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男人的资本全集:改变男人一生命运的十大资本
10716900000070

第70章 经济谋略

(1)五分乐观,七分警觉这是一个炒股实战中的重要谋略。

“五分乐观,七分警觉”,主要是指股民在涨跌无情的交易市场上,冷缩时应心胸宽阔,长远着想,保持五分乐观,热胀时防止贻误良机,保持七分警觉。

为什么需要有“五分乐观,七分警觉”?因为股价趋势涨跌循环往复,既不可能永远只跌不涨,也不可能永远只涨不跌,所以,当股价下跌时,不必过分悲观,以免赔价抛售股票,徒遭损失;当股价上涨时,也不必过分乐观,以免因为兴奋而昏了头脑,买了高价股票,遭致长期套牢之苦。

一般的股价下跌是因为经济发展欠佳,股份公司经济效益减退等经济原因而引起的,然而,跌过头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投资者心理畏惧所致。如果能够在众人皆悲观的时候保持五分乐观,一方面可以避免低价抛售股票,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握良机,取得差价收益。

股价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颇佳,股份公司经济效益良好等经济原因,但也有股价涨过头的,如市场致力于求顺出货,必须制造过头的行情及热闹市场,以诱使投资者追逐。因此,在众人皆乐观兴奋时,应有七分警觉,才能避免投资失策。

在深圳,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社会上盛传某某家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携巨款而逃,当天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就立即下跌,握有这家公司股票5 000股的某中外合资企业董事长张金库先生,凭借自己在香港股市的经验,并没有急于抛出手中的股票,他冷静地观察到这家公司的效益并没有衰退。十几天过去了,在股民还是发疯似地抛售时,这家股份公司的经理在深圳电视台露面辟谣,第二天股价就迅速回升,张金库先生在这次股票风波中不但没有遭受丝毫损失,反而收获累累。又如,中英政府草签《关于香港新机场建设之有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后,国内外人士普遍认为这个《协议》的重要性就等于签署了第二份中英香港前途问题联合声明,香港政治、经济发展进人了一个新纪元,由于受好消息刺激,香港股价急剧上升,创下了这些年来最高成交纪录,而张金库先生看到这次上涨并不是长久的事,他在高度的警觉性的提示下,抛售出了全部股票,最后净赚了500万港元。

在经济生活中,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积蓄赚取更多的利润,减少风险损失,纷纷采用散投资的谋略,让损失降低到最低的限度。

(2)股市也要“守株待兔”

《韩非子·五蠹》中说:“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待其来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此故事乍听起来十分可笑,那个死守树桩的宋耕者也真愚蠢,可今天在我国的股市上却成了一个宝贵的经验,成了炒股实战中的一个谋略,成了不愿冒风险,又想获及丰厚盈利的有效办法。

股市上的守株待兔并非指死守一棵树,而是要死守很多的树。也就是买进证券公司上挂牌且每天有交易的多数或全部股票。可根据自己的购买能力对每种股票只买一个单位,或数个单位,这样,任何股票涨价都可以获益,不必为选择股票而操心。

张老汉退休后闲居在家,他看着深圳人买股票发财,很想试试,可他听说邻居小王赔了,又缩回了手,他既眼红又害怕,于是他惴惴不安地迈进了股票交易所,由于不懂行情,金用、万科、安达等十种股票每种都买了5股,以后每隔几天他都这样做一次,到年底的时候,他听别人说自己赔了,他怕赔得更多,急忙到交易所出售,他委托经纪人出售后,自己净赚回5 000元,他问为什么,经纪人告诉他:你买的十种股票是赔的,八种是盈的,盈的减去赔的还净赚5 000元。喊赔的那些人买的都是价格下跌的单一股票。以后张老汉一直采用这一办法买股票,总是赚得多赔得少。

采用守株待兔法并非是最高明的办法,只是对于选择股票没有绝对把握时才采用这种办法,但在使用这一谋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A。勿碰过分冷门的股票。因为过分冷门,可能使部分资金冻结,而在急需时拿不出手。

B。一旦决心采用这种办法,就应不受各种马路消息左右。

既然已经把网全部张好,只要等待就行了,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心,否则弄得最后大涨的股票成了漏网之鱼。

