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的资本全集:改变男人一生命运的十大资本
10716900000072

第72章 处世谋略

(1)与世无争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贯穿的处世哲学。原文是:“以圣人如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为圣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觉他是负担,在百姓前面,百姓不觉他有害。因为他能表示谦下,甘于落在后面,从不与人争先,因此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雄。

类似的话还有:“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天之道,不事而善胜。天之道,刺而不害。吾人之道,为而为争。”

这种哲学思想用于处世,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它。它就像接纳众多溪流的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老子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者不得其死”。

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言。

李泌少小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之。得手长,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唐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嚣重李泌胆识,呼他为“不友”。唐玄宗欲授李泌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

在天宝年间,李泌看到天下危机形势,赴朝廷论当世时务,但为杨国忠所忌,于是他又潜遁名山。后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唐肃宗即位于灵武,特地召见李泌。李泌陈述天下成败之事,甚称肃宗之意,但李泌固辞官职。李泌说:“陛下屈尊待臣,视如宾友,比宰相显贵多了。”最后被授以散官拜银青光禄大夫,使掌枢务,凡四方表奏,将相迁除,皆得参予。李泌虽不是宰相但权逾宰相。李泌劝唐肃宗俭约示人,不念宿怨,选贤任能,收揽天下之心,终于收复长安洛阳。李泌见唐廷转危为安立即要辞归山林。唐肃宗坚决不同意,说:“朕与先生同忧,应与先生同乐,奈何思去?”李泌说:“臣有五不可留,一是臣遇陛下太早,陛下任臣太重,宠臣太深,臣功太高,迹亦太奇,所以不可复留。”后来终于说服唐肃宗,李泌隐归衡山。

唐代宗时,时局艰难,藩镇割据,又特召李泌出山,命他为相,李泌一再固辞。代宗只好在宫中另筑一书院,便李泌居住,军国重事无不咨商,李泌又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后来,时局好转后,李泌又辞归山林。

唐德宗时,又召见重用李泌。公元785年,陕虢都知兵马使达奚抱晖鸩杀节度使张劝,想以木已成舟之策,胁迫朝廷任其为节度使。唐德宗派李泌处理此事,并拟以神策军护送。李泌说:“陕城三面悬绝,攻之未可以岁月下也,臣请单骑人之。”唐德宗说:“单骑如何可人?”李泌回答说:“陕城之人,不贯逆命,此特抱晖为恶耳,若以大兵临之,彼坚壁定矣。臣今单骑抵其近郊,彼举大兵则非敌,若遣小校来杀臣,未必更为臣用也。”于是李泌单骑,晖罪,但索薄书,军中镇静如常。然后,李泌概不接见,军中镇静如常。然后,李泌召见抱晖说:“你擅杀朝使,罪应加诛,惟今天子以德怀人,我也不愿执法相绳。你且赍着币帛,虔祭前使,此后慎无人关,自择安处,潜来接取亲属,我总可以保你无虞。”抱晖亡命而去,陕州遂为朝廷所有。李泌大智大勇,单骑下陕州,平定了内乱。

后来李泌辅佐德宗发挥了重大作用。他调和重臣,使君臣不疑,天下无事,仗义救良将而不使株连无辜。主张职诸国、抗吐蕃。又清汰冗宫,分隶禁军,调边境戍卒,屯田系师。与蕃贾互市,鬻缯易牛,募边人输粟,救荒济贫。其治国安邦之良策,均为唐廷采纳,李泌在适当时机辞去了相职,只任学士的散职。

李泌一生,好谈神仙,颇尚诡诞,实际这是个幌子。他危时出山辅政不争权位,安则归山养性,始终与世无争,但他历伍三朝,不是宰相胜过宰相,任凭风云变幻他终能发挥济世安民的巨大作用,这个传奇人物实际上是个生逢乱世的高明的智者。

