制。自我控制包含坚持性和自制力。有的家长经常当面说自己的孩子内向,不爱说话,这个时候孩子往往表现出类似的特点,这就是他的社会自我在起作用。

心理自我是指信念、态度、人格特征、目的和需要的集合,它构成了一个人对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的看法。心理自我的发展是同个体的生理、情绪、思维的发展相联系的,主要表现在自我体验、成人感、性意识、自我反省和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等方面。幼儿虽小,也会对自己有一个评价,比如“我是一个好孩子”、“我不是一个好孩子”等,就是心理自我的体现。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认识是人对自身特点、特征的认识,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诸方面。这是人的自我意识中的认识成分。人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评价。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基础,正确的自我认识是良好的自我意识的保障。人们能够通过对自己外部行为以及行为结果的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内心活动的分析,通过对周围人对自己的态度的分析来认识自己,进而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以行为原则、社会规范、理想化的自我与自己的个性加以比较,做出相应的自我评价。如果一个人对自己能够进行积极、客观的自我评价,就能正确的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有目的地、能动地塑造自己良好的个性,并不断地根据社会的要求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幼儿能从老师和同伴的反应来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他的自我认识。

自我体验是指人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对自己产生的情绪体验。常见的有自尊与自卑等。自我体验的基础是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的情绪成分。自我体验使得人的自我意识带上了浓厚了情绪色彩,正是由于自我体验的性质不同,才使得个体有了改变自我控制的动力。但也正是由于自我体验的性质不同,也同时决定了他们自我控制的方式和效果。如果一个人自我体验是负面的,比较自卑,感觉到自己对自己不够满意,他就想更多的改变自己,以使自己比较符合自己的想法。一个人的自我体验的性质与他的自我差异有关。自我差异就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当这种差异无法减少时,个体就会产生一些沮丧的情绪,如失望;差异无法调和时,会有一些焦躁的情绪体验,如焦虑等。有的孩子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很不开心。”

自我调控指人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控制与调节,通过这种控制使自己更符合自己的预期。自我控制包括独立性、坚持性和自制力。这是自我意识中的行为成分。自我控制的依据是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评价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水平主要是看他的自我控制,而不是他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自我认识和自我体验都是通过自我控制体现出来的。在实际生活中,自我控制往往是与自我观察共同起作用的,这就是自我监控。不同个体的自我监控水平是不同的,高自我监控者,对他人在社会情境中的言语和非言语表达及自我表现非常敏感。他们会以他人的行为表现作为线索来调节自我表现。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变通性,适应性强;低自我监控的人不注意别人的行为表现,其自我表现也发展得不完善。这一类人对别人总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态度。自我监控水平高者能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做出不同的反应;而自我监控水平低者,外显行为与内部态度更一致,不太受情境的影响。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共同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了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基本面貌。如果一个人自我认识比较正确,他的自我评价就会比较适当,也就会有合适的自我体验,相应的自我调控也就会更合理一些,他的自我意识水平就比较高。如果相反,他的自我意识水平就比较低。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序列,一般可以概括为五个阶段。其顺序为:一体化自我——冲动性自我——唯我性自我——人际性自我——法规性自我——个人间自我。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是个性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制约着个性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个性的发展水平,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越高,个性也就越成熟和稳定,自我意识的成熟标志着个性的成熟。一个幼儿,如果对自己有个恰当的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优点,对自己充满信心,能够主动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就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能够比较融洽地和同伴相处,心情愉快,给别人的印象就比较好。反之,如果一个幼儿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自负和自卑,就会影响他与老师和同伴的交往,整天闷闷不乐,情绪低落,这样的人给别人的感觉就不好。他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自我意识对人的影响可以说是终生的,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有了对自己较为客观、正确的认识,幼儿才能对自我产生认同,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的地位与现状,建立初步的自尊与自爱。这样,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时,幼儿就能够依靠对自己适当评价,及时调整心态,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保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自我意识会影响个体的实际行动。把自己作为一个对象,关注自我并因此而影响实际行为,如一名幼儿新换了一个花裙子,到幼儿园后,老师和同学都夸她漂亮了,小朋友也愿意跟她玩了,第二天选衣服的时候她就更愿意穿这一件。如果穿新衣服老师和同学都说不好,那她就更有可能不再穿这件衣服。幼儿正是如此,他们总是选择那些更有利于展示自己优势的活动,而通过少参与相关活动把自己认识到的劣势隐蔽起来。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选择行为方式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会认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选择行为方式时,也往往要受到影响。比如,一个自己认为自己内向的人,一般不会在外人面前表现得过于外向,而一个自己认为自己外向的人也羞于表现出内向的行为。而一个具有较高自我效能的人,往往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他们易于给自己提出高目标、高要求,并努力工作以达到此目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幼儿也会有这样的看法,可如果这种相对刻板的认识是负面的话,将会对幼儿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这需要我们特别关注。

