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睡出好心情
10698100000005

第5章 睡眠的启动、过程与身心变化

一、睡眠的启动

睡眠是一种主动过程,机体内以另一种形式活动,几乎每一部分都在进行着,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否执行睡眠任务,取决于两大因素:

(1)睡眠与清醒之间的平衡,人睡多了对睡眠的需求必然降低,自然会清醒;相对地,人在清醒期活动过多,身体自然觉得疲劳,对睡眠的渴望增加而执行睡眠行为。

(2)受体内睡眠清醒生物时钟影响,体内有些内分泌系统,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cortisone)及中心体温等,自己有着每天一定的上下起伏变化的规律,并不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当中心体温下降及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分泌最低时,正是人类最想睡觉的时候,若此时执行睡眠行为,必定很快睡着。

二、睡眠的过程

(1)1937年至1939年间,美国哈佛大学的Harvey Hobart&Davis等人研究人类睡眠时的脑波活动时,发现人类睡眠时的脑波活动确实不同于清醒时。

(2)195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Aserinsky&Kleitman等人(1953)观察睡觉时眼睛移动情况,根据脑波活动、颏(下巴)肌肉张力、眼睛快速移动与否,结果发现睡觉时有着明显规律性,他们将睡眠区分为非快速眼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stage,NREM)及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 stage,REM)。非快速眼动期又分为四期:第一、二期为浅度睡眠期,第三、四期为深度睡眠期。第一期是一个昏睡期,仍有部分意识,时间非常短,第二、三期为沉睡期,时间最长。

(3)睡眠通常是由浅(NREM第一、二期)入深(第三、四期),再从深回到浅,约70~90分钟进入第一个快速眼动期,为第一个(循环),如此一个周期历时90~120分钟,一个晚上约有4~6个周期。深度睡眠第一个周期时间最久,而快速眼动期却是在第一个周期时间最短。天亮时快速眼动期活动最旺盛,所以,此时会清醒,形成人类体内睡眠清醒生物时钟节律(rhythmic),通常为25小时,而外在环境昼夜变化为24小时。从此,人类睡眠的几个过程清晰地被揭示。

三、睡眠的身心变化

(1)一般而言,一个正常人的睡眠,每夜平均4~5个过程(阶段),从脑波的变化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当睡得好时,一闭上眼睛,几分钟内意识处于清醒的松弛状态,此时出现一种名为“阿尔法(α)”的脑波,人们的思绪游移不定,身体逐渐放松,此时进入第一阶段睡眠,是一种睡与醒之间昏昏欲睡的放松状态。这个时段,身体更放松,肌肉不再紧张,呼吸与心脏跳动的速率降低,体温下降,眼睛出现缓慢翻转。一种缓慢的被称为“西塔(θ)”的脑波出现,人于此时有一种断断续续的意念浮现出来,或类似白日梦的感觉。

(2)几分钟的第一阶段过后,即进入真睡眠的第一期,即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更深层,身体更稳定,与外在的世界也更隔离了。于此阶段,会出现一种被称为“纺锤波”与“K复合波”(K complex)的脑波,是大脑对周遭环境完全关闭之前企图留住意识的间歇反应。第二阶段被认为是一种“轻度睡眠”状态,人们还是很容易从这一阶段醒来。

(3)经过大约30~45分钟之后,会进入更深的睡眠,即第三和第四阶段,这两阶段的脑波形成非常慢,被称为“代尔塔(δ)波”,此时的状态被称为“深层睡眠”(deep sleep)。此时,人们的生理活动,包括呼吸、氧消耗、心脏速率和血压是一天中最低的时刻,难从深层睡眠中觉醒,几乎关闭了对外界的意识。经过约45分钟的深层睡眠后,再回到第二阶段几分钟,然后进入“梦的睡眠期”(dream sleep stage),梦境、梦容是一个情感、视觉的世界,此时将他唤醒或自己觉醒,几乎可以说出梦中的世界。梦睡眠时期又被称为“快速眼动睡眠”。研究发现,眼睛会在做梦时快速转动,虽然研究人员不知道做梦者的梦境、梦容,但显示眼睛的转动与梦的动作相连。

快速眼动睡眠期做梦时,大脑与身体出现明显的活动,如心跳、血压、呼吸速度都会升高、加快及变化不规则,脑波也会加快,脑部血流急速增加。研究指出,做梦睡眠时期脑波形式与清醒时几乎相似,故此快速眼动睡眠又被称为“异常睡眠”(paradoxical sleep),此时,大部分的肌肉是瘫痪的,无法做出梦里的动作。快速眼动期睡眠时,男性的阴茎会勃起,常作为男子性功能是否有问题的标准;女性此时的阴核也会充血。这些完全是一种生理现象,与心理无关,也与梦中性交无关。快速眼动期睡眠是一个生理与心理比较活跃的状态,比较容易在此阶段唤醒,觉醒后神志比较清楚。

