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联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开
10708000000014

第14章 希特勒侵略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沿海为曲折狭长的达尔马提亚海岸。北、东、西三面分别与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及阿尔巴尼亚接壤。

从20世纪30年代末起,德国即开始采取以经济政治手段为主、军事威胁为辅的策略,对巴尔干进行全面渗透,以期达到全面控制巴尔干各国的目的。由于西方国家的绥靖政策和德国的军事威胁,加上一些巴尔干国家上层集团的反苏反共政策,不少巴尔干国家在政治上逐步倒向法西斯,在经济上则通过条约、协定满足法西斯德国对战略原料的要求,以取悦德国。

1940年秋,巴尔干地区对交战双方都变得重要起来。英国的政策变得更加活跃。希特勒由于德苏之间的谈判在一系列问题、包括巴尔干半岛问题上的破裂,入侵英国无望,已无限期推迟在英国登陆的“海狮”计划。

因此,他一面加紧准备于翌年春季实施的“东方战局”,一面计划向南,在西班牙和意大利支持下夺取由直布罗陀海峡至苏伊士运河的整个地中海区域以及中东,通过所谓外围来解决与英国的冲突。这样,希特勒加快了全面征服巴尔干的步伐。

希特勒认为,整个巴尔干局势将取决于南斯拉夫的态度。他担心当德军通过保加利亚进军希腊时,南斯拉夫将采取不利于德国的行动。而且,土耳其的态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南斯拉夫的态度。因此,希特勒千方百计想通过“和平手段”把南斯拉夫拉到轴心国一边。

1941年3月初,德军已沿南、保边境占领阵地。南斯拉夫的战略态势已变得十分不利。北面和东面已被德国和加入轴心国阵营的国家所包围,南面同其接壤的希腊正在同意大利作战,所以南斯拉夫的南部边界也不可靠。

希特勒许诺,如果南斯拉夫签订条约,德国将对南斯拉夫的边界作出保证,并把希腊的萨洛尼卡割让给南斯拉夫。在德国的威逼利诱下,南政府于1941年3月加入三国轴心。

消息传到贝尔格莱德,引起南斯拉夫人民的强烈反对,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集会和游行,提出“宁要战争,不要协定!”“宁死不做奴隶”等口号。共产党人在组织群众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南斯拉夫资产阶级中的亲英派,利用军队和群众的支持,于3月27日凌晨发动政变,推翻了茨韦特科维奇政府,成立了以空军总司令西莫维奇将军为首的新政府。然而,新政府由于惧怕德国入侵,否认改变政策,并不断向德国表示忠诚。

尽管如此,希特勒仍旧担心,南斯拉夫政府的更迭导致南斯拉夫退出轴心国势力范围,从而破坏德国整个战略企图,危及即将开始的入侵希腊的“马里塔”行动,尤其是定于5月15日开始的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3月27日,希特勒签署武力消灭南斯拉夫的《第二十五号指令》。指令指出:

南斯拉夫的军事政变已改变了巴尔干的政局。即使南斯拉夫目前表示效忠,也应将其视为敌人并尽快予以粉碎。

希特勒指出,一举摧毁南斯拉夫,还可以起到震慑土耳其人的作用。德军统帅部决定,进攻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同时进行。同日夜,希特勒函告墨索里尼,要求对方在阿尔巴尼亚战线稳住阵脚并准备与德军协同动作,得到墨索里尼的积极响应。

为实施这次战役,德国纠集了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大量军队。在意南边境集中了意军第二集团军,在阿尔巴尼亚边界则集中有意军第九、第十集团军。应德国要求,保加利亚把本国陆军主力集结在土耳其当面,以便向侵略南斯拉夫和希腊的德军提供后方掩护。为了更好地协调参与巴尔干作战的德国盟国和仆从国的军事行动,希特勒1941年4月3日专门签署了“在巴尔干半岛与盟国的合作”的《第二十六号指令》。

与法西斯德国周密的作战计划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南斯拉夫和希腊在防御准备上的优柔寡断,缺乏组织与协调。当德国开始积极准备侵略南斯拉夫时,南斯拉夫政府迟迟不组织抵抗。

