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0718000000006

第6章 第五名 孙中山

网络搜索结果:2264700条

最大招牌:“三民主义”

招牌搜索结果:176000条

名言嘉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荣誉称号:民主革命先行者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孙中山,名文,字德明,号逸仙

出生:1866年11月12日

逝世:1925年3月12日

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地: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

逝世地:北京

主要身份:革命家、政治家

主要功过:创建同盟会,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主要著作:《中山全书》

[人物生平]

孙中山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878年,他和母亲赴美国檀香山投奔在那里经营农场的哥哥孙眉,在当地的教会学校接受了西方的教育。1883年,孙中山回到翠亨村。在17岁的时候,他和伙伴陆皓东把翠亨村北极殿里的泥菩萨砸烂,被村里的乡绅赶出了村庄。此后,孙中山在哥哥的资助下,进入香港的医学院读书。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并相继在澳门和广州行医。1894年,孙中山来到天津,向李鸿章呈8000字的《上李鸿章书》,但未被理睬。同年,在香港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895年,在广州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廷驻英使馆绑架,在他的老师康德黎的营救下被释放。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再次失败。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在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中,孙中山第一次提出了民族、民主、民生的三民主义。1912年武昌起义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由袁世凯接任。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1917年,组建广州政府,被推举为海陆军大元帅,次年辞职,寓居上海。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孙中山受冯玉祥之邀北上,在北京被诊断为肝癌,于1925年3月逝世,终年59岁。

[影响力评述]

孙中山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人物。在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上,从来都有一个王或皇帝,这一传统的终结者,就是孙中山。应当说,是满清王朝把孙中山逼成了一个革命者。孙中山向李鸿章上书的时候,甲午战争还没有爆发。孙中山向李鸿章建议了什么,后人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孙中山已经认识到社会改革的必要,否则他不会千里迢迢从广东来到天津,向这个权倾一时的人提出自己的建议。孙中山的革命生涯开始得非常早,1894年兴中会在香港的成立标志着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正式开始。1895年,甲午战争刚刚战败,孙中山就领导发动了他革命历程中的第一次起义——广州起义。从1894年决意投身革命,到1911年革命成功,他经历了17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其中数次逃亡,一次蒙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他的革命意志从没有消沉过。即使在革命成功后,他仍然为了共和的理想而不懈奋斗。他发动“二次革命”,企图推翻袁世凯假共和、真独裁的反动统治。他在广州组建军政府,企图以此为根据地光复全国。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数次看到亲爱的战友以身殉国,比如陆皓东,比如朱执信;也被自己所倚重的人无情地背叛,如陈炯明。可以说,一个革命家一生中有可能遇到的苦难,他都遭遇到了。

应当说,武昌起义并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结果。但是,它却是孙中山十几年革命宣传的成果。这宣传的过程其实就是革命、起义的过程。孙中山亲自领导的起义总共有10次之多,比较著名的有惠州起义、镇南关起义、防城起义等。在辛亥革命发生的1911年,他还领导了最后一次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烈士们被埋葬在了广州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每一次起义失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同志牺牲、海外流亡,但孙中山革命的意志从不动摇。正是这一次次的流血牺牲,唤醒了中国的大众,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民主共和的种子,这种子最终在1911年10月10日开出了鲜花。孙中山除了要和满清王朝斗,还要和一帮君主立宪分子作斗争。这些人和孙中山激烈地争夺着民心和革命资源。但孙中山的理念最终获得了胜利,中国开始了共和的历史。

孙中山的伟大最集中地体现在他的人格上。他没有一丝的私利计较和野心,也没有对权力的一丝贪恋。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可以放弃一切。为了推翻满清王朝,他宁可放弃大总统的职位。但一旦有人强奸民意、愚弄共和理想,他又会挺身而出,与之进行殊死的战斗。孙中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时甚至过于理想化。他绝不拿原则做交易,为了自己革命理想的纯洁可以不惜一切。孙中山的高风亮节,在世界政治人物中,只有华盛顿可以与之比肩。但孙中山又是一个思想开放的人,在多次革命失败后,他看到了苏俄共产主义的价值,及时调整革命方针,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主张,将革命事业推向新的方向。孙中山的伟大人格为他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人们尊称他为“国父”。在孙中山最后一次来到北京时,人民发自内心地欢迎他的到来。在他逝世时,举国痛哭,山河落泪,世上有几人能获此殊荣?孙中山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事业是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世界各国人民对他也非常景仰。

