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开
10708000000016

第16章 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至1940年6月,德国通过一系列不流血的和流血的征服,极大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北起北极圈以北,南至比利牛斯山脉,东自维斯瓦河一线,西临大西洋之滨的欧洲半壁河山,极其丰富的资源落入德国之手。

此时,保持独立而与德国对抗的欧洲强国仅剩英、苏两国。究竟是先取英国还是先攻苏联,更有利于实现梦寐以求和奋斗多年的欧洲霸业,成为自1939年作出开战决策以来,希特勒所面临的又一重大战略抉择。

1940年6月初,希特勒认为德军在西线胜利在握,从而将视线重新转向东方。然而,同他的期望相反,英国并未步法国的后尘向德国屈服。

为消除入侵苏联的后顾之忧,自6月中旬,德国开始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然而,英国断然拒绝德国自以为“宽宏大度”的和解建议,粉碎了它试图不战而胜的痴心妄想。

为了尽快从西线脱身,以便挥师东进入侵苏联,希特勒便考虑诉诸武力,于7月16日签发指令,命令德军准备对英国实施代号为“海狮”的渡海登陆作战。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举棋不定,不久又重提侵苏问题。

他认为,鉴于德国不是海上大国,德军即使侥幸登陆成功,并将英国击败,结果是“遍布世界的英帝国土崩瓦解,而德国却从中得不到好处。我们以德国人的鲜血所换取的,只是对日、美等国有利的东西”。

其次,国际局势的最新动向促使其急于发动侵苏战争。在德军横扫西欧无暇东顾之际,苏联加速在其边界以西建立缓冲地带,以改善其西部边境的防御态势。1940年6月中下旬,苏联派兵进驻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与北布科维纳地区,逼近罗马尼亚境内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乌等油田。希特勒认为:

苏联的行动是对德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特别是对德军装甲摩托化部队赖以生存的石油来源构成严重威胁,在此形势下,德国不能同英国决战。

不仅如此,他还将苏联的上述做法渲染为进攻中欧的前奏,并同德国陆军领导人多次磋商对策。此外,法国败降前后,英美苏三国开始出现联合抗德的趋势,这对德国无疑是不祥之兆。

来自莫斯科的情报表明,如果战争持续下去,一年之内苏联就要加入英国一边。希特勒认为:

走投无路的英国之所以继续坚持战斗,是因为它希望美国改变其中立立场,俄国在巴尔干制造动乱,以剥夺我们的油料,瘫痪我们的空军。

于是,希特勒一面指示德军尽快做好对英决战的准备,以免丧失军事主动权;一面命令陆军着手研究苏联问题,做好对苏作战的思想准备,并同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第一次讨论这次作战的目标和所需兵力。

关于入侵苏联的时机,希特勒力求赶在苏联完成反侵略战争准备和美国可能参战之前发动侵苏战争。

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发关于“巴巴罗萨”方案的《第二十一号指令》,最终作出欧战爆发以来使其最感棘手的侵苏决策。与此相应,针对英国的“海狮”计划和不列颠之战,则转为掩护德国侵苏战争准备的佯攻措施和心理战手段。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和三军总司令部陆续下达了有关作战任务、物质技术保障、战区准备、伪装与欺骗措施等方面的一系列指令和指示。

其中最重要的是1941年1月31日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下达的《“巴巴罗萨”作战指令》,它对德国陆军在侵苏战争中的企图、任务、同空海军的协同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该指令指出:

为预防俄国改变目前对德国的立场,作为预防措施,应做好一切准备,以便在对英国的战争结束前,也能以一次速决战将苏俄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