一个正常人睡眠,从第一阶段到第四阶段,再到快速眼动睡眠,约需90分钟,一个晚上会历经4~6次,这种90分钟的睡眠循环,有5%的时间在第一阶段,50%的时间在第二阶段,20%的时间在深层睡眠,25%的时间在快速眼动睡眠。

人于睡眠的初期,深层睡眠时间较长一些,研究发现,有时会持续至1个小时,而快速眼动睡眠只有短暂的几分钟。然而,随着夜晚越来越深沉,深睡的时间越来越短,快速眼动越来越长,到最后一个睡眠循环时,快速眼动睡眠可能持续1个小时。由此可知,人类睡眠的前半段,大部分是在深层阶段,后半段都是在做梦或浅睡。

因睡眠随着时间越来越浅,所以比较容易在后半段觉醒,一个晚上醒来五六次甚至更多,这不足为奇,是正常的,尤其是在转换睡眠阶段时,通常会在几秒之内又立刻睡着,次晨也不会有记忆(Jacobs,1998)。

N R E M

四、睡眠的类型

从理论和事实而言,凡是动物,不眠是不存在的,型态不同而已。文献上统计的不下20种。

1.短睡眠

短睡眠指人类不是由于身体健康、心理状态及外界因素影响,而需要睡眠的时间较短,每天睡眠时间经常少于5个小时。一般而言,有短睡习惯者,其睡眠会低于其年龄应具有的最少睡眠时间的3/4(范晓清,2006)。

短睡的人,即使睡眠时间很短,也不会影响其身体、心理状态及工作和学习表现,而且先天短睡者往往表现更加乐观、精力充沛。但是后天造成的短睡,在心理疾患上,有轻微的狂躁行为。长期短睡者的寿命要比一般人短(范晓清,2006)。

2.长睡眠

长睡眠指人类不是由于身体、心理状况及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睡眠时间需要较长。通常一般成年人睡眠每天7~9小时,而长睡者超过10小时,他们的身心状态与一般正常人无异。但研究者指出,长睡者的性格一般比较敏感、悲观,往往对自己及未来没有信心,而且其寿命不因长睡比他人长,相反地,比正常睡眠者要短些。

3.快速眼动期睡眠

快速眼动期睡眠又称“快波睡觉”、“深度睡眠”和“异相睡眠”。

4.非快速眼动期睡眠

非快速眼动期睡眠又称“慢波睡眠”、“浅度睡眠”和“多相性睡眠”。

5.核心睡眠

核心睡眠由深度睡眠构成,为机体最重要的睡眠。

6.奢侈睡眠

奢侈睡眠由浅度睡眠构成,不比核心睡眠重要,可去掉或减少。

7.行为静止期睡眠

这是行为学上的术语,指动物的行为处于静止时,就是它们的睡眠期,如昆虫类的蜜蜂、黄蜂、苍蝇、蜻蜓、蚱蜢、蝴蝶和飞蛾等。鱼类也是这样,当它在鱼缸、池塘、湖泊和江河底某一水层面不动时,就是静止睡眠。两栖爬行类的动物,如鳄鱼、乌龟等也是行为静止期睡眠。

8.异相睡眠

鸟类、家禽属异相睡眠,与人类快速眼动期睡眠相似。研究发现,鸡在睡眠时,它的颈肌肉紧张力迅速下降,脑电波频率增高,脑电压下降和突发动眼。

哺乳类动物异相睡眠以分钟计算,人类以小时计算,而鸡和某些鸟类只能用秒计算,一般只能维持10秒左右。它们的睡眠至觉醒周期较短,一天24小时累计只有几分钟时间而已。

不同种类的动物异相睡眠的需要量不同,与其体型大小成反比例。如哺乳类体型越大,异相睡眠时间越少。这可能与它的代谢速度和需要找寻食物等有关。又与动物所属的环境危险度、出生时的成熟度有关。前者,凡是需要掠食或捕猎动物以及被掠食或被捕猎者都是异相睡眠减少者。后者,凡出生时已相当成熟的动物,异相睡眠少,如绵羊;出生时未成熟的开始异相睡眠量大,如人类和猫,小猫出生的最初10天,异相睡眠占一生中的90%。

9.警觉性睡眠

警觉性睡眠是鸟类特有的睡眠,它们需要保持高度的警觉以防敌人攻击,因此,它们将多次短暂期睡眠串联在一起,保持一种特定睡眠姿势。由于睁眼期的脑电波活动与觉醒相似,所以称为警觉性睡眠。

