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0718000000035

第35章 第三十四名 梁启超

网络搜索结果:435700条

最大招牌:《少年中国说》

招牌搜索结果:14700条

名言嘉句: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荣誉称号:无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

出生:1873年2月23日

逝世:1929年1月19日

祖籍:广东新会

出生地:广东新会

逝世地:北京

主要身份: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参与戊戌变法,宣传君主立宪,从事中国学术思想研究

主要著作:《饮冰室合集》

[人物生平]

梁启超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的一个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梁启超早慧,12岁就考中了秀才,16岁就中了举人。1890年,梁启超赴北京参加科举落榜,同年拜康有为为师。在康有为的“万木草堂”学习期间,梁启超协助康有为编写了《新学伪经考》。1894年,随康有为赴京赶考,双双落第。在京期间,与谭嗣同相识并结为同志。1895年,再次赴京赶考的梁启超协助康有为联系各省举子联名上书请求变法,此即著名的“公车上书”。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于其上发表《变法通议》。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后乘日本军舰逃往日本,同年在日本创办《清议报》。1902年,他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与同盟会的《民报》就立宪和共和问题展开论战。1903年,梁启超游历了美国,著《新大陆游记》。1905年,著《开明专制论》,坚持君主立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国,结束14年的流亡生涯。1913年,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5年,在袁世凯称帝后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与其决裂,并至云南参加护国之役。1917年任段棋瑞内阁的财政总长。同年,在张勋复辟后和康有为彻底决裂。1年,游历欧洲后著《欧游心影录》。1919年,出版《饮冰室丛著》。1925年,入清华国学研究院任导师。1929年,梁启超在北京病逝,享年56岁。

[影响力评述]

梁启超在这个名单上大大超前于他的老师康有为,这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有些意外。从政治上说,梁启超的历史地位不如康有为。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发起者和领袖,而梁启超则主要是一个跟随者。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的政治立场十分坚定,一直是一个保皇党,而梁启超的政治立场则在保皇和革命之间摇摆不定。梁启超获得比康有为较大的影响力主要是因为,梁启超跨越了更多的社会领域。康有为主要是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而梁启超则既是政治家、思想家,又是文学家、史学家和中国近代学术的奠基人。梁启超是一个天才,他在自己所从事的各个领域里都是顶级人物,从政他可以呼风唤雨,从文他可以妙笔生花,从学他又可以引经据典、著书立说。梁启超生活在一个“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他代表了中国古典人格的终结和中国现代人格的开端。

梁启超的家乡就是当年陆秀夫负南宋幼帝蹈海的地方,梁启超的祖父经常带他到这个遗址,讲述当年抗元英雄的故事,这在幼年的梁启超心中种下了爱国主义的种子。梁启超早慧,“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父母对梁启超期望甚高,管教甚严。梁启超一旦稍有懈怠不谨的地方,辄训之曰:“汝自视乃如常儿乎?”这种精英式的教育使梁启超早有大志。梁启超12岁时就中了秀才,16岁就中了举人。主持广东乡试的刑部侍郎李端棻见梁启超才华过人,就将自己的妹妹李蕙仙许配与他。1890年,是梁启超一生中最关键的一年——他见到了康有为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嘱文记述了自己见到老师的一幕:

时余以少年科第,且于时流所推重之训诂词章学,颇有所知,辄沾沽自喜。先生乃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取其所挟持之数百年无用旧学,更端驳诘,悉举而摧陷廓清之。自辰入见,及戌始退,冷水浇背,当头一棒,一旦尽失其故垒,惘惘然不知所从事,且惊且喜,且怨且艾,且疑且惧,与通甫(梁启超同学陈千秋,字通甫——引者注)联床,竟夕不能寐。明日再谒,请为学方针,先生乃教以陆王心学,而并及史学西学之梗概,自是决然舍去旧学。自退出学海堂,而间日请业南海之门,生平知有学,自兹始。

投师康门之后,梁启超的命运就和康有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们群情激奋,梁启超辅助康有为联络发动各地举人,反对和议。康有为奋笔疾书,写就上皇帝的万言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大主张,是为“公车上书”。此后不久,梁启超和康有为等人又共同发起成立了强学会,梁启超任书记员。梁启超是强学会章程的起草者,也是会报《中外纪闻》的主编。《中外纪闻》被查封后,梁启超任《时务报》的主笔。由于宣传变法图新,加之梁启超文笔犀利,《时务报》一时畅销大江南北,销量达12000份,“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大量的宣传变法的文章,如《变法通议》等,对戊戌变法做了很好的舆论铺垫。随着《时务报》的畅销,梁启超闻名遐迩,从此“康梁”开始并称。