第二节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会经历很长的过程,幼儿期只是开始。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交往,其认知能力,特别是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及社会比较能力不断发展,儿童的自我系统也会不断发展完善。

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2岁以后,逐渐学会使用代词“我”,自我评价发生于3~4岁之间,自我体验发生于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则开始于4~5岁之间。一般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有以下4个标准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

(1)儿童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和动机。如婴儿从抓自己的脸与抓其他物体没有区别,逐渐发展到能够有目的地抓握物体,产生初级的自我意识。

(2)儿童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

(3)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产生了概括自己的愿望和关于动作表象的“自我感觉”。

(4)儿童能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这说明儿童已完成从自己的表象到抽象的飞跃,即自我意识已经形成。

在幼儿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一些一般的发展趋势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自我认知的内容从反映外部的、可观察的、具体的、有明确参照系统的自我特点到反映内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抽象的、参照系统模糊的自我特点。儿童对自己的认识首先是生理的自我,就是自己的身体及所有物,然后才是社会自我,对心理自我的认识要晚得多。

(2)自我的结构从简单的结构到分化的、多重的结构,并逐渐出现层次性,最后形成复杂的、整合的自我结构系统。从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整体的发展与融合。

(3)自我评价从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他们又在不断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化程度不断提高。从开始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到后来开始有自己的自我评价。

(4)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他们能根据社会交往情境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

二、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自我认识的发生

自我意识的发生是自我研究的重要内容,对认识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自我认识的发生一般用照镜子的方法来研究。就是让婴儿照镜子,观察他们对镜中映像的反应。国外的研究表明,一般24个月的婴儿,一见到镜中的映像立即去摸自己鼻子上的红点,而不去碰镜中映像的鼻子。国内的研究表明,婴儿的自我认识的发生表现也是这样一些特点。

1.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大约在21~24个月间。

2.婴儿自我认识发生呈下列趋势:

(1)戏物(镜子)。9~10个月的婴儿中有60%对镜子很感兴趣。他们见到镜子,又是摸,又是舔,或者将脸贴在镜子上,或拨弄镜子的边缘,看镜子中映出来的东西,但很少注意镜子中自己的映像,他们完全把镜子当作一样玩具在玩。

(2)与镜像“伙伴”游戏。12~14个月的婴儿在照镜子时,除兴奋外,还对镜子中自己的映像显得十分注意,看着它微笑,或与它亲吻,还有些到镜子背后去找这位陌生的伙伴。

(3)相倚性探究。18个月左右的婴儿,照镜子时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与镜子外的东西的相应关系。有的拿着镜子将四周的东西一一映像;有的在镜子前用手或身体做出各种动作,眼睛则盯着镜子里的映像,显得好奇而专注;也有的儿童到镜子后面看看,再到镜子前面照照自己。这个阶段朝镜后看显然与前一阶段有性质上的区别。这个年龄的婴儿已能根据相倚性来认识镜中的映像就是自己。当主试问他们镜中是谁,或你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们能说出自己的姓名,或用手指指镜中的映像。他们继续到镜后找,并不是想找一个游戏伙伴,很可能是在探究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面。

(4)自我认识出现。婴儿自21个月后,借助镜子立即摸自己鼻子找红点的人数迅速增加,在有无自我认识上出现了质的飞跃,婴儿能够认识自我形象了。

3.男女婴儿自我认识出现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二)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

