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35

第35章 篆刻

篆刻艺术是书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结合,一方印中,既有豪壮飘逸的书法笔意,又有优美悦目的绘画构图,并且更兼得刀法生动的雕刻神韵。可称得上“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的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

篆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高度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战国、秦汉、魏晋六朝时期,这一时期的篆刻用料主要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称为“古代篆刻艺术时期”,它的篆刻艺术特点主要是以时代来划分。篆刻到了唐、宋、元时期,则处于衰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楷书的应用取代了篆书,同时官印和私印从根本上分家,篆刻艺术走上了下坡路。

明清以来,篆刻又迎来了它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期,它的艺术特点主要是流派纷呈。在这一时期文彭、何震对流派篆刻艺术的开创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征明的儿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灯光石”冻石可以当做治印材料。经过他的倡导,石材被广泛地应用。在这以后的一段时期内篆刻艺术流派纷纷呈现,出现了程邃、丁敬、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吴让之等篆刻艺术家,一时间篆刻艺术呈现出了一派繁荣的景象,直至近现代篆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从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篆刻历史。

邓石如是我国清代碑学书家巨擘和篆刻大家。他青少年时勤奋好学,因家贫,又住在僻乡,见闻有限。后在友人、师长的指导下,如饥似渴地把全心倾注于琳琅满目的碑拓之中,花了5年时间,临摹过几百本碑帖,学成了篆书;又花了3年时间,把隶书学到手,终于成为清代杰出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在书法上的苦心钻研,悟出了“求规之所以为圆,与方之所以为矩者”的妙理,并运用到篆刻艺术上,创造了“圆劲”一派,后人称为“邓派”,这在篆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创新。他还吸取罗聘“刚健婀娜”的画梅理论,灌注于自己的篆刻创作之中。他的篆刻艺术成就,在我国篆刻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就是“印从书出,书从印入”,把篆刻与书法紧密联系起来。

吴昌硕(1844~1927),我国另一个伟大的篆刻大师。他的篆刻从浙派入手,后专攻汉印,也受邓石如、吴让之、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31岁以后,移居苏州,来往于江浙之间,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他在篆刻上的成就,主要是他把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的新境界。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