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你未来能做多大的事情。
--俞敏洪
研究发现,心理承受能力是决定创业者成败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确实,创业之前,要考虑好个人的承受能力。有一个较高的起点是好的。但是另一方面,因为你有很多其他的选择和机会,你没有到一个破釜沉舟的境地,遇到一点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对此,俞敏洪在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评点时强调:"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你未来能做多大的事情。"关于创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成语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筚路蓝缕"这两句中就明显体现了创业的不易。在这里,我们来分享一下"2008赢在明天--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上俞敏洪给创业选手的演讲。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失败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经验的过程,也是积累社会阅历的过程,直到最后创业成功了,历经沧海以后,才能回归到平常的心态。那个时候,才是所谓的财大气不粗,位高权不重,那种心态,是需要大家很努力才能达到的。现在大家依然是青春热血,想做什么事情,去做就行了。
赢在中国,赢在明天,都在讲赢,我们就先来解构这个"赢"字:"赢"上面是一个"亡",如果你没有必死的决心,坚决不走回头路这样的勇气,你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就要有亡命徒的精神。"亡"字下面是一个"口"字,我们说是言行字,也可以说是理想目标,这个"口"是语言,也可以是表达能力,或是对自己的鼓励。光有亡命精神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目标理想。说出来的话都是同样的话,做出来的事都是同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做事情也很简单,就是言行一致的事情。大家可以看到,创业是很苦的一件事情,太阳底下在干,月亮底下也在干,我到现在每天要工作16个小时,有的时候不得不工作,再累也得干,因为你站在事业的这条线上,你不想跑,别人也会推着你往前跑。中间的"贝"就是钱的意思,钱可以成为激励你干事业的动力。钱是好东西,人人都需要钱,只是钱在不同人手里,不同的分量而已,这个世界上肯定是钱越多越好。谁也不会说巴菲特钱多,像我现在还想要很多很多的钱,我不会去给自己买飞机,买游艇,我觉得这可能是种浪费,但是我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资助贫困学生,背着包去旅游。。。。。。不是说我自己有钱了,就说钱是好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把钱用在什么方面可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所以,一定要有有钱的欲望,但是要牢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第二层意义是什么呢?如果你想把事业做大,必定要把钱分给别人。这里面剩多少好,剩多少合适,就是智慧的问题了。大家知道很多中国民营企业家做得很成功,有的民营企业家持股70%、80%,其事业很成功,有的仅占10%、20%也很成功。这个完全是你自己的感觉,以什么样的方式激励别人,才能得到团队一起奋斗的状态。所以中间"贝"字就表明了两个状态,为自己挣钱,为别人挣钱。最后才是"凡"字,所谓有一颗平凡的心在做事情,你是为事业在做,而不是为钱在做。事业做大了,钱就成为事业成功的副产品,以钱为目的就不行。大家都知道,一般的公司,如果不上市,自己卖给上市公司是什么概念,即按照你当年净利润的若干倍来计算。公司经营良好,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你想办法省钱,卖出一个好价钱,这是许可的。但是我认识的一个人,实在是要钱心切,在谈判好以后的9个月,把无数的成本转移了,结果年终的时候这个公司的净利润就不高。对方一看,非常高兴,花了一大笔钱买走了,再一调查是做手脚了,就起诉了他,法院封掉这个人的所有财产,准备进行刑事起诉。这个赚钱方法就不好,为什么,就是眼睛里只有钱,没有事业,没有道德价值,只有即有事业,又有道德价值,你未来做事情才可以做得长久。大家看中国30年经济发展史,想办法占用国家资源为目标的,基本上都错失了发展的机会,像30、40岁这批人,对事业的追求远远高于对钱的渴望,像百度的李彦宏,阿里巴巴的马云,还有我自己。钱赚多赚少,我当然要考虑,但是我放在第一位的肯定是新东方这个事业,怎么样把它做好,怎么样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才是我考虑最多的问题。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
人品、眼光、气度,这些品性只要不是致命性的你就能够活下去,就怕你本人犯致命性的错误,那就不行。这不叫平凡,这叫平庸。所谓平凡就是任何东西有得有失,你都能放得下,并且还有勇气继续往前走,比如说失恋了以后自杀,这不光是平庸,而且是胆怯,为什么呢?自杀永远是一种逃避行为,他对未来失去了梦想,对未来感到恐惧,觉得未来所有人都不会爱他,这个时候他会自杀。如果你创业失败以后,一定要重新爬起来继续创业,这说明你对自己是有希望的。但是呢,刚才一位老总说人分两种,君子、小人,按照这个分类,我自己既不是君子也不是小人,我是做事敢为人后,做人也敢为人后的,按照他的定义来说,是可悲的人。所谓的做事敢为人后,我想区别一下这个定义,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为别人去做,这当然要做事敢为人先。敢为人后是你做事情的时候,不要事事占先机。有的时候,你跟内部的合作者,稍微让一让,把机会让给别人,别人会对你表示更多的尊重。所以我呢,我倒不是说,我自己不做事,这样回过来,有一个平凡的心态,不管你遇到多少次的失败,依然能够站起来,继续往前走,最后你获得的是人生的智慧,而不是绝望,做到这一点,就很好很好了。当然现在的创业比我们当时难一点,竞争更加激烈一点,需要更多的资金,但是,只要你有一个合理的目标,有一个合理的梦想,把事情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最怕你着急,一着急,基础不牢固,就想做高楼,这个钱扔进去了以后,再也出不来。所以在创业的时候,要记得佛教中有一句话叫急事慢做,就是越着急的事情,越快的事情,慢点来做,有的时候想不清楚的事情,稍微等一等,可能会比你更加匆忙地去做,要更有效一点。