2岁左右幼儿开始产生自我形象,在把自己作为认识主体从客体中分化出来之后,对我与物、我与非我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而后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自己对别人的评价,逐步发展并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产物,也是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的条件。幼儿的自我评价主要有以下特点。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幼儿自身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尤其是认识肤浅,必然无意识地服从或尊重成人的权威。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评价为自己的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例如,当儿童在回答他们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老师说我是好孩子”、“妈妈说我是好孩子”等。这种依从性自我评价还不属于真正的自我评价,乃是“前自我评价”,是教育者评价的直接表现。到了学前晚期,儿童意识中开始出现独立评价,他们开始逐渐产生对成人评价的异议,乃至出现批判态度。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不客观、不公正,幼儿会提出疑问,发出申辩,甚至表现反感。一名大班幼儿感觉老师应该提问她,结果老师提问了另外几个小朋友,她因不满老师的做法而对老师怒目而视。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在品质的评价由于幼儿的自我认识还比较肤浅,他们自我评价的对象,一般只限于自己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例如,4岁的幼儿在回答他是好孩子的原因时说:“我不打架,不抢玩具”、“我不撒谎,上课坐得好。”而6岁的幼儿回答这类问题时,则可能涉及到一些比较抽象、比较内在的品质特征。他们可能会回答:“我听话,我对小朋友好”。但即使是在大班,幼儿也主要是在从外部评价到内在品质评价的过渡之中,仍然以外部行为的评价为主。即使是对外部行为的评价,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幼儿初期主要是从个别方面或局部评价自己。例如,在他们解释自己是好孩子的原因时,有的幼儿说:“我不打人”。有的幼儿说:“我帮老师收本子”。在此基础上幼儿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表现出自我评价的多面性。例如,有的幼儿说:“我是好孩子,客人来了我主动问客人好,上课发言好,帮老师收拾积木。”由此可见,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进而能从多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3.幼儿自我评价的道德性幼儿已具有一定的道德性评价能力,4岁组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但评价带有一定的情绪性,幼儿只有到了大班才能够自觉模仿成人从社会意义上来评价道德行为的好坏,但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是很肤浅的,没有分化,比较笼统,还不能很好地理解道德概念。

4.幼儿对自己身体的评价幼儿基本上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身体的高矮,但全面的、概括的评价自己身体的好坏的能力还较差。幼儿评价自己身体的能力符合一般认识能力的发展,是由局部的、具体的向全面的、概括的水平发展的。

就整个幼儿期的情况来看,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评价水平还是相当低的,在自我评价中表现出的自我意识有明显的依附性特征。因此成人对幼儿的评价,以及成人对儿童自我评价的评价,依然会对儿童个性发展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研究表明,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客观标准、同伴参照等外部因素都对幼儿的自我评价有一定影响。其中教师的评价影响最大。

三、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

(一)自我体验发展的一般规律

幼儿自我体验发展的一般规律有以下两点。

1.从初步的内心体验发展到较强烈的内心体验3岁左右的幼儿基本上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体验。到了4岁以后,幼儿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如“我不高兴”、“我生气”,而到了五六岁,幼儿则会用一些修饰词,如“很”、“太”等来表达自己内心较强烈的体验。

2.从受暗示性的体验发展到独立的体验在幼儿的自我体验的产生中,成人的暗示起着重要作用,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例如,问幼儿,如果你做捂眼睛贴鼻子游戏时,你私自拉下毛巾,被老师发现,你会觉得怎样?3岁的孩子只有3.33%的人有自我体验。在暗示时(你做了错事,觉得难为情吗?)有26.67%的人有自我体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自我体验的受暗示性会逐渐降低。如对6岁左右的孩子的研究表明,暗示与否对幼儿羞愧感的产生已没有影响。

(二)自信心的发展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行为能力与价值的认识和充分评估的一种体验。自信心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信心是一个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它是一种强大的内部动力,能激励人坚持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务。它对于幼儿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促使幼儿产生积极主动的活动愿望,大胆探索,思考问题,乐于与周围人交往,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缺乏自信的幼儿,容易形成胆小、懦弱、依赖性强、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自信心是幼儿自我体验的重要方面,通过关注幼儿自信心的发展也可以了解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情况,这一点对幼儿教育很有价值。

