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 道养性:心中有佛人自安
10718900000026

第26章 宽容即是福,度大心自安(4)

现实生活中,邻里纠纷、债务纠纷甚至朋友间争执经常发生,而作为当事者不仅要保持冷静,更重要的是要有法制意识。一旦与他人发生纠纷,就要通过正常渠道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易躁易怒的人却因此往往失去理智,采用辱骂泄私愤甚至用暴力等手段,将原本常见的普通纠纷扩大上升为恶性案件。这样做不仅无助于事情解决,反而使事态恶化,给他人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伤害,而自己最终也会受到法律的惩处,悔恨终生。

拈花一笑

从来不反驳别人

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一位禅师。到了禅师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禅师致歉。禅师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呢?

心中有佛光,才能保持心境的澄明

有一个老和尚在垂暮之年,他想把自己的衣钵传给一个弟子。在他的众多弟子中有三人悟禅极深,老和尚一时难以选择谁为传人。

一个暮色苍茫的傍晚,老和尚自感寿命将止,到他决定继承人的时候了。他叫来三个弟子吩咐他们出去各买一样东西,看谁买的东西既便宜又能塞满禅房。

老和尚给了弟子们各人一枚铜钱后,有两个弟子出去了,可是另外一个弟子却端坐在老和尚身边打禅,没有行动。

不久,有一个弟子回来了。他告诉老和尚,他已买了几车干草,足可以填满禅房了。老和尚听后,摇头蹙眉,非常失望。

接着,另一个弟子也回来了。只见他从袖子中取出一支蜡烛,然后把蜡烛点燃。老和尚见状,口念:“阿弥陀佛”,脸上露出了非常满意的神色。

这时,老和尚把目光盯向了他身旁的弟子。只见那弟子起身,将铜钱还给了老和尚,双手合十说:“师傅,我买的东西就要来了!”说完,他吹熄蜡烛,禅房一片黑暗,那弟子将手指向门外说:“师傅请看,弟子买的东西已经来了——”师徒都向门外看去,只见东半边天上,一轮满月刹那间从地平线上跃出,冉冉升起。金色的月光照进禅房,禅房里洒满光辉,一片通明。

老和尚惊讶得半晌无语,禅房里一时寂静异常。许久,老和尚才问打禅的弟子:“你何以想到此法?”

弟子双掌合十说:“干草固然能装满禅房,但却使禅房不洁而黑暗,虽价廉而实平庸所为;蜡烛小如手指,不值一文,然烛光能充盈禅房,买烛者非上智而不能为也!”

弟子沉吟片刻,神情肃穆,继续道:“月光既出,玉宇澄清,月光可谓九天中最无价之物!月明则天明,天明则地明,天明地明则心明;然佛明四字,佛明我心,可见月光乃我佛也;今我不取一文得我佛,只因我心中有佛光!”

老和尚闻言,脱下袈裟披在打禅的弟子身上:“你心中的佛光,乃上智中之至聪至慧者也!”

佛在心中

心中的佛光,诚如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幸福,乃至一切的真、善、美……只有心中装有快乐、幸福,生活就会像月光一样毫无保留地普照,让我们远离烦恼、忧愁、沮丧、消极……佛光会将最沮丧的心情放开,包容所有的消沉与琐碎的日子。月光清照下的心情是豁然开朗的,其实怀一份包容的心生活,你会发现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地过……佛与我们同在。

【人间世态】

狭隘的人生没有快乐可言

翠莉从上学时起,就对除学习之外的一切事物不感兴趣。班里班外组织的活动,她能躲就躲。什么体育比赛、演唱比赛、演讲比赛、科技活动,她一律不参加,“一心只读教科书”,“培养那么多业余爱好干什么,把学习搞好了才是真的。”然而,待上了大学以后,翠莉这种“单打一”的做法,越来越使其陷入人生的重重困境之中。她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成绩从原来班上的前茅一下子滑到了中下游;她的人际关系相当糟糕,竟连一个稍微亲近一点的朋友也没有,更别说什么知心朋友了;她的心理素质很差,整天处于自卑、孤独、焦虑的不良情绪状态之中。由于翠莉只抓学习而没有其它活动,因此她的价值、兴趣、信心都只体现在学习这一点上,所以她特别看重自己的学习,同时她也就不能允许别人在学习上超过自己,不允许别人在学习的荣誉上与自己“平分秋色”。在这种狭隘的心理支配下,她对其他学习成绩赶上她的同学嫉妒、生气、着急、恐慌,而人一旦缺乏了沉着自若的心态,学习又怎能搞得好?由于翠莉只抓学习而没有其它爱好,因此翠莉参与不进去同学们的活动;同学们热火朝天地谈论的东西,由于她的孤陋寡闻,也根本插不上嘴,再加上她在学习上的保守主义和狭隘心理,致使同学们都对她敬而远之,使她成了一个“孤家寡人”——有事无人帮助,有话无人诉说,你说她心情能好得了?

安心释语

人活于世要有许多种支撑点。我们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分析:有一堆鸡蛋,甲把它们全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全力地看护好它们;乙却把它们分放在几个篮子里,这个篮子里的鸡蛋破了丢了,还能剩下其它几个篮子里的鸡蛋。甲与乙的做法各有利弊,若不根据具体情况,当没有孰优孰劣之分。然而,如果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乙的做法则更应值得肯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再以翠莉为例,倘若她不光学习好,而且还有多种特长和业余爱好,且朋友众多,那么即使发生了别人的学习成绩超过她或她自己学习成绩暂时下滑的情况,那么她也很容易看得开,想得开。因为支撑她自信自尊的,不仅仅只有学习这一点,她还有其它许多令其自豪的方面,又因为她可以通过其它她所擅长的活动,恢复自信,调整好心态;也因为她有好多朋友,她可以通过诉说宣泄掉她的不快;因为她能获得友谊的温暖,而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隘地理解为“攀比”,因而心理就有了一种豁达的宽容度。所以人要多方发展,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此就好像有了更多的大树,那么抵卸风寒的能力自然增强,风暴袭击的力量也会减弱。就是说,人的抗挫折的心理承受力加强了。

还有一点是不容忽略的,就是要保持思路开阔,这样就会以最小的代价保持心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很容易实施类似翠莉这种“单打一”的人生战略:只想着搞好学习,只想着挣钱,只想着高学历,只想着出人头地……人生追求的单一,生活方式的单一,势必造成心理的薄弱。为此美国心理学家吉伯特·布林发出了警告:“记住,在相同的领域中,我们不需要一再追加赌金。挑战的层次迟早会超过我们的技术,而我们开始会输。应该让自己参与不同的活动,或许是一种运动,或许是一种嗜好,用以保持生活的兴趣,提供更多再冲剌的空间,重要的是,生命中并不只在做深呼吸,而应该以正常呼吸为主。”

佛心点化

迎接佛陀

有一回释迦牟尼佛至忉利天为慈母摩耶夫人说法,回到僧团时,弟子们个个想念佛陀,争先恐后地去迎接,其中有一位在女众中——神通第一的莲华色,第一个到达佛陀面前,恭敬的说:“佛陀啊!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了!”

佛陀说:“莲华色啊!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不是你啊!”

“不是我?那是谁第一个迎接你的呢?”

“是须菩提啊!”

“须菩提?他不是连动都未曾动过一下地仍在打坐中吗?”莲华色讶异地问。

“莲华色啊!能见到真理的人,才能真正的见到佛陀。你只见了佛陀的色身,而须菩提此刻则见到佛陀的法身。莲华色啊!须菩提见到佛陀的法身,所以他是第一个迎接到佛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