西莫维奇新政府上台后,德国入侵南斯拉夫的危险显著增加,但新政府迟迟不进行战前动员,指望与德国达成妥协,避免战争。

直至1941年3月30日,南斯拉夫政府才宣布4月3日为“秘密动员”的开始日,结果白白失去了进行动员和完成武装力量战略展开的宝贵时间。新政府甚至决定派第二副首相斯洛博丹·约万诺维奇4月6日去罗马,商请意大利居间调停南斯拉夫与德国的关系。由于南斯拉夫在战争中的立场对希腊至关重要,英国、希腊、南斯拉夫的军事代表于4月3日在希腊边境举行谈判,商讨军队间的协同问题。参加谈判的有希腊武装力量总司令帕帕戈斯将军、英国远征军司令威尔逊将军和南斯拉夫副总参谋长扬科维奇将军。

因为英国提供的军援相当有限,再加上害怕同德国关系进一步恶化,南斯拉夫未能就协同作战问题与英希达成正式协议。

但扬科维奇表示,虽然南斯拉夫无法保证参加盟军一边,但是如果德军进攻南斯拉夫,南将据守所有边界,并与希腊军队协同动作,进攻在阿尔巴尼亚的意大利军队。

4月6日凌晨,德军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同时发起突然进攻。为阻止南斯拉夫武装力量的展开,德意空军对南斯拉夫重要机场、交通线尤其是贝尔格莱德等重要城市实施了猛烈轰炸。与此同时,德军首先以第十二集团军的装甲师和步兵师在3个地段同时越过保南边界,入侵南斯拉夫南部的马其顿。

面对德军的入侵,南斯拉夫政府没有采取相应军事措施,还以为在德国发出最后通牒后,自己可以像以往的战争那样,从容不迫地进行动员。战争爆发当天,西莫维奇正忙于在贝尔格莱德郊区出席女儿的婚礼。战争爆发12小时后,南政府才匆忙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和进行全国动员。

为迅速分割南斯拉夫马其顿的第三集团军,并保障与希腊作战的德军有机动自由,德第十二集团军第四十军分别向两个方向进攻:以一部兵力进攻重要交通枢纽斯科普里;以另一部兵力向什蒂普和佛累斯进攻。另外,第十八山地军第二装甲师沿斯特鲁米察河谷推进,从多伊兰湖西北地域南下希腊重镇塞萨洛尼基,以迂回希军筑垒防线,在两个山地师和一个步兵师协调下,对希腊东马其顿集团军实施突击;以第三十军向邻近土耳其的西色雷斯地区实施辅助突击。两天内,驻马其顿的南军第三集团军即被击溃。

4月7日,德军占领斯科普里和什蒂普,切断了南斯拉夫与希腊的联系,南军被迫撤往南方,同希、英军共同作战的战略计划化为泡影。4月10日,德军先遣支队在奥赫里德湖附近与意军建立了联系。这一切为发展进攻创造了条件。

4月8日,德军第一装甲集群从索非亚西北对南斯拉夫第五集团军南翼发起进攻,遭南军抵抗。德装甲部队在炮兵和空军强大火力支援下,沿索非亚-尼什铁路两侧实施进攻,发展迅速,第一天即达成突破,并在占领尼什等城后分割了南斯拉夫第五集团军,进至南军第六集团军后方。

4月10日拂晓,德第二集团军利用当时南斯拉夫国内对德有利的政治形势发起了主要突击,目的是全面占领南斯拉夫,并与意军会师。德第二集团军以一部兵力沿德拉瓦河向贝尔格莱德推进,其余兵力向斯洛文尼亚首府卢布尔雅那推进。10日晚,德军占领萨格勒。经数日战斗,南军停止了在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的抵抗。

4月11日,德军装甲部队穿越密集的南军部队,由东南进抵距贝尔格莱德80千米处,并在此与退却之南军第六集团军南翼部队遭遇,次日将其击溃。由东南和西北对进的德军两个集团在贝尔格莱德会师后,德国军事当局于13日正式接管该城。4月14日,南斯拉夫国王仓皇从科托尔乘飞机飞往英国。翌日,南斯拉夫军队经过12天的战斗停止抵抗。

4月17日,南斯拉夫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与此同时,德意的联合攻击,也使希腊的防御土崩瓦解,希腊首相科里齐斯自杀,参战部队陆续投降。4月14日,英远征军指挥部在英军被切断同希军主力的联系后,认为抵抗德军进攻已无希望,便陆续将英军主力由海路撤退。

希、英军队防御作战的失败,除交战双方军事实力相差悬殊这一原因外,希、英在防御战役的部署上未取得协调、各防御集团之间缺乏联系以及希军统帅部不愿及时收缩兵力也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在夺取巴尔干的作战中,德军以较小的代价达成了战役目的。德军伤亡约8500人,失踪约3000人。南斯拉夫、希腊和英国远征军遭到很大损失。南军约37万余人被俘,希军22万被浮,英军12000人伤亡和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