一般来说,幼儿自信心主要包括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和主动性四个因素。自我评价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主要谈一下其他几个方面的发展。

1.自我表现主要是指幼儿个体在个人能力、智慧、思想方面的自我表达能力。自我表现究竟是会增强自信心还是削弱自信心,主要取决于成人对幼儿自我表现的态度。幼儿初期的自我表现多为转述他人的原话或模拟他人的表情,并不加入个人意愿,也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这时的自我表现自我的成分并不多;4岁幼儿则往往渗入了一些简单的个人思想,如“我爱上幼儿园是因为老师对我好”;5岁幼儿在自我表现时则是言语和动作的共同表达,这时的幼儿开始通过朗诵诗歌表现自己。

2.独立性主要是指幼儿所具有的一种强烈的独立行事、独立表达、独立解决问题的心理特点。幼儿独立做事的经历一方面提高了幼儿的活动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他下一次独立做事的勇气,从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幼儿初期多不能够独立思考,模仿或重复他人的能力极强,受暗示性也很强,虽然行为上表现出一定的反抗性,但行为过程往往缺乏主见;4岁幼儿则开始联系自己的生活进行简单的思考,生活上逐渐摆脱来自成人的帮助,自我服务能力提高,出现了个人思想;5岁幼儿则更多的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尽管这种思想和主张不一定符合现实。

3.主动性主要是指幼儿对外界活动的积极参与。3岁幼儿多数不能够主动参加游戏,需老师的提醒和督促;4岁幼儿则由能够主动参加游戏到积极进入角色;5岁幼儿不但进入角色,还能够主动做游戏的领导者或改变游戏方式以获得更大的满足。

一般来说,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幼儿以往活动中失败或成功的体验;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父母的教育观念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园教育。其中以往活动中的成败体验对幼儿自信心影响比较大,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成败体验并不完全取决于行动的结果,也取决于幼儿自己对结果性质的认识。

四、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抑制诱惑,延迟满足,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能力。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一般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方面。

新生儿、婴儿是完全没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这时儿童几乎完全受冲动和欲望的影响,很难长时间进行同一种活动,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更不能抑制自己去等待那些令人高兴的事情。

研究表明,自我控制能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对价值的内化和技能的获得。所谓价值的内化,是指个体赞同和认可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所赞同的价值观,并认为根据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的要求而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是有价值的。如儿童根据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认识到控制冲动行为、对所遇挫折不进行攻击性反应是正确的。成人对儿童行为的惩罚和奖励是否依据社会规范的要求、成人是否给儿童树立了对行为进行推理的榜样,以及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是否与他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等都是促进儿童对社会价值观内化的重要因素。技能的获得是指个体按照已经内化的行为标准,掌握控制自己行为的技能的过程。个体完成了社会价值观的内化并不等于掌握了相应的自我控制的技能。如抽烟的人大多能够意识到“抽烟有害健康”,但是依然抽烟,可见仅有关于抽烟的价值观的内化是不够的,还需获得戒烟的技能,使戒烟更容易成功。

(一)儿童自我控制的早期发展

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到二三岁时才出现。研究表明,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要经历5个发展阶段。

1.神经生理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生理机制保护着儿童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虽然照看者在儿童的常规发展方面对儿童有所帮助,但是未成熟的中枢神经系统仍然是这一阶段促进儿童自控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2.知觉运动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从事一些自发的动作活动,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伸出手去抓物体或人。儿童的行为反映出其气质和活动水平的个别差异。这一阶段,那些反应性强的照看者会鼓励儿童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儿童也逐渐学会通过他人的行为来区分自己的行为。这也是这个阶段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标志。

3.外部控制阶段(1岁左右)在这一阶段,儿童能够使自己的行为服从照看者的命令。儿童行为中的有意成份在增强,行为开始具有目标导向性。儿童开始能够行走,对身体机能的意识随之加强,其自我日益从周围世界中分化开来。随着记忆能力的提高,儿童开始能够识别出(或再认出)照看者的要求,并抑制自己的行为。这一阶段,照看者在儿童自控的早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也随之增大,因为他需要指导和鼓励儿童的活动。