(2)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容忍,让步。大谋,全局策略。指不能容忍细小枝节,就会打乱全局策略。比喻做事情,必须顾全大体,不可因小失大。语出《论语·卫灵公》:“巧合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年少时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只好经常去朋友家寄食。一次,他接连在一个当亭长的朋友家中白吃了几个月。一天,亭长的老婆趁韩信没来,就让全家人早早地吃完了饭,韩信来了想吃饭,连剩饭也没有了。他就这样被朋友无情地踢开了。由于韩信喜欢带兵布阵之事,因此经常佩剑,当他经过淮阴市场时,一无赖公然挑衅说:“你经常带剑以示勇,若有胆量就杀了我,若胆小就从我胯下穿出去。”韩信想了想,甘受这胯下之辱,从那无赖的裤裆之下穿出去。后来,韩信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以功封为楚王。他衣锦还乡之后,送亭长一百个大钱,责其对朋友不能善始善终,召使自己受胯下之辱者为楚中尉,并告诉其部下:“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这充分说明,韩信把“忍”作为砥砺自己奋发自强,从而实现个人远大理想的手段。而在成功之后,仍然以容忍的精神对待别人,包括侮辱过自己的人。古人云:宽则得众。这正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小不忍则乱大谋”。善于忍耐,委曲求全,有时是很必要的。三国时猛将张飞,他在人川途中俘虏川将严颜之后,严颜威武不屈,愤怒地斥责他,并决心做“断头将军”。这时候张飞忍耐了,他钦佩严颜的勇气,不仅释放了严颜,还把他当作宾客对待。严颜因此归降,使张飞此后进军非常顺利,直抵成都城下与诸葛亮会师。但是后来,在关羽败亡之后,张飞为了替关羽报仇,却强令部下末将范疆、张达在十日内完成几万套白衣白甲,挂孝出众。当二人要求守则限时,张飞又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鞭打得咯血,终于为二将刺杀,死得不明不白。这又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型例证。

古人说:“仁不轻艳,智不轻怨。”在处世交往中,发生一些矛盾在所难免,只要不是原则问题,我们提倡“小不忍则乱大谋”,于人于己都非常有益。

(3)以奇扬名

陈子昂刚到京都长安时,还不为人们所知。有一天,有个卖胡琴的人要价一千贯,那些豪绅贵族们争相传看,却没人能够辨别胡琴的优劣。这时,陈子昂突然走上前去,对卖琴人说:“跟我到家里去取一千贯钱,这琴我买了。”众人吃惊地问他为什么用这么高价买这把胡琴,陈子昂说:“我善于弹这种乐器。”大家说:“能听听您的弹奏吗?”陈子昂说:“请大家明天到宣阳里来,我弹给你们听听。”第二天,大家如期前往,此时,陈子昂已准备好酒菜,胡琴摆在桌前。吃完饭后,陈子昂捧着琴说:“我叫陈子昂,四川人,有文章一百卷,千里迢迢来到京城,竟还不为人所知。这把胡琴不过是一般的东工所制作的,我怎能对它有兴趣呢?”说完,举起琴来,摔地而碎。然后,把自己的文章一一赠给在座的诸位。这样,一天之内,陈子昂的名声就传遍整个京城。

奇是古代军事学上常用术语。奇和正相配合。正,是一般正常的,奇是指特殊的,变化灵通的。兵以正合,以奇制胜。逆着一般正常的原则、一般正常的定理,给人们一个出奇不意,无论是求爱或是求名,常能大获全胜,以文章扬名,是文人的常情常理;但为了扬名而借助于高价购琴、诱人听琴、当众摔琴的方式,却是奇人奇想,不落俗套,别开生面。常情常理,使人们耳目一新,自然强烈。不过,话又说回来,妙计奇想,当要因时因地制宜。唐代人重视才能,即使是你只有一种小小的别具一格的技艺,大家也会赞叹不已。因此,陈子昂借助胡琴的高价卖其后,果然以出奇的计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若是说到了明处,不但文章没有人读,就是想去听演奏胡琴的人恐怕也是寥寥无几的,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类似的故事。

英国当代小说家毛姆成名前,生活十分困难,为了推销他的小说,便想出了一个奇妙的计策:他花钱在各大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内容相同而又引人注目的征婚启事。那上面说:“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找一个与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这则征婚启事刊登后,毛姆的小说立即成为英国年轻读者的抢手货,因为,不少女性为了同这位百万富翁结婚,都急于想知道毛姆小说中的女,主角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以便与之对照比较。她们争先恐后地去买毛姆的小说,而男性读者则惟恐自己的女友去应征,也不得不买一本他的小说,以便于了解女友的心理活动。几天之后,全伦敦的各家书店就再也买不到毛姆的小说了。

毛姆为了推销小说而刊登征婚启事的计策,也是奇人奇想。他略施小计,天下读者尽人其彀中矣!

