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欺诈术与欺诈心理解密
10710200000008

第8章 借助科学仪器让骗子现形

一、测谎仪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一些心理变化,如:紧张、压抑、或是想掩饰自己的过失和罪行时,都会引起生理变化。现代科学证实,即使是世界著名的欺诈大师也不例外。这种生理变化有一些肉眼可以观察到,但大部分却都是内在的、不易察觉的,如:呼吸速率和血容量异常,出现呼吸抑制和屏息,脉搏跃动速度加快,血压升高,血输出量增加并伴有成分变化,脑电波、皮肤电、声音等都有异常,而这一系列变化都是不受大脑意识控制的。而更加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由说谎引起的心理紧张是不由自主的,越是碰上所谓心理素质强的人,或是有应付审讯经验的人,测谎的效果就越好,因为你越是想掩饰自己,心里就越紧张,生理反应就越强烈。测谎仪正是根据人类的这种细微生理变化而被生产出来的。

其实,早在测谎仪产生之前,我国古代西周时期就已有通过察言观色来测谎的史实,《周礼·秋官·小司寇》中就有所记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即是说,以五种察言观色的方式审理案件,以便据此来分析案情,一是辞听,二是色听,三是气听,四是耳听,五是目听。汉代的郑玄疏后来解释说:“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其听聆,不直则惑;观其眸子,不直则眊然。”即是观察受审者的言辞,理亏则言语烦乱或自相矛盾;观察其表情,心虚则惊惶失措;观察其呼吸,理屈则紧张喘息;观察其听觉,心里有鬼往往反应迟钝;观察其眼睛,无理则目光失神。

但归根结底,靠目测失准的可能性要大些,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当事人被屈打成招的占了绝大多数。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印度又衍生出了“嚼米实验法”。

所谓“嚼米实验法”是指让嫌疑人抓一把米放入自己的口中,嚼碎之后马上吐出,若嫌疑人能够马上吐出就证明他是诚实的,否则就是说谎。这个实验所运用的原理为:撒谎之人总是担心自己被识破,因此心里始终保持紧张,消化系统功能也因此而受到抑制,唾液分泌会减少,吞咽和吐出干米自然会比较困难;反之,没有撒谎的人不会觉得紧张,因此消化系统不会受到抑制,唾液分泌正常,因此吐出干米也不会有任何困难。

测谎技术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人龙勃罗梭。1885年,他发明了“血管体积描记器”和“水里脉搏描记器”,利用生理测量仪器,通过测量脉搏、血压变化的方法来收集血压和脉搏的变化情况,对嫌疑人进行测谎试验,从而辨别谎言。这款科学仪器的应运而生,使得龙勃罗梭成功地侦破了数起案件。

此后,测谎技术也逐步发展起来并渗入到了其他领域。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测谎仪诞生于192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医学系学生约翰·拉森发明,并于同年由加利福尼亚的博客里警察局首次将该测谎技术用于审讯之中。

测谎仪是心理测试仪(polygraph)的俗称。心理测试仪是一种科学工具,它作为实验心理学的一种测试手段,曾被广泛应用于高等院校、医院、体育心理训练等领域,而应用于公安、检察、法院、司法等执法部门则称为测谎仪。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测试心理参数的变化,来分析心理的变化,从而判断被测试对象说的话是真是假。通常在测谎进行之前,先由心理测试专家根据案情编拟好题目,然后再向被测试人进行提问,题目通常分为中性、主题和判断三种。中性题一般是指不会深度刺激嫌疑人的题目,主要的功用是用于观察嫌疑人在说真话时的神态;而判断题和主题题则可能会对嫌疑人的心理造成刺激,特别是主题题,它是包含了真实现场情形的题目,容易给嫌疑人造成情绪波动,从而使审讯员对比其没有说谎时的神态,来判断嫌疑人是否在说谎。

理论上,心理专家或讯问专家的提问内容都会尽量避开开放式提问的问题,而是以YES或NO的是非题为主,因为这样可以更好的使被测试人形成心理刺激,并且触发他的心理反应,从而让被测试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被测谎仪准确记录下来。

常见的GKT(Guilty Knowledge Test犯罪情境测试)题目:

中性:你今年是22岁吗?

中性:你知道被害人怎么死的吗?

中性:是被刀捅死的吗?

中性:是被木棒打死的吗?

主题:是被绳子勒死的吗?

中性:是被石头砸死的吗?

中性:你知道被害人背的包是什么颜色的吗?

中性:是黄色的吗?

中性:是绿色的吗?

主题:是红色的吗?

中性:是蓝色的吗?

中性:是黑色的吗?

中性:你知道被害人的外衣是什么颜色的吗?

中性:是黄色的吗?

中性:是绿色的吗?

主题:是红色的吗?

中性:是蓝包的吗?

中性:是黑色的吗?

中性:你说的是实话吗?

中性:你是不是叫××?

中性:你是不是驾驶员?

判断:你开车出过特大交通事故没有?