4.自我控制阶段大约在2岁左右,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起来。在自我控制阶段,儿童的心理表征能力开始发展起来,他们能够运用符号来代表物体,当物体不在眼前时能记忆并回忆物体的形象。这使儿童能够在没有外界监控的情况下服从照看者的要求,并根据他人的要求延缓自己的行为。

5.自我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获得了关于自我同一性和连续性的认识,开始把自己的行为与照看者的要求联系起来。由于上述能力或技能的获得,这一时期的儿童有可能在相应的动机产生以后,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两者之间只存在程度上的差异,而不存在类型上的差异。与自我控制相比,自我调节在对外界变化的适应性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二)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1.从主要受他人控制发展到自己控制3岁左右的孩子,其自我控制的水平是非常低的。在遇到外界诱惑时,主要受成人的控制,而一旦成人离开,很难自己控制自己,常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如设计一个情境,给每个幼儿一个包起来的盒子,里面有礼物。告诉幼儿等10分钟后,老师回来时才能打开。当老师离开后,小班的幼儿多数会很快打开盒子,而大班的幼儿坚持的时间则较长,并有更多的幼儿按要求坚持到老师回来。

2.从缺乏自我控制发展到使用控制策略控制策略是影响幼儿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年龄小的幼儿来说,他们还不会使用有效的控制策略。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学会使用简单的控制策略进行自我控制。如关于延迟满足的研究表明,有少数4~5岁的幼儿能运用许多分心的策略而不去碰终止等待的信号。例如,小声地唱歌,把手藏在手臂里,用脚敲打地板或睡觉等,而五六岁的幼儿已懂得如何将诱惑物盖起来。

3.自我控制的发展受父母控制特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要求少或要求低的幼儿有高攻击性的特征;严厉控制下的幼儿有情绪压抑、盲目顺从等过渡自我控制倾向。在父母控制下形成的幼儿自我控制的特征,在幼儿后期自我控制的发展中有一定的稳定性。

4.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水平具有性别差异,女孩高于男孩这一方面的研究与日常观察是一致的。在幼儿园各个年龄段往往是女孩子能更好地执行老师的指令,实现老师的教育意图,在这一过程中,往往有一部分男孩子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一点。

幼儿自我控制自己行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言语自我调节,不断地进行自我提醒;制定计划,增加行为的目的性;采用有效的注意策略,减少自我控制的压力;延迟对需要的满足及抵制欲望等。

第三节 幼儿自我意识的培养

幼儿的自我意识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培养,使他们能够有比较合理的自我认识,有充分的自信,在活动中积极主动。一般来说,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对幼儿进行正确恰当的评价

幼儿期自我意识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依赖、轻信他人尤其是成人的评价,往往是以别人的评价为依据来评价自己。年龄越小的幼儿受成人评价的影响越大。即使到了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独立性也还是比较差的,成人的评价是他们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

成人对幼儿的行为表示的态度,作出的评价会对幼儿的自我意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人的评价就是幼儿选择行为的标准。对一个成功的幼儿予以积极评价,会使他充满自信,做任何事都相信自己的力量。相反,如果一个幼儿常常取得成功,而成人不给以积极的赞许和肯定,他也不懂得把成功的原因归于自己的力量,从而无法产生对自己的信心。

在幼儿进入幼儿园以后,教师的评价尤其被幼儿看重,一位幼儿园教师介绍了下面的一件事:

圆圆很爱画画,可有一回,她妈妈告诉我,圆圆现在不喜欢画画了,原因很简单:有一次,圆圆在家画了两幅画,并自信地对妈妈说:“妈妈,白老师看到我的画,一定会说,哇,圆圆,你真厉害,画得真棒!”然而,第二天,当老师接过圆圆手里的画,却对她说:“圆圆,老师告诉过你,上颜色时,不能超过这条黑线,记住了吗?”圆圆听了老师的话,高兴的笑容立刻消失了,只是怯生生地点点头,默默地走开。老师又看了看另一幅画,说:“这张就画得不错。”可是,此时圆圆已经走进了活动室,并没有听见老师这迟到的表扬。从此以后,圆圆画画的兴趣大大地打了折扣。

