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029

第29章 巴金与爱情、激流曲

巴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巨匠。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9年回国后,因无政府主义运动已经失败,将绝望与愤怒的心情 寄托于文学虚构。所创作的小说有两大主题:一是探索青年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二是揭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害,以影射社会专制制度的罪恶,代表作有《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热烈、真诚,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家》给巴金带来家。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巴金把自己的病也写进小说。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激流三部曲是长篇《家》、《春》、《秋》三部连续性小说的总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从1931年开始创作第一部《家》,到1940年完成第三部《秋》,其间断断续续经历了10年时间。这是文学史上继《红楼梦》之后又一部记录封建大家族没落史的杰作,通过对官僚地主家庭高老太爷一家变迁衰败,分崩离析的真实描绘,揭露了封建家庭触目惊心的层层黑幕,歌颂了知识青年的最初觉醒和英勇抗争。

激流三部曲以五四运动所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激流必将摧毁一座座封建思想的最后营垒为总的主题,展示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秩序、伦理道德必然死亡,民主的新生的一代青年正在崛起这样一个重大意义的社会趋向。它的内容由三个互相连续的部分所构成:《家》描写了高家森严的威势,梅的忧郁而死,瑞珏的悲惨结局,鸣凤的投湖自尽和觉慧的毅然叛逆。《春》描写了觉民的继起斗争,淑英的愤然出走,惠的悲剧命运和克安、克定的日趋堕落。《秋》描写了高家矛盾的激化,情儿的重病身亡,觉新的逐步觉醒和高家的土崩瓦解。激流三部曲具有强烈反封建意义的故事,曾经激动过几代读者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