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0718000000013

第13章 第十二名 孟轲

网络搜索结果:1203000条

最大招牌:《孟子》

招牌搜索结果:147000条

名言嘉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荣誉称号:亚圣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孟轲,字子舆

出生:约公元前372年

逝世:公元前289年

祖籍:邹(今山东邹城)

出生地:邹(今山东邹城)

逝世地:邹(今山东邹城)

主要身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主要著作:《孟子》

[人物生平]

记载孟子生平的史料很少。孟轲约于公元前372年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据说他的祖先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孟轲3岁时他的父亲孟激就死了,他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长大。孟母为了使儿子得到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迁居。孟轲大约在15岁的时候离开故乡邹,出门求学。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大约在42岁以后开始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他先后到过齐、魏、宋、鲁等国,虽受尊敬,但终不为所用。公元前311年,孟子率领自己的弟子们离开齐国回到故乡邹,著书立说,写出《孟子》七章。公元前289年,孟子在邹病逝,终年83岁。

[影响力评述]

在儒学殿堂里,有四位圣人,他们是孔子、孟子、颜回和曾参。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曾参则是《论语》的编纂者。后来孔孟颜曾四大家族联宗,使用共同的辈分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段佳话。孟子比孔子师徒晚生一百多年,却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必有其过人之处。孟子的经历简直就是他的祖师爷孔子的翻版,他周游列国宣传他的学说,却从来没有得到重视。他晚年收徒讲学,著书立说,成就《孟子》七章,为后世效法。孔子的思想虽然伟大,但凌乱不成系统,儒家思想的系统化是在孟子的手上初步形成的。孟子发展和深化了孔子的思想,特别是在社会思想领域。孟子的著作也具有非常高的文学价值,他说过的好多话已成经典,成为我们语言的一部分。孟子的思想较之孔子,更有一种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更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抱负。读孟子的著作会给人以激励,给人以思索,给人以豪气。孟子的论述,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中国士大夫的人格。孟子获得崇高的地位,是应该的。

我们对孟子的生平所知甚少,了解孟子的唯一途径,就是读他留下的文字。孟子用文字为自己留下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孟子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他的智慧格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些格言警句,我们都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追究它们的出处。可如果打开《孟子》一读,马上就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感觉,原来这些话都是孟子说的呀!实际上孟子说过的很多话都可以成为格言警句,我们的老祖宗们在科举考试的时候,是要以这些话为题来写文章的。

在《孟子》中,孟子首先论述的就是义利之辨。孟子对问他是否有利于本国的梁惠王说:“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在孟子心中,义是最高的价值之一,如果每一个人都重义轻利,天下必然太平。孟子甚至认为,一个人应当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民本主义。天下者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如果一个君王失去了起码的德行,他就没有资格成为君王。人民是国家的主体,这比后世将百姓看做皇帝的臣仆的思想要高尚得多。孟子认为,为君者最重要的是赢得人心,如果失去人心,他的统治也就该终结了: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孟子甚至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据说,朱元璋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大为震怒,差一点把孟子塑像赶出文庙。在君权至上的时代,说出这样的话来,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孟子还针对君臣关系发表了看法,他认为君臣应当互相尊重,君主尤其应当尊重臣下: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如果我们对照一下法家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就会发现两者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韩非子说:

有道之君,不贵其臣;贵之富之,彼将代之。

双方的观点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对于基本人性的判断是不同的。韩非继承了荀子人性恶的观点,而孟子却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孟子对人性善恶问题进行过深入的讨论,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他认为人人皆有善端,这善端就是人与兽的区别。孟子论述说: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但孟子认识到,人的善端发展为善德是有条件的,这就是他社会经济思想的主要观点。孟子继承了管子“仓廩实而知礼节”的思想,认为只有“制民之产”才能使人民保持良好的道德水平。“民无恒产则无恒心”,这就是孟子的结论: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但孟子同时也认识到,确实有一些高尚的人,虽然清贫却仍然道德高尚:“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孟子在这里不知不觉地把人分成了两个等级,即高尚的“士”和低下的“民”。这是和他的等级思想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孟子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上述的“士”,应该就是和“君子”同义的概念。孟子和孔子一样,认为等级制度是永恒的,他在《滕文公上》中说:“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孟子对中国人传统人格的塑造影响最为巨大。他最广为人知的名言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提倡人应当有尊严,特别要有自尊。他因此非常瞧不起那些奴颜婢膝的小人。他借用曾子的口说:“胁肩馅笑,病于夏畦”,意思是说,弓着肩向别人馅笑,比在夏日的骄阳下干农活还要难受。他尤其看不起那些以尊严换取物质利益的人,他在《齐人有一妻一妾》这篇短文中用辛辣的语言对这样的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孟子还非常崇尚勇气。他认为一个人为了仁义无论承担怎样的痛苦,也无论有什么样的结局,都应当义无反顾。孟子豪迈地说:“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历史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在孟子这种精神的感召下,英勇赴死,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历史活剧。孟子的精神是积极向上的,他对世界的看法总是那么乐观,即使一个人身处逆境,在孟子看来,那也不过是上天对他的锻炼和考验: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一段话,不知道被多少人所吟咏,成为他们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

孟子离开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这个古人却好像一直与我们同在。这就是思想的力量,这就是思想家的力量。多少王侯将相在世时脚很跋扈不可一世,而今安在哉?在世时郁郁不得志的孟子,两千年后仍有人不断提起他的名字。历史是公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