如果这位老师换一种方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给幼儿一些赞扬,一点鼓励,那么,幼儿画画的兴趣会更浓,画画的水平也一定会不断提高的。教师的评价在幼儿的心目中尤为重要,这样就要求教师要爱护、尊重每个幼儿,立足于幼儿今后长期的发展,肯定幼儿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在对幼儿评价时要十分注意自己的言行,尽可能多地用积极的态度评价幼儿。以最大限度地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使其产生自豪感、荣誉感,使幼儿开始重视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与形象。

父母的评价对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有重要影响。做父母的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幼儿的长处和不足,积极引导幼儿克服自己的不足,发展自己的长处。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较好的发展。当然,父母的积极评价,必须伴随着幼儿自身的努力,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父母经常粗暴的打骂幼儿,甚至当众讽刺,贬低或故意揭短,夸大缺点,这样做不仅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而且会导致幼儿按照成人所描述的形象去选择自己的行动。对5~11岁受虐待幼儿与正常幼儿的比较研究发现,受虐待幼儿的自尊水平较低,而且在同伴关系方面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退缩,这使他自信心较低,失败感较强。被父母虐待的幼儿的自我概念的发展趋势与正常幼儿也不同。他们对自己有消极的自我想象,很少谈及自己的事情或自己的内部情感。这些幼儿对镜像的反应中消极情感反应较多。另外,在积极性、自信心、自我接受性等方面受虐待幼儿的发展也受很大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有的父母老怕幼儿骄傲,对幼儿的评价难免苛刻,这样不利于幼儿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谈到幼儿时,有的父母为了谦虚,强调幼儿的缺点难免多一些,这其实对幼儿成长也是不利的,这些生活中的细节都需要加以注意,须知,幼儿的自我意识正是在这些生活细节中点滴形成的。

二、明确行为要求

获得成功体验是幼儿形成自信心的基础。二三岁儿童就开始强烈地要求自己做事。例如,自己拿勺吃饭,自己洗手绢,自己摆积木,干事不用妈妈插手等,虽然他们做得不好,却津津乐道。成人应当支持儿童这种独立意愿,保护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在独立的行动中认识自己的力量,这是培养幼儿自信心的重要条件。幼儿自己学着穿衣服,自己系纽扣、系鞋带、铺床、叠被、搬椅子、收拾玩具,帮助老师、妈妈做事,但很多事情做不好,这时候成人应该做的不是不让幼儿做,而是告诉幼儿做事的正确标准,在这个基础上,给他们主动探索的自由。明确的要求可以使幼儿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用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可以知道自己的成功,也可以知道自己的差距,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合适的判断,进而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有的家人因为孩子小,做不好,就很少或干脆不让他们做事,这样他们就很难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样自然不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在向幼儿明确行为的具体要求时,要用幼儿可以接受的、可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去教育;过于抽象的要求对幼儿来说,很难理解,在行动中执行更是不可能,这样的要求是没有意义的。研究表明,4岁儿童开始能够初步运用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来评价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好坏。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要多举范例,向幼儿讲明行为规则,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但必须清楚,在幼儿阶段,一味向幼儿灌输纯道德概念,是无济于事的。在向幼儿明确具体要求时,教师的示范、文学艺术作品、同伴榜样和情景模拟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此外,在提出要求之初,还要关注幼儿的执行情况,在执行过程中及时指导,使幼儿能真正掌握行为要求。

三、增加交往机会

儿童一出生,就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通过交往来实现的,儿童也会以独特的方式通过交往活动接受这些影响。刚出生的婴儿就通过与父母的亲子交往,开始了对成人的依恋以及对成人的社会认知。进入幼儿园以后,他们更广泛地接触成人世界,同时也开始了同伴交往,从而学习和掌握社会认可的、符合道德行为规范的行为方式;学习扮演社会角色,了解角色的职责、权力、义务,并从而调节自己;通过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选择被社会认可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可以这样说,幼儿从个人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与通过交往积累的关于自己的评价和认识的协调结合是形成确切的自我概念的前提。而与成人交往的经验是幼儿自我评价的主要根源,通过与成人交往,幼儿可以意识到并且说出自己的经验,可以向成人学到社会知识和行为方式,将成人传递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逐渐内化,进而以此评价自我。幼儿与同伴交往,特别是通过游戏等活动,可以学习扮演多种社会角色,将从成人那里得到的经验加以验证。在同同伴相互评价中,幼儿学会使用自己的眼光看待同伴,进而看待自己。所以,幼儿只有同别人交往,才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伙伴,并通过伙伴认识自己。