主题:×月×日是不是你把××号牌的中巴车开下了桥?

风靡一时的美剧《Lie to me》当中就介绍过“让谎言堂而皇之地在测谎仪的眼皮底下溜过”的方法:让被测试者事先服用下镇定剂,中等剂量的镇定剂可以有效帮助测试者镇定心智,并使人的生理变化变得不那么明显,从而使测谎仪失效。

而现实生活中也有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德克萨斯州基督教大学的查尔斯·邦德(Charles Bod)和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完成了一项对253个测谎仪案例的分析,结果这数百个样本的平均准确率仅有53%,而这样的数字,基本上和胡乱猜测的概率差不多。

因此,“测谎仪万能”这样的想法是盲目而危险的,如果只抱持着这样的想法,那么不仅可能会放走本有的嫌疑人,更有可能将无辜的人投入大牢。

任何科学仪器都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因此不能对测谎仪完全相信,也绝不能因为测谎仪器出现了一、两次的失误而否定科学测谎的正确性和作用。总之,要识破谎言,揭穿骗子,必须要时刻保持警醒,即使是在没有测谎仪等科学仪器存在的情况下,也应该善加利用已知信息,冷静分析,免上圈套。

二、吐真剂

吐真剂,顾名思义,它是一种令人吐露真话、实话的化学药品。美国妇产科医生罗伯特·豪斯发现,当给患者注射麻醉剂东莨菪碱后,患者通常会进入到一种特殊的镇静状态,甚至可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准确地回答问题,豪斯医生认为这种方法可以用到审讯过程中,警方、军方可借此审问犯人,于是,他将具有这类效果的药物称为“吐真剂”。

为了让犯罪嫌疑人能够在催眠状态中下意识地回答各种问题,在审讯过程中,吐真剂曾被多次使用,印度警方更是将“吐真剂”作为办案必备用品。印度孟买曾发生过一起造成数百人伤亡的连环恐怖袭击案,为了从唯一被活捉的袭击者阿吉马·埃米尔·卡萨卜口中获取真实情报,还原袭击事件的真相,印度警方对其使用了“吐真剂”,并成功获取了一份长达7页的审讯笔录。而在这份笔录中,袭击者不仅指认了本次袭击事件的策划者,还供述了自己参与的多次袭击事件。显然,这是印度警方使用“吐真剂”的一次巨大成功,之后,印度警方还用这种方法解决了不少棘手案件,使一些拒不交代其罪行甚至狡猾编造谎言的犯罪嫌疑人轻松吐露真相。

但是,麻烦随之而来,一些麻醉剂的研究专家在仔细研究后发现,即使正确使用了“吐真剂”,犯罪嫌疑人所“吐”出的也并非全是真话。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虽然“吐真剂”能够使人处于催眠状态,但人的意识却分为主观意识、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当主观意识被压抑到最大程度时,潜意识便开始成为主导反应的行为中枢,而这时也就有可能出现幻觉。

犯罪嫌疑人在这种状态下所提供的信息就并非是完完全全的事实了,而可能存在潜意识的夸张或者部分省略的情况,而且回答者极易受到审讯者的暗示和影响。另外,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吐真剂”对于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群几乎完全无效,因为精神病患者经常会出现幻听、幻视和虚构记忆,而这一系列的病症主要是由于大脑病变而引起;也就是说,潜意识其实一直占据这些患有精神疾病的犯罪嫌疑人大脑的主导反应,因此他们自身本来对这部分“假话”深信不疑,又怎么能够提供真实的情况给讯问员呢?

况且,不管是神经性阻断剂还是生物制剂,其原理都是类似的,就是将脑神经应激反应压制到最低,从而使大脑对外部刺激做出最原始的、不加附加信息以及再处理的反应。因此,不容置疑的是,这种药物对大脑的损害非常之大,而且其所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逆的,计量稍微出现偏差就可能造成使用者的痴呆甚至植物人,再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脑死亡现象。

最后,“吐真剂”的代谢是非常迅速的,体内也不易有“吐真剂”的残留物,所以无法依靠一次性注射保持药效,需要在审讯期间不断注射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但是,考虑到该试剂可能对脑部造成的损伤,这就为使用这一审讯工具造成了比较大的困难。

因此,近日就连一直将“吐真剂”视为重要工具的印度都开始明令规定禁止警方及情报人员在调查期间,强迫犯罪嫌疑人接受“吐真剂”注射从而达到获取信息的目的。印度首席法官巴拉克里斯南对这一裁决解释说,任何犯罪嫌疑人都不应被迫成为一个对自己不利的证人,因此利用所谓“吐真剂”是违宪的。

事实上,要彻底禁用“吐真剂”的原因还不仅于此。因为“吐真剂”属于麻醉剂的一种,所以过量使用肯定会对人类的大脑及各个器官产生副作用。因此,虽然印度警方曾经用“吐真剂”破获过多起大案要案,但在某些方面来讲,我们还是应该禁止此类药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