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61

第61章 “浙派”创始人——戴进

明初,由于君主专制加强,画家们思想上受很大束缚。画院画家主要承袭宋代画院君主画的风格,花草画多取宋代工丽的路线。当时画坛以戴进为首的浙派影响最大,它是画史上第一个以地域命名的画派。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浙江杭州人。宣德年间(1426~1435年)官直仁殿待诏,绘画临摹精博,得唐宋诸家之妙,故道释、人物、山水、花果、翎毛、走兽等,无所不工。山水师马远、夏圭,并取法郭熙、李唐,俱遒劲苍润;人物佛像能变通运笔,顿挫有力;所作葡萄配以勾勒竹、蟹爪草,别具格调。画在明中叶影响较大,是“浙派”创始人。成为明代前期画坛主流。代表作有《春山积翠图》、《竹石图》、《风雨归舟图》、《三顾茅庐图》、《达摩至慧能六代像》、《南屏雅集图》等。

一次,明宣宗在宫中观看画家们的得意之作。或许是戴进推测赤色是明朝的天命神授的吉色,皇帝一定喜欢,就把一幅钓鱼图放在自己的一批作品的最前面。画上的钓鱼人身穿一套赤色的长袍,很显眼。按照宋玉的《钓赋》加以解释,钓鱼人如同帝王或首领,被钓的鱼如同人才。当时,谢廷询是宫廷首席画家,画技在戴进之下,他怕戴进被皇帝看中,抢了自己的饭碗,就对皇帝说:“画得虽然好,但很俗气。大红是本朝官员的礼服用色,乡下的钓鱼人怎么能穿呢?”皇帝听他说得有理,就叫人把戴进的其他作品都撇开了。戴进在京城找不到出路,就只能寄人篱下,代替谢廷询画画,署名谢廷询。此事尽管引起时人的公愤,但却并没有改变戴进的命运。

戴进技艺全面,人物、山水、花卉皆擅长,面貌也有多种变化。山水取法宋人苍劲一派,又溶以元人水墨法传统,山石大斧劈皴,水墨淋漓,豪放挺健,下笔较重,粗犷有力,气势流沛。人物工意结合,面部描写较细,神态生动,衣纹线条则粗放顿挫,劲练洒脱,风貌独具。花鸟既能工笔设色,又能水墨写意。戴进的直接继承者有其子戴泉、婿王世祥、弟子方钺、夏芷等,均为浙江人,故他的传派世称“浙派”。

《春山积翠图》作于明正统十四年,是戴进62岁时的作品。此图构图、用笔与李唐、马远等南宋院体水墨画派风格—脉相承,以疏爽之笔出之。整幅作品用二大块斜向切入,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以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淡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自然推出,简洁明快,颇具气势。视觉中心几株苍劲虬松屈曲盘桓,生意盎然。松下一高士曳杖缓行,一书童抱琴侍随,一前一后行进在高岭小径上。中景和远景的两座山峦相互交叉,左右相切,之间的茅舍隐隐约约,含蓄有致,与前景的人物相呼应。此图云气采用浸化渲染留出空白,隐无笔痕又弥漫流动。烟霭于画底油然而生,依山坡斜势施以皴笔,虽寥寥数笔,但将山坡质地表现毕至;小景山峦用笔轻快疏爽,虚实相映;山腰虚处薄雾环绕,宛如轻纱遮盖,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谷底尽头。使峡谷中的茅舍树林深幽隐藏,景致愈远愈迷濛。不仅加强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感,而且充满了静谧空幽,使整幅画呈现出一种高古清远,悠闲舒适的士大夫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