孙中山之所以伟大,还在于他不仅是一个实践家,也是一个理论家。孙中山认识到,将西方的革命和建国理论完全照搬到中国是不现实的,中国需要自己的革命和政治理念。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就是三民主义,即民族、民主、民生。在世界上的革命理论中,是孙中山第一次将民生主义作为一种根本的理念。孙中山认识到土地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政治主张。可惜这一主张没有被他的继任者所继承,倒是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继承了他的衣钵,最终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个中国人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理想。孙中山把民族主义放在了三民主义的首位,因为他认识到没有民族的独立,任何政治理想都不可能实现。孙中山在设计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没有脱离中国的文化传统,反而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他设计的五权宪法中,监察权和考试权就是中国传统的继续,它们分别来自中国的监察御史制度和科举制度。孙中山的政治思想对于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孙中山对建设民主国家的具体步骤有详细的论述。在《建国大纲》中,他把建设民主国家政府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孙中山认识到,建设民主国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限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条件和人民的政治素质,民主政府的建设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在孙中山的设想中,民主国家的建设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只有下一级的地方政府达到自治之后,上一级政府才算进入宪政时期。他设想中国采取中央、省和县三级行政体制。在《建国大纲》中,孙中山更加重视民生问题,把它摆在民权和民族问题之前,因为只有解决了民生问题,才能解决其他的问题。他将民生问题中“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等五个方面特别提出来,充分体现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强烈关注。这部大纲对民国年间的政治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当然也包括蒋介石以此为借口拒绝人民的民主要求,从而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政治走向。

孙中山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建国方略》。在这部著作中,孙中山更加关注具体的国家建设问题。《建国方略》共分三个部分,一是心理建设(孙文学说),二是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三是社会建设(民权初步)。其中最为人们关注的是他的第二部分,即实业计划。孙中山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应当以交通、矿业和工业为基础。其中,孙中山又特别重视交通设施的进步。他说:“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他仔细规划了中国铁路和港口的发展,计划修建107条、将近5万公里的铁路,以及包括“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在内的31个港口。直到今天,我们修建的铁路和港口大多都在孙中山的规划之内。每一份铁路和港口建设的论证书中,一般都少不了对孙中山当初计划的复述或解读。孙中山的远见卓识,由此可见一斑。

孙中山的思想不只局限于社会政治领域,他还是一个哲学家。他独创了“知难行易”的行为哲学,为我们留下了又一份宝贵的思想遗产。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上流行着一种思潮,“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孙中山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知之惟艰,行之非艰”。其实,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渊源的。孙中山熟稔王夫之“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他针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哲学见解,以指导革命的实践活动。应当承认,在知、行两个方面,哪一方面都不容易。但在当时,摆在中国革命者面前的主要困难是人们的思想认识落后的问题。可以说,没有人们(包括很多革命同志)思想观念的改变,国家的变革就是一句空话。正确的思想是开展正确的行动的必要前提。因此,孙中山才提出了这样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其实,这一思想对我们今天的行为也很有指导意义。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之所以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困难想明白,没有找到问题的症结。一旦我们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具体的解决方法是不难找到的。孙中山的哲学是深刻的,仍然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

孙中山在目前的海峡两岸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国共两党虽然对峙了几十年,但对孙中山的态度却是基本一致的。孙中山可以说是联系国共两党的一座精神之桥,也是维系两岸人民“中国人认同”的重要精神纽带。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来访大陆时,他要去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南京的中山陵。国共之间的第一次合作,也是孙中山亲手促成的。孙中山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的象征。有这个象征的存在,统一的前景无限光明。仅仅因为这个缘故,我们就要说,中山先生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