C。必须留心经济发展动向,前景不好的股票不买,要不然手头会有很多亏本的股票。

《韩非子·大体》中说:“大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意思是江海对细流不加拒绝,所以能够形成它的浩瀚。

《东汉书·冯异传》中说:“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渑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多指日出处,也指早晨。桑榆意谓落日余光照在桑树、榆树的尖端,指日落处,也指日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则用来比喻开始时有所损失,后来终于取得胜利,或这方面失败了,却在另一方面获得成功,对于企业营销来说,“东隅桑榆”则是一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以求成功的妙招。

(3)美国电话公司能“活”下去吗?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企业,在半个世纪以来,它的目标一直很明确,就是让每一户美国人都安上一部黑色电话机,向全国提供一切通讯服务。到20世纪50年代,大部份美国家庭都有电话,它便将纵向市场观改为横向市场观,推出粉色、绿色、白色等多种款色电话机,公司业务随之继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一泻千里的新技术条件以及由此引起的工商业、政治、社会、观念上的变化,使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以下简称美话)面对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新的技术成就,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政府政策,使整个通讯事业经历一场变革,美话备受变革动力,渐感窘于应付乃至难于自处,深感大有大的难处,甚至连祖宗王法是否符合时代要求也怀疑起来,下一阶段目标如何?应做一番怎样的改变才能应付这崭新的局面?于是在1968年请当时还不甚知名的托夫勒给予在全公司行走之权,并进行详细调研,无所顾忌地提出变革之策,托夫勒深人美话的工作室、实验室,采访了董事长以下的负责人和工程、会计、计划等方面职员,还有许多该公司以外的人,如从美国政府官员到日本工商界人士,研究了公司的内部关系,研究了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对公司的影响,他还很快结识了一批所谓公司的“地下分子”,他们痛感企业落后于变化,认为处于剧烈变迁的时代,公司的现存体制实在过时,绝难应付激烈竞争。长此以往不但危及公司的地位,也不利于整个国家的通讯事业。

四年后,托夫勒不负众望,写出了(社会动力学与贝尔系统)(贝尔系统为美话代名词)的报告。此后数年,由于公司领导大都只在种种“可行”的途径中打主意,而且内部意见分岐,故压住不发,但此报告却在公司广泛流传。

然而,盲目坚持老规矩,只能把美话冻结在过去,无法与时代共进。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技术革新(其中很多出自美话属下的贝尔之手),以其锐不可挡之势,把美国的工业和社会经济环境彻底改变,电脑应用大大增加了机对机通讯的要求,人造卫星开拓了无边际的电讯领域。美话的传统经营观念原只在于向全国提供单纯的通讯设备,现在社会需求如此多样,如此迫切,无论哪家公司都休想独揽。此外,各种企业都急于实行电脑化,而电脑化又促使新产业的兴起和新企业出现,这些新企业快而灵,总想登堂入室,不免要触及美话的势力范围,结成了一支日见壮大又带有政治色彩的势力,逼政府向美话施加压力。

面对这股商业和政治压力,美话公司里有远见的领导人已经对一些基本问题产生了疑问,开始重新考虑对企业、目标、前途的认识。1975年10月,在一个晚宴上,美话董事会主席约翰·德布茨告诉托夫勒,三年前的报告现在破土而出,经过出版修订,正在公司里普遍印发作为讨论政策的基础,至此,美话接受托夫勒的基本建议,将诺大一个企业来一个大分化、大改组,在全面规划下化整为零,各显神通。

托夫勒的变革报告涉及企业的战略方针、行政程序、市场、技术以及对外竞争引起的后果;还描绘了一幅传统工业时代消退、新经济应运而生的情景,并据之形成一种新构思,试订了新的战略方针。报告专门谈了公司体制变革的三个方画内容:(1)目前的体制与新环境是否适应;(2)领导层性质的变化;(3)企业规模如何,传统的纵向一统化体制的作用以及除此之外是否有其他选择。

美话属下的子公司一向掌握在总公司手里,大有神圣不了侵犯之意。托夫勒主张重新审议这种关系,放松控制,把子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向社会开放,对于美话的头号子公司——西方电器公司,美国政府多年来一直要求美话不要控制生产,但美话坚持这样做于国家不利,西方电器必须在美话这个纵向体制之内。托夫勒对美国政府和美话都作了批评,主张美话部分舍弃西方电器公司,出售西方电器的一般生产业务,只保留与贝尔实验中心业务交叉的尖端技术部分。

