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影响孩子一生的教子方案
10702400000062

第62章 学会分享,把“爱”传出去

当一个崭新的生命降临人间,大人们为了这个柔嫩的小生命,纷纷围绕在他左右,给他吃最高级的奶粉,给他穿最好看的衣服,给他买最好玩的玩具等。但是有一天,父母会发现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把好吃的东西与人分享、不愿意把好玩的玩具与小伙伴分享、不愿意体谅父母的辛苦和分担父母的忧愁。相信任何父母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智商高、能力强却不愿分享、不懂关爱、自私冷漠的人。所以,父母应该从小教孩子学会分享,那么孩子才能成为一个有爱心、会分享的人,才能在社会、集体中生活得更加快乐。

让孩子学会分享不要流于形式

九个月大的婴儿就知道紧握着手里的小甜饼不愿与人分享,而到了孩子两三岁时,他们还不能正确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东西。当他们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被侵占时,就会大发脾气,因为他们只知道现在拥有。这是孩子在一定年龄阶段固有的特征,如果父母没有在此时培养孩子“分享”的习惯,而是让孩子任意为之、继续独享,那么孩子以后想要学会分享就会很困难。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独自拥有事物、衣物、玩具、空间,还有爸爸妈妈等长辈的爱,没有兄弟姐妹分享一切的机会,很容易成为自私霸道的人。虽然很多年轻的父母重视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天天让孩子给家里人分食物、分东西,但很多时候却流于形式,没有让孩子获得分享的正确观念,也没有让孩子从心底里接受分享。

四岁的亮亮是个小胖子,特别爱吃鸡腿。有天,奶奶买了一只鸡做给全家人吃,饭桌上,奶奶把两个鸡腿都夹到了亮亮碗里,并说:“亮亮最爱吃鸡腿了,鸡腿都给亮亮吃。”这时,妈妈说:“好东西要分享。奶奶最老,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奶奶吃,快给奶奶一只鸡腿吧。”亮亮听话地正把一只鸡腿夹到奶奶碗里,奶奶赶忙制止道:“奶奶不爱吃鸡腿,亮亮吃吧。”硬是把鸡腿留在了亮亮碗里。亮亮为难地看了看妈妈,奶奶又催促着亮亮“快吃快吃”,妈妈只好不再坚持。亮亮很享受地吃起了鸡腿,奶奶心满意足地看着孙子吃鸡腿。

两岁的兰兰是一家人的中心。这天,全家人一起吃苹果,妈妈把苹果削好切成块,嘱咐兰兰给大家“分果果”。兰兰把一块苹果递到奶奶手里,奶奶说“谢谢,兰兰真乖”,兰兰再分别给爷爷、爸爸和妈妈各一块苹果,当每个人手里都有一块苹果之后,妈妈说:“兰兰真是一个爱分享的好孩子,好吧,现在盘子里剩下的这些苹果都奖给能干的兰兰吃吧。”兰兰于是满意地吃起了盘子里的好几块苹果。

五岁的东东有一双对他关爱备至的父母。有一次,父母买了一箱东东最爱吃的橘子。每次吃完饭后,父母就让东东帮忙从箱子里拿出橘子来,分给爸爸妈妈和自己各一个。这天,东东从箱子里拿出了最后一个橘子,看了看爸爸说“只有这一个了”,又看了看妈妈说“没有了”,他没有要把橘子给爸爸或者妈妈吃的意思。爸爸妈妈看出来了,孩子的意思是“只有一个橘子了,难道你们还要吃吗?”爸爸妈妈对望了一下,坚决地对东东说:“来,我们把这个橘子分成三份。”分好了三份橘子,爸爸妈妈毫不犹豫地享受起自己的那份。他们对东东说:“真正的分享,并不是自己有很多,或者自己不喜欢、不需要的东西才分给别人,而是即使自己不够,自己也很需要、很喜欢的东西还是愿意分给别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分享。”

什么才是真正的分享?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学会真正的分享?这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明白的问题。在前两个故事中,亮亮妈妈虽然也重视孩子的分享行为,但是因为奶奶太疼爱孙子,最后没有坚持。以后亮亮会不会在妈妈面前一套奶奶面前一套?或者他的分享只是做出个“姿态”就行了?而兰兰妈妈似乎在培养兰兰的分享行为,可最后却因为兰兰的行为而奖励给她比别人多得多的苹果。这样会不会让兰兰认为只要分给别人一点点,自己就可以得到更多?如果分给别人多一些,她会不会乐意?如果最后奖赏,她还会乐意分享吗?最后一个关于分享的故事值得父母们借鉴,真正的分享并不是形式,而是从心底里愿意同别人一起享受哪怕自己很需要、很喜欢的东西。

孩子乐于分享,“爱”就会变成快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格教育依赖于岁之前培养。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会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要想孩子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养成健全的人格心理,那么父母就要从小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培养、纠正和完善。教孩子学会分享,也是如此。

在孩子的婴幼儿时期,父母就要让孩子学会什么是“分享”。所谓分享,是暂时把物品借出或与人合作共用。父母在引导孩子的分享行为时,往往混淆了“分享”和“慷慨”的含义。有的孩子在把饼干分享给了其他小朋友时,就不愿再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因为他们认为分享就等同于永久地失掉了拥有权。这时父母就要让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而是和别人共享快乐。

孩子的分享行为不是自发形成的,父母必须在日常生活引导孩子怎么做。譬如,饭后吃水果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水果分发给大人,告诉孩子好吃的东西要和大家分享,还可以尝试着让孩子把好的、大的先给别人吃,而大人在欣然接受孩子给你的东西时,别忘了说“谢谢!”让孩子感受到真实的分享,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礼貌待人。不要因为疼爱孩子而将分享行为流于形式,这样只会助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

要让孩子明白,分享是心甘情愿的,不是因为别人的要求才做的;分享不分对象,对亲人能够做到,对别人也能够做到;分享的快乐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表扬或得到什么;分享是一种行为习惯,不是偶尔为之,而是总是为之。

一个乐于分享的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很自然地能够交到更多的朋友,更加受欢迎,更加容易得到别人的帮助,而且他自己也更加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具有更快乐的心态。

分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分享的意识,经常有分享的行为,体验过分享带来的挣扎、犹豫、忍耐、克制和坚持,体会到分享带来的快乐和满足,看到分享给别人带来的愉悦,才能慢慢地理解分享的真正含义,学会发自内心的分享,成为一个乐于分享、习惯分享的人。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得深切,爱得真,但父母更应爱得理智。但是有多少父母走入了爱的误区:总认为爱要“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冻了”或者要“打是亲,骂是爱”,殊不知:这是爱的负担、这是爱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