增加幼儿交往活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改善交往环境。随着现代居住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居住场所逐渐具有高层封闭的特点,邻里之间咫尺天涯,互不往来,这大大减少人们之间交往活动,幼儿之间的交往机会更是缺乏,这对幼儿的影响极大。所以,家长要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到幼儿中去,让幼儿与更多的人接触,与更多的同年龄的幼儿接触。一部分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变相剥夺了幼儿很多的交往机会,从幼儿今后的发展看,这是得不偿失的。其次,增加幼儿与成人交往的频率。家长要主动和幼儿在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起玩,把这种活动作为教育孩子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要让孩子与更多的成人交往,以增加幼儿与成人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质量。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幼儿可以得到更多的示范,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会有更多的角度,这样自我意识也会更准确一些。下面是一位幼儿园教师的经历:

我班幼儿史家安在平时活动中表现突出,有一次,我请他到楼下找一位老师拿本书,但这位老师有可能不在,要在幼儿园里找一找。可是史家安不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在这个情况下,我先肯定了他在各种活动中的突出表现,使其心中树立起“我是一个能干的孩子”的形象。然后我再表示出对他能完成任务充满信心,这样在我的鼓励下,他很快就高兴去完成了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有了对自己正确的自我评价,培养了自我激励的精神,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任务。幼儿就是在教师安排的与其他老师的交往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自我意识。最后,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像游戏、参观、制作、春游等,增加幼儿之间交际活动,积累交往经验,使之理解社会行为标准,培养幼儿的交往技巧。

四、在专门活动中进行教育

除了在日常的保教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外,还可以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门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例如,为了帮助幼儿全面的认识自己,在谈话活动“我长大一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幼儿基本上能够正确地评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也开始关注自己的变化。如有的幼儿说,自己最大的弱点是吃饭慢,但是绘画好;有的幼儿承认自己有时在活动中随便插嘴,但是上课肯动脑筋,积极发言。通过谈话活动,幼儿初步认识到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随着自己的长大,自己会越来越能干,长处会越来越多,短处会越来越少,甚至将短处转变成长处。此外,老师还设计了《我的姓名》、《我的名片》、《我的家庭》等课程,这些课程从各个角度帮助幼儿增强了对自己的认识,使他们对自己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入,更广泛,直接影响了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毛毛手臂上有一块胎记,这引起了幼儿的议论:“毛毛手臂上有块脏东西,很难看的,不信你去看”,“怎么会长这脏兮兮的皮肤呢?一定是毛毛洗澡不擦肥皂。”……毛毛非常不愉快地跑来告诉老师:“小朋友都来看,烦死了,妈妈告诉我,这是我生下来时就有的记号,根本不是脏皮肤,这是洗不掉的。”为了维护毛毛的自尊心,又让幼儿认识自己独特的胎记,教师鼓励毛毛把妈妈告诉他的话讲给全班小朋友听,并让幼儿回家问问妈妈:“你把我生下来的时候有没有留下记号,记号在哪里?”第二天,不少幼儿跑来告诉老师从妈妈那里了解到的“秘密”:“我的脚底有块暗红色的皮肤……”“我耳朵背后的一颗黑痣是我的记号……”从一个很容易损伤幼儿自尊的事件,转化为一个幼儿探索自己的活动。

这个活动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既有益于幼儿认识自己,又有益于幼儿认识别人。这充分说明了专门教育活动的必要性,也同时说明了教师对幼儿情况的及时关注是专门教育活动得以成功的关键。

思考与练习

1.自我意识有哪些心理成分,试着谈谈自己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2.与幼儿谈话,看他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

3.观察幼儿上课过程中的表现,判断一下他们的自我体验性质。

4.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园见习时关注幼儿自我控制的表现。

5.了解几名幼儿自我意识现状,结合本章内容,分析如何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