1898年,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开始,梁启超以布衣身份被光绪皇帝召见,被赏六品官秩,办理译书局事务。三个月后,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康梁被清廷通缉,流亡日本。到达日本后,梁启超接受了大量的来自西方的思想和学术,他感到“近世泰西各国之文明,日进月迈,观以往数千年,殆如别辟一新天地”。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创办《新民丛报》,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阵地。此后,梁启超虽然主要还是站在保皇派的阵营里,但他已经和自己的老师康有为产生了思想分歧。梁启超在给徐勤的信中说:“中国舍革命外无别法。”但他慑于康有为的师尊,没有公开主张革命。《新民报》对中国现代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教育和启蒙了一代热血青年。毛泽东在和斯诺的谈话中,就回忆说自己非常爱读《新民丛报》。梁启超本人对自己的启蒙之功亦很自负,自封为“新思想界之陈涉”。对于《新民丛报》的影响,近代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有所评价,虽有谀词之嫌,但大体上是准确的:

……以公今日之学说之政论,布之于世,有所向无前之能,有惟我独尊之概,其所以震惊一世,鼓动群伦者,力可谓雄,效可谓速矣……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茫茫禹域,惟公是赖。

除了在报纸上撰文以为,梁启超在流亡期间还著书甚多。他通过这些书籍批判封建专制制度,传播近代思想文化,倡导“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批判中国人的国民性。梁启超认为专制制度的总根源是“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实行愚民政策和驭民之术,国家如欲兴旺,则必须兴民权、开民智。梁启超还大量介绍西方思想家如霍布斯、斯宾诺莎、卢梭、达尔文、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和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和卢梭的“天赋人权”的思想。梁氏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存在弱点,其主要弱点是人民只知有“私德”而不知有“公德”,只对某一个人效忠和负责,而不能对社会负责。只有“私德”的人是不能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公民的。梁启超开了中国现代国民性批判的先河,后来的鲁迅等人是这一事业的继承者。但遗憾的是,时至今日这一问题仍未得深究。

在政治家的身份之外,梁启超的最大成就是在史学领域。梁启超是所谓“新史学”的代表人物。这一思潮的名字,就是从梁启超的著作《新史学》而来的。《新史学》的发表,即是“新史学”的宣言书。梁启超批判旧的史学传统,认为历史不仅仅是要记录事实,更要揭示历史发展规律。梁启超将西方的社会进化论运用到他的史学理论中,将新史学的指导思想定为“提倡民旅主义,使我四万万同胞强立于此优胜劣败之世界”。与《新史学》同年,梁启超撰成《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这是梁氏史学著作中的扛鼎之作,被史学界赞为“气魄非凡”。该文以中国思想的流变为脉络,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七个时代。这一论文是梁氏“新史学”主张的实践典范。梁启超史学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为人物作传,他为王安石作传,为袁崇焕作传,为郑和作传,为李鸿章作传;他也为外国人物作传,如克伦威尔、意大利建国三杰等。从他对传主的选择就可以看出,他关注的主题是爱国、自强和革新。梁启超还是外国史研究的先驱,他在1914年撰写了《欧洲战役史论》,开辟了全新的学术领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共和肇始,梁启超也回到了阔别14年的祖国,历史再一次把梁启超抛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上。袁世凯并不满足于大总统的位置,为复辟称帝加紧谋划。一帮无耻文人组织了“筹安会”,积极劝进。梁启超在天津和他的学生蔡愕秘密协商反袁大计,并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警告袁世凯,复辟帝制就是自取灭亡。蔡愕秘密到达云南,组织讨袁护国军。梁启超备尝艰辛后到达广西,他成功地策动了陆荣廷通电独立,有力地壮大了反袁的声势。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声讨下被迫取消帝制,梁启超联合南方各地的反袁力量,要求袁世凯无条件辞职。袁世凯最终忧惧而亡,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的功绩可垂青史。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梁启超再次通电反对,维护共和。

1920年起,梁启超埋头潜心著述和讲学。他是一个高产的作家,撰写了大量文史论著,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先秦政治思想史》等。1926年,梁启超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为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其他三位是陈寅恪、王国维和赵元任)。梁启超逝世后,章太炎挽之曰:“进退上下,式跃在渊,以师长责言,匡复深心姑屈己;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逮枭雄僭制,共和再造赖斯人。”此可谓梁氏一生之写照。梁启超可以说是著作等身,仅编入《饮冰室合集》的文字即达1400万言。人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在艰难险恶的政治活动之外,还能有如此大的学术成就。梁启超的诗词成就也很了得,我们就以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为此文作结吧:

拍碎双玉斗,慷慨一何多。满腔都是血泪,无处着悲歌。三百年来王气,满目山河依旧,人事竟如何?百户尚牛酒,四塞已干戈。

千金剑,万言策,两蹉跎。醉中呵壁自语,醒后一滂沱。不恨年华去也,只恐少年心事,强半为消磨。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