在推动美话脱胎换骨的历程中,托夫勒的报告只是一段注脚,其实任何公司的变革,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A。外部的强大压力。例如同业竞争,政府的限制、干预,消费者对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用户、股东们的抱怨,原料不足、税收、利率、价格、外汇的起落走势等。这些压力可以累积到无法贯彻企业家宗旨的程度。

B。内部变革动因。企业内部压力加大,常因领导人没有抓住时机,或应付外部冲击不及时、不得力所致。同时也可能因一些外界关系的矛盾所致,如内部不和领导争权。

C。一整套新计划、新模式。根本性的变革需要公司内部能提出一整套构思、方案和新的目标。

企业变革的前景在于企业体制必须适应外界的多层次环境。过去企业环境只限指经济范畴,实际上没有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常遭忽视的因素,企业的变革战略必须顾及这些广泛的环境变化,在过去环境下设计的体制机构和组织原则,有的已不复适用,必须准确分析哪些部分已经过时从而加以淘汰。企业务必审慎地对待自身的多项观念,针对环境的发展变化,不妥即弃,否则将成为历史博物馆里的陈列品。

(4)故弄玄虚

玄虚:使人迷惑,无法捉摸的言辞或手段,故弄玄虚意即耍弄让人难以捉摸的花招,吊人胃口或使人上当。

故弄玄虚是一条非常实用的经济谋略,如美国某食品公司生产的水果罐头曾一度滞销,产品大量积压,资金周转困难,公司老板为此大伤脑筋,一直在寻求一个有效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办法终于给他找到了,即借助谜语来推销罐头。他在罐头盖上印上谜题,并写上“打开罐头,吃完里面的东西,即可在罐底看到答案”。这一招真灵,该公司的罐头很快在孩子们中间找到了市场,这些孩子因为急于知道答案,便一罐一罐地吃了起来,一度滞销的商品竟一下变成了供不应求的抢手货。

当然,如果该公司的罐头质量太差,无论其老板再怎样“故弄玄虚”,也仍然是卖不出去的。所以,应用这一谋略时,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弄”得确实“玄虚”这样才能引起顾客的注意;二是要以良好的商品质量为后盾。二者缺一不可。

(5)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语出《孙子兵法·形篇》:“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打胜战的军队总是有了胜利的把握才寻求同敌人交战;打败战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

毕业于美国布朗大学建筑系的约翰·斯卡利,在他担任百事可乐公司总经理兼董事长的六年期间,大胆地向可口可乐挑战,并使百事可乐取代可口可乐而占据美国超级市场饮料的首席地位。1983年4月,他担任了专门从事计算机生产的苹果公司总经理。为了适应这种工作,掌握了一种程序语言后,再大刀阔斧地进行公司内部的改革。可靠的基础、扎实的经营,使该公司的产品年销售额从1983年的9.82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26.6亿美元,使公司有了新的生命力。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走一步就功成名就。此谋略的实行需要对前程充满信心,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在实践运用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是选择有利条件,较易于达到的目标。全国优秀农民企业家黄春水是福建莆田人,小时候家境贫寒,念完中学后,被招进县上一个机械厂当工人。由于这个厂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包袱越背越重。为摆脱困境,县上从工人中选拔出他来承包经营该企业。黄春水上任后,通过调查国内外市场,汇总各种信息,最后选定以“鞋”为项目,用借来的50万元资金更新设备,转产生产,以独特的款式和质量使他们厂生产的鞋成了抢手货,当年就赢利数百万元。紧接着,黄春水高薪聘请技师,派员出国考察,不断改进翻新,使印有“金底红字”的莆田鞋走出侨乡,跨出国门,行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及西欧各个国家,赢来了“鞋王”的美誉。

