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87

第87章 紫砂陶器

紫砂陶器是用中国江苏宜兴丁蜀镇北黄龙山产的陶土(紫砂泥)制成的陶器。又称宜兴紫砂陶器,是我国独特的陶器工艺品。一向以造型多样,色泽古雅,质坚耐用,技术精湛而著称于世。最明显的特征,是用较粗的紫砂泥烧制,多呈紫红色,一般不施釉,故称紫砂陶器。

在紫砂制品中,最为突出的是紫砂茶壶,无论地下出土、世间流传的,大部分是茶具。因为紫砂茶壶式样多种,各有特色,不仅富于民族风格,而且具有:用开水沏茶,冬不易冷,夏不灸手和泡不走味,贮不变色,盛夏不易发馊等特殊功能。所以博得人们“一壶在手,爱不忍释”,高士名儒更视为“拱璧”,特别推崇,极力提倡,因而茶壶成了盛行的上品,数量多,流传广。自明代嘉靖年间以后,紫砂制品走向繁荣时期,紫砂茶壶居于首位。

紫砂茶具始创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明代正德年间,以紫砂茶壶最为著名。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紫砂壶泡茶,不失茶的原味。因为紫砂陶壶气孔较大,吸水率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较长时间保持茶叶的色香味,从而推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

今知有明文记载的第一个制造紫砂茶壶的是宜兴金沙寺的一位僧人。这位僧人,有“闲静有致”但佚其姓名。有姓名流传下来的第一位制壶专家是龚春,又叫供春,明代人。他原是参政吴颐山的家僮(一说是婢女),曾在宜兴金少寺侍候主人读书,闲时他在寺内看到老僧终日炼土,制成茶壶,日久天长他偷偷地在老僧那里学得制壶绝技,以后即以制壶为业。所制壶温雅大方,质薄而坚,有“供春之壶,胜于美玉”的美誉。他有一把树瘿壶,为世所宝重,相传为仿照金沙寺内老银杏树瘿制成的茶壶。供春壶至今几乎绝迹,今中国历史博物馆中有一把失盖的“供春壶”。

在中国紫砂壶的发展史上,“供春壶”的制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紫砂壶走向成熟并发展到高峰的开端。明人仿制的供春壶今日已价值连城。故供春壶已经成为中国紫砂壶的一个象征,也是中国工艺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代表。被称为“天下第一壶”。

在嘉靖到隆庆年间,继供春而起的紫砂名艺人有董翰、赵梁、时朋和元畅四人,并称为“名壶四大家”。其中董翰以制作菱花式壶最著称,赵梁所制壶多为提梁壶。看来,这些名家均以造型的艺术化取胜。在万历年间继起的名家有时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师徒三人,他们的壶艺都很高超,在当时就有“壶家妙手称三大”之誉。

明代起社会上饮茶风尚的变化,也是紫砂器快速发展的重要背景之一,由于当时开始改用芽茶,冲出后茶色发绿,故以白釉小盏最为适宜。但盏茶易冷,且有落尘的缺点,所以明代中期以后改用壶来饮茶,并逐渐成为社会风尚。这也促使紫砂壶的造型趋向小型化。这种饮茶方式,具有色、香、味三者兼顾的要求,就为紫砂壶的小型精巧化定下了基调。同时,紫砂壶也开始胜过了银、锡或铜制的茶壶,成为文人士大夫品茶时必备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