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文化艺术
10703000000103

第103章 多孔石拱桥——宝带桥

宝带桥,又名长桥,与赵州桥、卢沟桥等合称为我国四大名桥。横卧在距苏城3公里的古运河和澹台湖之间的玳玳河上。它始建于唐元和十一年至十四年,是驰名中外的多孔石拱桥。现在被列为江苏省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带桥的由来还有一段政治历史,它同我国历史上的漕运关系十分密切。江、浙一带,自古为鱼米之乡,历代帝王无不以此作为征敛财赋重地。隋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大运河,将江浙的粮食和珍宝大量运往京都。到唐代,漕运已空前繁忙,但以苏州到嘉兴的一段运河,系南北方向,载满皇粮的漕船,秋冬季节要顶着西北风行进,不背纤是很困难的。可是,纤道在澹台湖与运河交接处,却有个宽约三四百米的缺口,于是需填土作堤,以为换舟之路。可是,填土作堤也就切断了诸湖经吴淞江入海的通路,且路堤又会被水冲决。以桥代堤,势在必然。苏州刺史王仲舒,为保证漕运的顺利畅通,决计下令广驳纤道,建桥湖上,并且捐出自己玉质宝带以充桥资,宝带桥因此得名。

宝带桥的设计具有经济、实用和美观的特点。桥为适应大型船舶通过,在桥中部设3个大孔,其余均设小孔,这样可降低桥面,节省工程。桥址地基软弱,采用木桩基,每墩用直径15~20厘米圆木桩60根,桩头间用石块嵌紧,上建较窄的条石墩基,坚实可靠,且不阻碍泄洪。从北端计第27号墩是由两个桥墩并立而构成的刚性墩,能抵抗单向推力,这种应用联拱的方法,对其他若干个墩能起保护作用。桥堍成喇叭形,下端宽6.1米。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的青石狮,北端还有四出碑亭和五级八面石塔各一。石塔高4米,以整块青石雕凿而成,底座正方形,刻海浪云龙纹;塔檐塔也均以石块刻成。每级八面,各设佛龛,龛内镌有佛像。在26与27孔间水盘石上,也有同样及塔一座。整座宝带桥狭长如带,多孔联翩,倒映水中,虚实交映,有如苍龙浮水,又似鳌背连云;不仅为行人纤夫提供了方便,还为江南水乡增添了旖旎景色。在工程技术上,它使用的是柔性墩。这样,可防止多桥孔连锁倒塌。它的砌拱法,既不同于赵州桥的单拱并合,也不同于芦沟桥的条石弧砌,而是结合了两者之优。这在古代建桥史上是极罕见的。

宝带桥,宋代、明代、清代都曾重建。抗日战争中(1937~1945年),南端一段有6个桥孔被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6年修复。修复后的宝带桥,桥拱照原式样用花岗石砌成,桥面和两端桥堍也照原式样进行了修缮,并把坠入河中的4只石狮打捞出来,安装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