二是要善于寻找突破口。20世纪40年代末,日本的尼西奇公司还是一个生产雨衣、防雨斗篷、游泳帽、尿垫等橡胶制品的综合性企业,只有三十多人,订货不足,经营不稳,随时都有破产的危险。有一次,他们抓住日本政府发表的人口普查资料:“日本每年大约出生250万个婴儿”的信息,认为:如果每个婴儿用2条,全国一年就需500万条尿垫,而且这样的小商品,大企业根本不屑一顾,只要有了市场,小商品一样能成为大路货,做成大生意。于是,尼西奇公司作出专门生产尿垫的经营决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使尼西奇尿垫在日本与丰田汽车、东芝彩电、夏普音响一样有名。

三是不贪近利,放开眼光,从长计议,有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陈嘉庚的创业生涯最早是经营罐头厂。当他敏锐地发现橡胶业有着广阔的前景时,立即不惜重金,转而投资经营起5 000亩的橡胶田来。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英、日商人纷拥而至经营此业,一时间橡胶市场供过于求,许多胶厂亏损、停产,陈先生的也不例外。在不利的形势下,他通过仔细分析,认为20世纪是橡胶时代,眼前的生产过剩和利润的减少只是暂时的。随后继续投资三十万元买了九个胶厂,十万元扩充设备,10万元扩大橡胶熟制品厂。不出所料,1922年底橡胶业果然恢复了生机。为进一步扩大生产,他组织了橡胶托拉斯,在世界许多地方开设推销店,一直到1925年底,陈氏公司终于成为南洋最大的联合企业公司,陈先生也成为南洋1 000万华侨公认的领袖。

可见,“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中的“先胜”并不是单纯、抽象的东西,它可以包括技术经济上的领先,拥有人才方面占有的优势,经营思想正确,发展决策有先见,意志坚强等方面内容,关键是要知己之强弱之处,能够努力扬长避短,筑建可靠的实力基础,找准投资市场,以求得“后战”之胜利。

这一谋略虽源于古代军事战争,却广泛再现于经济领域。我们要成功地从事政治、学习、公共等活动,同样都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毋需置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该谋略堪为人们成就事业的一条规则。

(6)醉翁之意不在酒

语出自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欧阳文忠公集·醉翁亭记》。作为“醉翁”,他的心思并不是专注地集中在酒上,而是“在乎山水之间也”。因为“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于酒也”。它形象而深刻地告诉我们观察、分析事物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不能被事物表面现象迷惑,而应该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所运用的手段来看他的真正的目的、意图。

据报载,1992年10月15日,上海首次拍卖七家国营集体商业企业,浙江洞庐农民企业家陈金义最终以145.1万元买下沿街六家店面,总面积为112.8平方米,轰动大上海。

对此,有人说:“如果不参加竞买,而到街面买房子,可以便宜一半。”

但是,陈金义却说了这样一句话:“这一百多万的轰动效应远远不止几百万的广告可比拟的。”真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由此,我们大概可知“醉翁之意”在于何处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稍微留意便可寻到很多的佐证,如我们经常看到大企业赞助某项文化活动,重奖体育健儿、高考状元,为某项福利事业搞义务捐款……他们固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我们也应看到这背后的“广告效应”,以及其他种种的潜在效益。

我们嘴边常说“听话要听弦外之间,言外之意”,不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白话翻译吗?

生活中常会有这种情形:一个人如果有了块桌布,便很想有个桌子;有了个电视柜,便又想弄台电视……即由一种需要的满足,而产生了想满足其连带需要的念头。只有当他的这种连带需要也得到了满足,其内心才会达到平衡;否则,便会产生一种因事情做得不完善、不完美而形成的紧张感,以至焦虑不安,并影响人的身心健康。“鬻马赠鞍”法,即是通过“赠鞍”而使顾客产生一种不买“马”就不能消除其不适感,从而达到“鬻马”的目的。

1927年,四川宝无通公司在川南设立了一家“美国油行”,专门经销美浮洋行的煤油。只是销路一直不好。后来经调查,公司发现不是人们不想用油,而是美浮洋油灯耗油太大,广大农村用户无力承受。于是,该公司专门到重庆定制了大批精美的省油灯,运回到川南折本贱卖。结果,由于这批灯耗油少,价格低,因而大受欢迎,美明油行所经销的煤油也从此销路大开。

这件事例说明,只要善于激发人们的潜在需要,适时“赠鞍”以强化之,那么,企业的“马”一定会畅销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