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0718000000031

第31章 第三十名 司马迁

网络搜索结果:497300条

最大招牌:《史记》

招牌搜索结果:385000条

名言嘉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荣誉称号:太史公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司马迁,字子长

出生:约公元前145年

逝世:不详

祖籍: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

出生地:夏阳(今陕西韩城县南)

逝世地:不祥

主要身份: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主要功过:创作《史记》,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先河,成为后世史家创作的典范

主要著作:《史记》、《报任安书》

[人物生平]

约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夏阳,他的父亲就是汉武帝的太史令司马谈。在司马迁6岁的时候,他随父亲来到了京师附近的茂陵。司马迁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学训练,10岁就能够诵读《尚书》、《左传》、《国语》等古籍。他还曾向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董仲舒学习《春秋》公羊学。约在20岁的时候,司马迁开始他考察史迹的游历。这次游历,他几乎走了大半个中国。司马迁漫游回到长安,被任命为郎中。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师西南,又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考察。公元前110年,司马迁出使归来,看到的却是病榻之上的父亲。父亲司马谈临死前嘱咐司马迁“无忘吾所欲论著”,然后溘然长逝。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任父亲的职务太史令。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开脱触怒武帝,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判司马迁死罪。据汉律,死罪可用钱赎或受腐刑,但司马迁家贫无力赎罪,只有接受腐刑。公元前91年,司马迁完成了《史记》,但当时并没有刊行。大约在公元前90年前后,司马迁逝世,享年约55岁。

[影响力评述]

司马迁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但他本人也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以一个纯粹的史学家身份而进入这个名单的,仅司马迁一人。司马迁的巨大影响力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司马迁是一个史学家,他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传统;其次,司马迁也是一个杰出散文家,《史记》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鲁迅之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再次,司马迁是一个悲剧人物,他遭受了奇耻大辱,但又为了一个伟大的理想而忍辱负重,为中华民族保留了最早的记忆,也为自己建立了一座文字铸就的丰碑。

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其实,《史记》的写作,从司马谈就开始了,《史记》中的有些段落,就是以司马谈的口气写的,可见司马迁保留了其父的一些原文。司马谈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也许是他认识到自己的一生不能完成《史记》的写作,因此从一开始就把史学家作为司马迁的培养目标。大约20岁的时候,司马迁在父亲的支持下,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为写史书积累素材。他首先南下江陵,渡江来到泪罗江畔,凭吊屈原,并访问屈原的事迹。他“浮沅湘,窥九嶷”,考察舜的葬地和事迹。他登上庐山了解大禹疏浚九江的传说,并且“上无稽,探禹穴”。他由越至吴,登姑苏,望五湖,参观了春申君的故城和宫室。他渡江北上,走访淮阴父老,搜集韩信的故事传说。他“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他还到楚汉战争的故地进行了考察,最后“过梁、楚以归”。这次游历,让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使他对历史产生了感性认识,坚定了他记述历史人物壮举的决心。这次出游对《史记》写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宋人苏辙说:“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杰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诗人陆游嘱诗颂之曰:

饱以五车书,劳以万里行。

险艰外备尝,愤郁中不平。

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

邦家志忠孝,人鬼参幽明。

感慨发奇书,涵养出正声。

故其所述作,浩浩河流倾!

大约在司马迁35岁的时候,司马谈于病榻之上向司马迁临终告诫:“余死,汝必为太史令;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迁牢牢记住了父亲的嘱托,他暗下决心:“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被任命为太史令。在太史令任上,他还参与了改历的工作,主持完成了“太初历”。此后他就利用皇家收藏的丰富历史资料,开始了《史记》的修撰工作。修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于太史公”,司马迁为此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努力。《史记》全文凡52万字,在那样一个没有纸张的时代,要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难度可想而知。

正当司马迁埋首著史的时候,一场横祸向他袭来。“飞将军”李广之孙李陵率兵5000出击匈奴,当匈奴8万骑兵,转战千里,矢尽粮绝,援兵不至,不得已投降了匈奴。朝野上下一片谴责之声,独有司马迁在被武帝问及时,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谁知此举极大地触怒了武帝,竟然以“诬罔主上”的罪名,判他死刑。依汉律,司马迁有两条途径可以免死,一是出钱50万赎死,二是接受腐刑。司马迁家贫无力出此赎金,而亲朋好友也因惧怕引火烧身,全部袖手缄口。司马迁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他或者为了自己的名节,慷慨赴死,但上负父亲之托,下负自己的宏愿;或者受此奇耻大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想到这些,司马迁决定“隐忍苟活”,因为“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但做出这样的决定,司马迁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心理压力,他自己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虽然有这压力的巨大压迫,司马迁还是最终完成了他的皇皇巨著——《史记》。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创举,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首先,《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编纂的先河;其次,司马迁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史书编纂方式——互见法;再次,司马迁以“寓论断于序事”的形式,发挥“史以道义”的社会功能,是“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的开端。司马迁根据历史人物的地位,将他们的传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三个等级。但司马迁并没有拘泥于自己既定的规矩,比如他将项羽的传记定名《项羽本纪》,与皇帝同级。他把陈胜的传记定名为《陈涉世家》,孔子的传记定名为《孔子世家》,与诸侯同级。司马迁对于他所崇敬的人物的褒扬,从这些细节可以体现出来。《史记》是后世史书的光辉典范,《隋书》说:“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纪传体史书也成为中国后世史书的常规体例。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评价《史记》说:

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其范围千古,牢笼百家者,惟创例发凡,卓见绝识,有以追古作者之原,自具《春秋》家学耳。

《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它还是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史记》是汉代散文的典范,在那样一个辞赋独霸天下的时代,幸而有了《史记》,才使得汉代的散文丝毫不逊色于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先秦散文。兴起于唐代的古文运动,其宗旨是恢复古朴的文风,而古文运动中所提出的古文典范,就是先秦散文和司马迁的文章。对韩柳文章和司马迁文章之间的渊源关系,章学诚说得最明白:

六朝骄俪,为人志铭,铺排郡望,藻饰官阶,殆于以人为赋,更无质实之意。是以韩柳诸公,力追《史》、《汉》叙事,开辟蓁芜;其事本为变古,而光博昌大,转为后世宗师。

司马迁除了留下了不朽的《史记》之外,还著有千古奇文数篇。他也曾作过一些赋,流传到今天的只有《感士不遇赋》。《史记》的前言《太史公自序》是古文中的名篇,它对作《史记》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阐述,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总结。文中对孔子著《春秋》的行动大力赞扬,对《春秋》所起到“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屑”的作用大加赞赏。其实,这何尝不是司马迁以孔子自况呢?司马迁的另一篇奇文是他的《报任安书》。《报任安书》是一篇血泪文字,司马迁在其中对自己内心所忍受的痛苦向朋友一吐为快。每一个读了《报任安书》的人,没有不感动落泪的。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宏伟事业,不经受异常的艰难困苦,是不可能成功的。纵观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创造,大多是一个个单枪匹马的英雄个人,在逆境中不畏艰险、筚路蓝缕的结果。但是司马迁《报任安书》并不是一篇诉苦文字,而是自强不息精神的宣言书。我们可以读到司马迁的一身豪迈之气,这股豪气充塞于天地之间,自古至今不知鼓舞了多少豪杰之士: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古人云:“欲亡其国,先亡其史。”那么,欲立其国,自必先立其史。司马迁就是一个为中华民族立史的人。刘向、扬雄称赞司马迁说:“善叙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