我有两个优点,第一点我是一个事事慢做的人,我从小学到中学一直成绩不好,我高考考了3年,从来没着急过,急也没有用,就只能慢慢来,最后考上了北京大学,算是好的结果。我在大学全班倒数第五名,也没怎么着急。新东方很少有员工看见我有发脾气的时候,很多的时候,你的事情做不下去了,着急,不管用,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力量壮大。第二点就是有一个能够实现的目标,努力地去做。我曾经和我老婆说我们赚了10万块钱就不干了,结果到了10万,还要想继续做,目标订到了100万,100万又到300万。。。。。。为什么呢?因为钱越多越好,钱也是实现的目标。所以我觉得人生并不在于你有多宏伟的理想,而在于你有一种心态,不管是创业还是个人生活,只要每天有进步心态,有收获心态,我觉得就是这点小小的进步让我一直在坚持。
事实上,对创业者来说,心理承受能力是必须具备的品格。俗话说"吃得菜根,百事可做"。对创业来说,肉体上的折磨算不得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致命的。如果有心自己创业,一定要先在心里问一下自己,面对从肉体到精神上的全面折磨,你有没有那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定力"与"精神上被沉重打击的准备"。对此,俞敏洪告诫创业者:"创业是痛苦的,创业的过程就是一个炼狱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创业者大都是苦命人,但是创业的成功却又是最甜的。奉劝那些开始就幻想和充满了享乐思想的人万万不要走上创业这条路,想走这条路首先要自问:我能承受这些苦难吗?我有忍耐力吗?三思而后再选择。"因此,心理承受能力是决定创业者成败的关键因素。
创业伊始,条件都会比较艰苦,要处理方方面面的事情,也可能要做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首要条件是要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对所面临的创业环境、困难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经营一个企业,不管各行各业都不是轻松的事,时间都要被绑在企业里。唯一的要求,要吃苦耐劳、要弯腰做得下去。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是当今中国企业界最传奇的人物之一,他一手打造最新锐的网络技术,辟建透明而现代化的企业总部,催生高度竞争的组织文化,但用的却是中国家长式的叮咛、团结大动员和唱军歌的管理模式。了解了任正非这个人,也就揭开了华为神秘面纱的一半。
2001年1月,当时担任中国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出国访问,指明要任正非跟团随访。稍早的2000年11月,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访问非洲,同样指明任正非跟团,目的是让随行的多位部长认识他,并了解中国政府能提供哪些协助,帮华为开拓海外市场。
对一位来自民营而非国有企业的负责人来说,国家领导人这样罕见的高规格对待,其来有因。最近几年,贴着"MadeinChina"卷标的球鞋、玩具和成衣等各种产品充斥世界各地,多是廉价代工或仿制品,真正挂着中国自有品牌的是凤毛麟角,其中能以技术实力打进欧美科技市场的,只有华为。因为任正非,用创业为自己的人生开启第二春,也为中国构筑了一个梦:"与世界平起平坐"。
中国媒体和同业好以任正非的军人背景做文章,评断华为因为和政府关系良好,所以拿到许多国家机关的订单。但是对前来中国投资及对当地市场有兴趣的业者来说,一位中年退役的军人,如何在现代化商业基础薄弱的传统社会中,建立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才是最引人好奇之处。
这与他极为特殊的人生历练有关。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家中排行老大,下有6个弟妹,一家九口靠着父母在学校当教员的微薄薪水过活。他形容当时"天天都是饥肠辘辘",家中严格控制粮食,不能有人多吃一口,"否则有一两个弟妹就活不下来。"这位名列《福布斯》中国50大富豪的企业家,终其高中三年渴求而未遂的心愿是"吃一个白面馒头"。
后来任正非到外地读大学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他的父亲因曾经在国民党的兵工厂做过事,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帽子,红卫兵把他父亲揪到牛棚中批斗,关在里面很长一段时日,后来还下放去河里筛沙、修铁路。任正非听到友人转述的消息后,连夜冒险回家探视,但父亲怕连累他,第二天一早逼他赶紧离开。
一生大半辈子,他的双亲因为没有通过思想检核,错失发展机会,虽然这种思想检核并没什么标准。目睹这一切,任正非学到宝贵经验: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得到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文革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书呆子。"