(4)闻“骂”则喜

孟子曾经称赞过“子路闻过则喜,禹闻善合则拜”。把他们说成是正确对待批评的典范。但是,还有人闻“骂”则喜,简直就更进一步了。

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迎战袁绍之前病倒了。病中,他看到陈琳为袁绍所写骂自己的檄文,对那些辱及祖宗的话,他没有怒发冲冠。相反,由于文章论据充分,分析精辟,文词潇洒,他越看越高兴,连声称赞写得好。后来,他击败袁绍,陈琳也当了俘虏,他不计前嫌,惟才是用,对陈琳委以重任。

清代号称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公开声明:“隔靴搔痒赞何益,人木三分骂亦稍。”意思是:对我的赞扬,如果说不到点子上,那有什么用?骂我的文章,只要骂到要害处,那也是很好的。他每每看到有批评他的文章,听到有批评他的话语,都爱不释手,百听不厌。

现代文学家郭沫若,鲁迅先生生前对他“曾用笔墨相讥”多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并未办“公已无言”,即可“鞭尸”,而是坚定地捍卫鲁迅,捍卫鲁迅精神,从1936年~1940年,郭沫若写了《民族的杰作》、《苦鞭尸者》等等,纪念鲁迅。郭沫若说:“鲁迅生前骂了我一辈子,鲁迅死后我都要恭维他一辈子。”其言辞真诚,感人至深,其胸怀广阔,令人崇敬。

当然,以上所举闻“骂”则喜都是有原则的。曹操作为政治家,他要团结更多的人才,郑板桥作为文艺家,他要使自己的诗文、书画精益求精,郭沫若作为革命家、文学家,他与鲁过是殊途同归的战友。这些便是他们的原则。而他们对批评采取了正确的态度,这便能更加准确地评价自己,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客观地观察和认识事物,从而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5)模棱两可

出自《1日唐书·苏味道传》,苏味道曾经对别人说他的从政经验:“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当时人们叫他“苏模棱”。意为处事没有明确态度或主张。

对一些复杂问题,暂不表态,含糊其辞即模棱两可也是一种策略,而且经常用于对付棘手问题的策略。混沌初始,前程未卜,只好模棱两可以待其明。

15 世纪30年代,蒙丁瓦刺部势力强大起来。1449年,瓦刺部首领也先选率大军攻明。明英宗在专权太监王振挟持下亲征。明廷腐败,连吃败仗。50万大军被数万瓦刺军打得溃不成军。明英宗逃至土木堡,被包围俘虏,王振死于乱军之中。

明英宗被俘后,也先视为奇货可居,用车载着他的妹妹,要将其妹嫁给英宗。英宗不想当蒙古人的女婿,但又怕违犯也先之意招致大祸。就横棱两可地回答说:“我是中原皇帝,要娶你的妹妹不能随便结婚,必须回中原再礼聘不迟!”也先觉得有理,只得暂时作罢。

算命先生也惯用模棱两可的手法来迷惑群众。传说有三个学子进京赶考,途中住一道观。他们听说观中有老道能掐会算,于是诚心求卜,请老道为他们预卜赶考。老道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向他们面前伸出一个指头。学子们问:“这意思,我们三人能考中一人了!”老道并不回答,只是说:“天机不可泄露,事情不必讲透!”后来,三位学子中只有一人未考中,他们聚在一起说:“看来,这老道是个骗人的家伙!”于是,他们在归途中仍然返回往过的道观,找到了老道要羞辱他一番,结果老道一听他们所说,便哈哈大笑说:“尔等无知,反怨贫道,我这一个指头乃是一个落榜之意,请问谁否?贫道何曾有错?”说得三位学子哑口无言。其实,老道一指头的含义可谓模棱两可,怎样解释都说得通。可意为一人考不中,两人考中。可意为三人一齐考中,也可意为三人一齐考不中。无论怎样的结果,最后他都能自圆其说。

横棱两可这条谋略,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当事物发展呈模糊状态时,即局势纷乱时,人们不可能清楚地作出判断。因此,最好承认现实,以模棱两可的语言和态度对待之是适宜的,因为过早的结论,轻率的处理往往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