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47

第47章 “扬州八怪”的书法艺术

“扬州八怪”是我国18世纪中期,清康熙至乾隆年间一支“异军突起”的书画群体。它的形成与以画院为正统的书画流派截然不同。它是以扬州地域为基地,以各地先后来扬州的书画家为主流,“八怪”为旗手,并以各具面目而又共具特性的书画作品而汇集成派。按历来习惯,“扬州八怪”指金农、黄慎、郑燮、汪士慎、李方膺、高翔、罗聘、李鱓八人。

扬州八怪是一群富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他们生活在社会的中层,对官场的腐败、富商的巧取豪夺,均有所了解。面对现实生活,结合自身的遭际,产生了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在愤世疾俗之外,不得不妥协以求生存。他们当中郑燮可为代表,留下了较多的言论,可谓“八怪”的思想家。

从八怪书面风格来看,其形成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股反对明末清初的空虚学风,追求个性解放的启蒙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此路子上,他们不仅对文学、书画有着深厚的功底,而且在思想、人品、胸襟、性情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修养。首先,他们都重视对事物的深入理解,都以泼墨写意手法作画,但却又深深懂得,“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后能写意也”(郑燮语)。其次,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也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金农曾说:“予家书屋前后皆植竹,每于雨洗灿开时,辄为此景写照。”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才那么生机勃勃,耐人寻味。

“扬州八怪”诸家书法家蔚为大观,可以与正统的帖学书法对立,成为碑学书法的一支前卫力量。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当推黄慎、汪士慎、郑燮、金农四家。

“黄慎草书狂怪险绝”——黄慎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黄慎书法源于章草,更多地融入自我的书法意趣,给人以狂怪难识之感。在清代中期扬州书法家中,黄慎的书法颇富个性,书法点画纷披,结字奇古险绝,散而有连。字间连带折转自如,标新立异,表现出书法极强的个性。

“汪士慎书法别具一格”——汪士慎工于楷行,用笔含隶意,书法中微见画笔,其隶书脱胎于汉碑,结体方整,法度严密,古拙厚朴,雄浑有气魄,标新立异,自成一家。汪士慎双目失明后,依然能挥毫,写出精妙的草书作品。

“金农漆书墨浓似漆”——金农是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他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金农从小研习书文,文学造诣很高。浓厚的学养使他居于“扬州八怪”之首。但是金农天性散淡,他的书法作品较扬州八怪中的其他人来说,传世作品数量是非常少的。金农的书法艺术以古朴浑厚见长。他首创的漆书,是一种特殊的用笔用墨方法。“金农墨”浓厚似漆,写出的字凸出于纸面。所用的毛笔,像扁平的刷子,蘸上浓墨,行笔只折不转,像刷子刷漆一样。这种方法写出的字看起来粗俗简单,无章法可言,其实是大处着眼,有磅礴的气韵。最能反映金农书法艺术境界的是他的行草。他将楷书的笔法、隶书的笔势、篆书的笔意融进行草,自成一体,别具一格。其点画似隶似楷,亦行亦草,长横和竖钩都呈隶书笔形,而撇捺的笔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苍劲、灵秀。尤其是那些信手而写的诗稿信札,古拙淡雅,有一种率真天成的韵味和意境,令人爱不释手。

“郑燮写绝六分半书”——郑板桥的书法特色“六分半书”,简单说就是一种介于楷、隶、草之间,而将画法融入其中的书法。据郑燮自述,他学诗不成功,转而学书法,书法没学好又去学作画。字学汉魏,崔蔡钟繇,古碑断,刻意追求,李玉《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卷三这样说郑板桥的书法:又有黄鲁直,合其意为分书,用在绘画方面就是画竹兰。隶书就是所说“分书”,又称“八分书”,隶书于楷,而又分书糅入楷法,所以称为“六分半书”。其主要特点是将真、草、隶、篆四体综合,又参之作画的方法,因而自出机杼,别开生面,显得高古简朴,风姿绰约,墨花流润,意态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