10.单眼睡眠

鸟类的睡眠,除了上述的警觉性外,还有一种特别的现象,睡眠时只闭一只眼睛,另一只眼睛是睁着的,这也是一种短暂的睡眠。研究者发现,脑电图显示在那短暂瞬间,一边脑半球处于睡眠状态,而另一边则处于清醒状态。专家指出,鸟类的单眼睡眠是进化的结果,这是为了适应迁徙、不停地飞翔,不迷失飞行方向的需要,可以在飞行中睡觉,使大脑得到休息继续飞行。

11.短暂睡眠

短暂睡眠不同于短睡眠,短暂睡眠的时间仅保持几秒钟或几分钟。除在昆虫、鸟类、鱼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动物出现外,人类也有出现。

12.多相性睡眠

睡眠有多样性和可塑性,一天多次的睡眠,又称多相性(polyphase)睡眠。如非灵长类动物的睡眠清醒为多相,频繁的休息及活动周期,有时一天内可达到12个周期的次数。新生婴儿的睡眠不规律,是一种多相性睡眠。

13.单相性睡眠

一天只睡一次的睡眠称单相性(monophase)睡眠,如人类,其生理时钟的昼夜节律和社会时钟,均以24小时为一周期。

14.双相性睡眠

研究者发现,灵长类动物中的黑猩猩的睡眠清醒状态一天有两次,其中一次为白天,在中午时将近有5小时的睡眠;另一次在黄昏到次日黎明间有一段冗长的将近10小时的睡眠。此种两段式的睡眠称双相性睡眠(diphasic sleep)。

人类的睡眠属单相性,据考证是由双相演化而来的,现代人多少仍有午睡习惯,由此不难说明,只是不如黑猩猩睡得那么长而已。

15.冬天睡眠

冬眠是某些动物为适应生活环境所采取的一种特殊行为。它是一种与睡眠完全不同的状态,几个月可以不吃不喝,如北极熊、青蛙和蛇等。

16.半脑睡眠

半脑睡眠指半个大脑睡眠,不仅在鸟类中出现,哺乳动物中的海豚也是如此,海豚用半个脑子睡觉,另一半保持警觉状态。而且每3个小时左右交换一次。研究者指出,海豚的睡眠,一般先是用左半球大脑,然后用右半球大脑。因为海豚只有一个呼吸中枢,即随意呼吸中枢,为保持呼吸的连续性,大脑必须有一部分处于警觉状态,以防呼吸停止,而且它在睡眠时需持续不断地游动。人类和其他动物不是这样,而是有两个呼吸中枢,一个是随意呼吸中枢,一个是自主呼吸中枢。前者主要功能在觉醒状态下活动,能协调运动时的呼吸需要,睡眠时则停止工作,由后者取而代之。

17.脑睡眠

脑睡眠指大脑处于睡眠状态,身体仍在活动而不处于睡眠状态,如梦游。

18.身体睡眠

身体睡眠与脑睡眠相对,身体已处于睡眠状态,而脑未在睡眠状态。如非快速眼动期的睡眠和日常生活一般性的梦境与梦容。

19.微小睡眠

微小睡眠是自己不能感知而脑电图能显示的睡眠行为,如打盹(俗称“打瞌睡”)、打鼾憋气不能进入深睡,致微小睡眠增多。

20.主动睡眠

由于大脑过于疲劳,或大脑受到的刺激是单调持续的,没有新鲜和新奇感,大脑会对这种刺激感到厌倦,就会从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如学生在课堂上打瞌睡,是因为老师教学枯燥、单调的声音没有变化,大脑没有接受更新鲜的刺激,使得大脑由兴奋状态转变为抑制状态,进而打瞌睡。

21.被动睡眠

大脑活动都是透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活化所致,被动睡眠不是由于大脑受到连续单调刺激或刺激过多而产生疲劳想睡,而是由于和大脑高度相关的网状结构出了问题。在一般状况下,当身体的各个部位受到刺激后,这些刺激就通过网状结构系统激活大脑,如果网状结构没有受到外界的足够刺激,它对大脑的刺激就会减少,大脑的机能就会降低,此时,人们就会产生睡觉的欲望。如人们在晚上睡觉,光线对体内激素分泌影响外,网状结构所受到外界的刺激减少,导致大脑细胞受到抑制,也是得以进行睡眠重要原因之一。

22.梦睡眠

梦睡眠是发生在睡眠过程中的第三、四阶段的睡眠,又称“深层睡眠”(deep sleep)。

五、睡眠的起讫

(1)早睡早起型:通常晚上10时左右上床,次晨5时左右起床。

(2)早睡晚起型:通常晚上10时左右上床,次晨7时左右起床。

(3)晚睡早起型:通常晚上12时左右上床,次晨6时左右起床。

(4)晚睡晚起型:通常晚上12时以后上床,次晨9时左右起床。