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10707200000002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1918年11月11日,清晨的薄雾笼罩着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雷道车站。一辆列车静静地停在铁轨上,列车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地挺立着荷枪实弹的法国士兵。

这时,德国以外交大臣为首的代表团依次走上火车,来到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乘坐的车厢,他们将在这里签署停战协定。身着戎装的福煦元帅及其代表早已等候在这里了。

11时,签字仪式完成,各战胜国鸣放礼炮101响,宣告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被刺杀为导火索,从1914年8月开始到1918年11月结束,历时4年3个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欧洲,波及亚洲、太平洋领域,先后有35个国家和地区参战,约占当时世界人口2/3的15亿人被卷入战争。

同盟国,协约国双方动员军队达6503万余人,战争中损失3750万余人,其中阵亡853万余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万人。双方直接用于战争的费用达1863亿多美元。各交战国经济损失总计约1700亿美元。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损失都无可估量。

德国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德国的工业产量在1910年即已超过英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而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870年的13.2%上升至1913年的15.7%;同期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9.7%上升至12.6%,仅次于英国,也居世界第二位。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向帝国主义过渡,德国从19世纪80年代起疯狂进行对外扩张。1914年,德国殖民地面积达到290万平方千米,人口1230万人,但殖民地面积还远不及英国和法国。为此,它不惜诉诸战争,试图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入1918年,交战双方经过3年多激战,人员伤亡和物资消耗极大。战局互有胜负,相持不下。

此时,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美国远征军尚在大量组建训练之中。德军统帅部力图抓住摆脱两线作战困境和大批增援美军尚未到达欧洲的时机,在西线发动决定性的进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败英法联军,夺取战争胜利。

德军在西线共集结194个师,编成4个集团军群,总兵力约400万人,拥有火炮5000余门、飞机3000架、坦克近200辆。与之相对抗的西线协约国军队,有186个师,分属于法国和比利时的4个集团军群及英国远征军,总兵力500万人,火炮16000余门、飞机3800多架、坦克800辆。

稍后美国远征军大批抵达欧洲,有14个师55万人参加夏季作战。3月至9月,双方进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规模最大的一系列进攻和反攻战役。

德军从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后发起5次大规模进攻战役。这几次战役虽然给了英法联军以沉重打击,攻占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军并未实现各次战役的预期目标,在协约国军顽强抵抗下被迫停止进攻。

其新占领地区形成3个巨大突出部,使战线拉长,给协约国军队实施反攻提供了条件。经过这5次进攻,德军折兵百万,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补充16万兵员,实际只能拼凑到6万人。它再也无力发动新的攻势了。

另一方面,增援美军大批到达,双方兵力对比发生了更加有利于协约国的变化。

从7月18日起,协约国军队转入反攻,接连发动3次战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个突出部,将德军驱逐回其春季攻势出发地,牢牢掌握了战略主动权。

1918年9月26日,协约国军队在西线向德军发起总攻。德军全线溃退,败局已定。

与此同时,在巴尔干战场,协约国军队于9月15日向保加利亚军队发动进攻。保加利亚军队在9月29日投降。

在中东战场,英军在10月1日占领大马士革,大败奥斯曼帝国军,相继占领叙利亚全境和美索不达米亚等地,迫使奥斯曼帝国于10月30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在意大利战场,意军于10月24日向奥军发起进攻。几天后奥军全面崩溃。奥匈帝国于27日向协约国求和。

10月28日,奥匈境内各被压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维也纳爆发总罢工和游行示威,要求奥皇退位。

11月3日,已经瓦解的奥匈帝国投降,与意大利签订《停战协定》。

德国的崩溃是必然结果。它缺乏人力,最后一次征兵把14岁的孩子和60多岁的老人都征去了。由于协约国实施海上封锁,粮食和其他给养消耗殆尽。

11月3日,德国开始了“十一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和自由派制造的国内动乱震撼了政府。

11月9日,德皇仓促逃往荷兰。

11月8日,天主教中间派首脑马塞厄斯·埃尔茨贝格尔率领其他的德国代表来到贡比涅的协约国司令部外。

他们会见了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元帅,他用两天时间考虑了投降要求:

德国必须交出重炮和飞机、5000辆卡车、5000辆火车头和15000节车厢;大型军舰和大多数潜水艇要停泊在各协约国港口,驻扎在奥匈帝国、罗马尼亚、土耳其和俄国的德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莱茵河西部领土上的军队必须撤走。

埃尔茨贝格尔和他的同胞们同意这些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与协约国两个军事集团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争夺世界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的结局是同盟国集团的彻底失败,协约国集团付出极大代价而获胜。

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由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王国所组成。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由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成,协约国集团为取得大战的胜利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只有美国和日本掠获不少实际利益。

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无论是从同盟国方面讲,还是从协约国方面讲,都意味着帝国主义的暂时衰落,国际关系将发生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