这应该和他后来从军以及投入热门的电信业有关。当时的中国,主流价值由农民、劳工和军人所主导,这三种身份对受过大学教育的任正非来说,军方的研究单位是最好的选择。加入解放军后,任正非表现良好,33岁成为军队代表,参加全国科学大会。在连串优异表现下,任正非被长官推荐加入共产党,连带使他父亲延宕多年的入党申请,终获批准,并且恢复职业成为一所中学的校长。
就在厄运逐渐远离之际,1982年无预警的大裁军,再次给他多变的人生一记重击。失业离开军队,任正非到一家电子公司当经理,却因为没有商业经验而受骗,再次丢了工作,后来才被迫创业。创业初期,任正非和父母以及侄子挤在一个小房间生活,煮饭得到阳台上。
经历多次大环境起伏,任正非对危机特别有警觉,既然危机总是会来,就必须先做好准备。尽管华为已是年营业额1120亿人民币的大企业,但任正非仍然经常提醒华为员工,冬天已经不远。"10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10年。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任正非是革命的忠诚信仰者,把许多新观念带进华为,确保华为保持革命的意志并赢得革命。
他认为矛盾和冲突是好事,解决矛盾和冲突,是成长动力的来源。
资本主义强调资本家掌握生产工具(土地、设备和资金等),因而掌握生产过程创造的大部分剩余价值,与劳工形成对立。在中国南方改革开放中心深圳,任正非看到科技业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知识,存在于工作者的脑袋,而非资本家手上,双方的关系对等,生产过程的剩余价值,要让工作者参与分享,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创造更大价值。
因此,华为付高薪找一流人才,并且配股票。"没有促成自己体面生活的物质欲望,没有以劳动来实现欲望的理想,就会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进而滋生懒惰。"另一方面,华为又创造矛盾,不像国有企业承诺工作保障,而是实行"末位淘汰"制,让员工绷紧神经拼战,表现不好随时换掉,表现好的立刻提拔。任正非强调,"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个要素。新机会点出现时,自然会有一批领袖站出来争夺市场先机。每个部门都要有一个"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
1996年1月,华为进行一波组织改革,要求每一位干部交出两封信,一封是辞职信,一封是新职就任信,让公司视组织改革后的人力需要,个别决定接受哪一封。"什么叫成功?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华为经过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会构成我们的灾难。"
尽管有离职员工批评任正非冷血、好斗争,但他从刻苦生活中所累积的智能,与许多西方企业管理的概念不谋而合。任正非从不响应外界对他及华为的批评,也不接受媒体采访,更不准华为员工出去和别人辩论。华为的高层领导不设专车,在公司吃饭和看病一样排队,付同样的费用,公司里没有人有形式上的特权,让人不得不服气。
任正非读大学时参加过红卫兵活动,他深信群众可以被动员。在华为,他通过演讲、办内部的《华为人报》和一年一度的大合唱等活动,持续动员员工迈进到下一个目标。每年年终,华为都租下体育馆,举办全公司的大合唱活动。现场贴满各式慷慨激昂标语,比方"亚美欧非,壮志未酬誓不休",然后每个部门员工轮流起来唱歌,本质是激励士气的誓师大会。
1998年,华为开始进攻海外市场,内部免不了又是一连串造势活动,鼓励有志男女出国拓荒。
原本在华为上海研究所做研发的吕晓峰,因受感动而请调销售部门,前往非洲的阿尔及尔及突尼斯开拓市场。吕晓峰后来在突尼斯一场空难中幸存,任正非特别抽空去医院探视他,并惦记着吕晓峰的外衣毁损,还带他上街去买新衣服。吕晓峰后来把这段经历写成文章,发表在2002年6月的《华为人报》上,许多员工看了都热泪盈眶。
"惟有偏执狂才能幸存",是英特尔前CEO安迪·葛鲁夫(AndyGrove)的名言,任正非却在中国实践了这句话。葛鲁夫和英特尔已具有世界知名度,而任正非和华为的世界之路才刚起步。从国家领导人到一般员工,都对华为期许很高,任正非则是平常看待。"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思考的是这两三年要干什么,如何干才能生存下来。活下去永远是企业的硬道理。"
当然,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大大增加创业者成功的几率,同时也会给初创企业带来活力。对此,俞敏洪认为,创业者在创业之前,想法很好,只要你觉得自己有资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很强的风险意识,而且非常能吃苦耐劳,这样就可以自己创业了。另外,心理调适至关重要。顺利的时候是比较幸运,不顺利的时候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轻易放弃,要保持心理的健康。要预计到所面临的困难,随时做好应对挫折的准备。所以,俞敏洪强调,创业者必须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在自己创业前,必须进行市场调查和论证,成熟后才能投入。因为市场竞争是无情的,一切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都必然要受到市场的惩罚。当然,并不是说在创业之前一定要做得非常完美,其实这样很有可能延误了商机。只要认定是正确的,就应该马上开始运作。
对此,俞敏洪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谈道:"大多数创业者在决定创业时都只考虑眼前而不考虑未来,结果快乐没得到却得到痛苦。"事实上,人世间一切有意义的事若想成功,那就必须忍受一时的痛苦。你必须熬过眼前的恐怖和失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或标准,把目光放在未来。本来任何事都不会使我们痛苦,而真正使我们痛苦的是对于痛苦、失败的恐怖。创业的经验都一样,一定要做好赔钱的心理准备,有时平心静气地等待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